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cronym id="mz9d1"><output id="mz9d1"></output></acronym>

    <sub id="mz9d1"><ol id="mz9d1"><nobr id="mz9d1"></nobr></ol></sub>
        1. <sup id="mz9d1"></sup>
          每日經濟新聞
          要聞

          每經網首頁 > 要聞 > 正文

          探空火箭和運載火箭 民營商業航天雙賽道上演“卡位戰”

          每日經濟新聞 2018-08-20 22:40:37

          藍箭航天為央視綜合頻道《加油!向未來》第三季節目定制了一個微小衛星,將滿足節目在軌科學實驗任務需求。藍箭航天還將負責把這個衛星送上天。除了綜藝節目定制衛星這一點讓人感嘆外,這次把衛星送上天的火箭,是中國商業火箭公司發射的第一臺運載火箭。

          這次發射后,中國商業火箭產業的兩大賽道(運載火箭和探空火箭)上,第一個搶跑者都將完成亮相。

          每經記者 張虹蕾    每經編輯 文多    

          Upload_1534775377675.thumb_head

          “朱雀一號”運載火箭   藍箭航天供圖

          獵鷹重型火箭在今年2月的成功發射,讓商業航天走進了多數人的視野。與此同時,中國商業航天的步伐也變得越來越快。今年5月,零壹空間發射“重慶兩江之星”率先吸引了大眾目光,而在8月20日,《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則從藍箭航天方面獲悉,其自主研發的“朱雀一號”運載火箭總裝完畢,擬于第四季度發射。

          在這樣的背景下,企業之間的角逐也逐漸劃出不同的競爭賽道,分別是以零壹空間等企業為代表的探空火箭賽道,以及以藍箭航天為代表的運載火箭賽道,這也讓民營商業航天市場被注入更多想象空間。

          商業航天熱下的不同賽道

          “誰允許你們造火箭了?”就在上個月月初,藍箭航天舉辦發布會之前,水立方外的工作人員曾向他們發出這樣的疑問。是的,盡管商業航天已經成為眾多民營企業布局很長時間的一塊價值高地,但在外界看來,一切還頗為神秘。

          現實的情況是,早在3年前的2015年,“軍民融合發展”上升到國家戰略層面,商業航天立法開始廣泛征求意見,中國商業航天的政策窗口逐步開啟,我國民營火箭的發展也在這個時候步入了正軌。民營商業航天的競爭愈演愈烈,不約而同地走上了自主研發的道路。

          近日,《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在藍箭航天“朱雀一號”總裝現場看到,這里已經進入總體測試階段。

          “朱雀一號”是藍箭航天自主研發的三級固體運載火箭,箭體直徑1.35米,全箭總長19米,起飛重量27噸,起飛推力45噸,具備快速響應、靈活發射、技術成熟、性價比高等特點。主要面向微小衛星和立方星星座組網等商業發射市場。

          8月20日,《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從藍箭航天方面獲悉,其自主研發的“朱雀一號”運載火箭控制測量系統、動力系統、箭體結構系統、地面系統、末修姿控系統等分系統均已完成多項試驗驗證工作,首飛箭完成總裝工作,已進入總體測試階段,即將奔赴發射場做發射前準備,擬于今年第四季度發射。

          按照業界的共識,民營火箭發射分為兩種:一為探空火箭,此類火箭主要用于在近地空間進行探測和科學試驗,其優點是結構簡單、成本低廉、發射也比較方便,但是沒有載荷入軌的能力。無論是此前星際榮耀發布的“雙曲線一號S”還是零壹空間發射的“重慶兩江之星”都是其中的代表。

          另一個則是運載火箭,是由多級火箭組成的航天運載工具。其主要用于將人造地球衛星、載人飛船、空間站、空間探測器等有效載荷送入預定軌道。相比探空火箭,運載火箭的結構會更加復雜。

          截至目前,國內尚無民營運載火箭制造和發射的先例。而國內藍箭航天的“朱雀一號”則處于這個賽道。如果發射任務進展順利,“朱雀一號”將是中國第一枚將衛星送入空間軌道的民營運載火箭。從另一個角度看,民營商業航天企業賽道的劃分變得逐漸明晰。

          探空火箭賽道上代表零壹空間,早已發射了“重慶兩江之星”火箭(每經記者 鄢銀嬋 攝)

          誰能第一個搶跑十分重要

          雖然各家選擇的賽道不同。一直以來,中國民營火箭的企業一直試圖像Space X一樣,依托自主知識產權和規模化工廠量產商業火箭,以順應多層次的“太空運載”市場需求。

          據美國航天基金會發布的報告統計,全球航天經濟總量約3300億美元,其中商業航天產業占比高達76%。原本由政府主導的航天產業正逐漸走向大眾消費時代,并最終走向尋常百姓家。另一方面,微小衛星組網的需求進一步刺激了民營火箭創業。根據SIA(美國衛星工業協會)的數據,2014、2015、2016年,商業衛星發射服務市場規模分別為62億美元、54億美元、55億美元。

          記者梳理發現,截至2018年,我國已有60余家初創企業入局,大部分還處于B輪融資前。面臨頭部資源不多,行業尚處初期的現狀,誰能第一個搶跑進行商用十分重要。春曉資本創始合伙人何文曾提到,目前商業航天領域創業公司正在快速涌現。衛星制造和運營領域,出現的創業公司最多,將近20多家,火箭領域的也有將近5~6家,主要的商業變現方向包括:通信和遙感衛星發射等領域。

          按照藍箭航天披露的信息,2018年四季度,“朱雀一號”火箭計劃將