每日經濟新聞 2018-08-16 00:33:56
要擴大基建投資,傳統“鐵公機”等基建需要量力而行,而形象工程則堅決不能再搞,要堅決防止“轉型”背景下基建模式重復,造成新的產能過剩,樓市泡沫化繼續累積。
李宇嘉
本周二剛剛發布的1~7月經濟數據顯示,全國固定資產投資(不含農戶)增長5.5%,這也是多年來的最低增速。基建投資成為拖累固定資產投資的罪魁禍首。
今年以來,我國基建投資增速持續回落,由去年年底的14.9%逐月下滑,1~7月基建投資增速僅5.7%。近期,政策信號很明顯,基建將作為下半年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補短板的重要內容。最近,鐵路機車車輛投資和相關基建加速推進,業內預測,2018年鐵路投資將重返8000億元以上。同時,2017年8月開始陷入停滯的城市軌道交通建設審批,近期重新啟動,蘇州和長春新一輪軌交規劃已獲發改委通過。
按財政部規定,沒有收益的公益性事業性基建,主要靠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償還;有一定收益的公益性基建,以政府性基金或專項收入償還。
目前,盡管“去杠桿”轉向“結構性去杠桿”,一些債務率較低的地方尚有“加杠桿”空間,但全社會宏觀杠桿率已經到了很高的水平,基本與發達國家水平相當,再加上2017年以來嚴控地方債務(比如新預算法、43號文、清理PPP等),以政府性基金對接基建將備受重視。
在當前的政府性基金中,國有土地出讓收入約占80%。同時,房地產及相關稅收占地方稅收收入20%左右。因此,一般預算收入作為資本金的項目也好,還是政府性基金(包括沒有納入出讓金的“土地作價入股”)作為資本金的項目也好,業內預計地方財政對樓市依賴很難下降。
對于地方基建項目,過去一般按30%左右的資本金加70%左右的配套資金融資建設,且資本金部分很多并非財政資金。但是,2018年4月資管新規正式落地后,委托和信托貸款等非標融資大幅下滑,由正轉負。金融嚴監管下,違規加杠桿模式無法持續。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此外,在高鐵和軌交站場開發和運營當中,過去房地產一直發揮著“原動力”的重要角色,再考慮到近期部分地方財政困難,因此各界普遍預計,未來基建發力對房地產的依賴恐積重難返。
從過往經驗看,基建“補欠賬”和樓市繁榮相互支撐,加上一些“補短板”項目在地方會異化為沒有需求和收入支撐的“白象工程”,倒逼樓市依賴和“托底樓市”的救市行為。
那么,從上述情況分析,加大基建投資和補短板是否意味著樓市新一輪反彈將要來臨呢?以當前樓市調控的堅定決心和本輪補短板的邏輯來看,結論當然是否定的。
本輪基建投資是“轉型”背景下“穩增長”,與過去“周期”背景下的“穩增長”有所不同。
首先,無論上世紀90年代應對亞洲金融危機,還是2008年應對全球金融危機,基建都扮演著重要抓手的角色,即“基建一活,滿盤皆活”。而此次基建投資盡管有“穩增長”的意味,但更多是“穩增長”與“調結構”的平衡。
其次,前兩次基建高峰著重于投資等“舊動能”的恢復,此次則是激活內需動力、堅決不走“老路”。
再次,前兩次基建高峰,重點在保障性安居工程、農村基礎設施建設、“鐵公機”等重大項目。但目前,這些“傳統基建”已基本到位,新基建重點是精準脫貧、鄉村振興、新型基建、生態環保等社會事業“補短板”。
事實上,近年來財政投放的結構明顯優化,以交通為代表的傳統基建類投放下降,社保就業、醫療衛生等明顯回升。今年1~7月,財政分項支出中,科學技術(16.1%)、社保就業(10.2%)支出增速較高,而交通運輸(-1.9%)支出增速則是由正轉負。
基建抓手的“穩增長”推進了20年,但短板仍舊明顯。目前,城市污水處理率達90%,而農村僅10%左右。僅云南、貴州、陜西和甘肅等四個省份,就有216個貧困縣,今年上半年專項扶貧支出同比增長39.7%,意在激活內需傾向最大的群體。
當前,欠發達地區公路、鐵路、電網和水利供氣等基建領域,存在巨大短板。而在發達或人口密集區,排澇管網、地下管廊,軌交連接外圍及都市圈公共服務一體化,信息、物流及5G等新產業,也對基建有巨大需求。
另外,此次基建還需要預防因之前快速去杠桿、表外融資收緊、融資平臺資金鏈斷裂、項目爛尾等而出現“處理風險的風險”,為此國務院提出“保障融資平臺合理融資需求”。可見,此次重提基建投資主要聚焦社會事業,鐵路投資和軌道交通并非像過去那樣成為“絕對主角”。
而在項目資本金來源上,將以中央撥款和以1.35萬億元“專款專用”的地方專項債為主。財政部昨日專門發布《關于做好地方政府專項債券發行工作的意見》,要求加快地方政府專項債券發行和使用進度,更好地發揮專項債券對穩投資、擴內需、補短板的作用。另外在資管新規框架下,政令暢通,不太可能出現以往隱性擔保下,縱容融資平臺以樓市為支撐的違規融資。
當然,樓市和基建良性循環是合理的,基建完善后空間升值能夠反哺基建投資。早在2014年8月,國務院就發布了《關于支持鐵路建設實施土地綜合開發的意見》。近期,作為軌道投資大省的廣東透露,土地綜合開發支持政策出臺在即,要充分挖掘鐵路項目開發潛力。
對于鐵路和軌交類大宗投資,以往“投入-產出”期限和資金錯配嚴重,對此土地綜合開發將是糾錯的選擇。在這一方面,深圳和廣州已經走在了前頭,比如萬科和深圳地鐵合作、越秀地產與廣州地鐵合作等。
客觀上講,推進城鎮化、解決地方收入來源,政府開展宏觀調控,現階段房地產的作用不可忽視,而夯實基建和樓市良性循環至關重要。無論是落后地區脫貧攻堅,還是發達地區軌交布局,都有利于解決內需的后顧之憂,也利好樓市平穩發展。“美好生活”訴求的滿足,也包括美好的居住需求、配套需求。
更重要的是,基建和樓市良性循環,有利于樓市高位保持平衡。“高位平衡”不僅能穩投資、穩預期,還能為經濟轉型、財稅改革等騰出空間,這是當前管理層對樓市的主要態度。因此,棚改“三年攻堅”,農村危房改造,非戶籍人口納入住房保障,這些都是房地產供給側改革的內容、寶貴的增量,也是基建的一部分。另外,地下管網和排污排澇,電網、水利和供氣等“補短板”,這在一定程度上也是房地產的配套,這些都會帶來樓市平穩,并傳導至合理的住房消費。
另外,以調控來夯實資金防火墻必不可少。上半年全國樓市共出臺260多項調控措施,同比增長80%,之所以“房價還會漲”的預期還在,就在于市場猜測地方對樓市依賴很大,就比如此次國家強調基建投資,很多人的直觀邏輯就是后續或許會松綁調控,由此“做多樓市”又成為一種選擇。
對此,“一分部署、十分落實”,過去也曾經有良好的政策設計,但落到地方往往異化為“上項目”和“面子工程”,產生了很多“養不起”、“扔不掉”的形象工程,最后只能追認現實,一次又一次地妥協。
傳統“鐵公機”等基建需要量力而行,而形象工程則堅決不能再搞,要堅決防止“轉型”背景下基建模式重復,造成新的產能過剩,樓市泡沫化繼續累積。
而要杜絕這一點,就要將國家的戰略設計落實到位,讓嚴密的政策體系落實下去,加強項目各個環節的監督和追責。只要政策執行不會走歪,也就不會導致從基建到樓市的虛假繁榮。(作者為深圳市房地產研究中心研究員)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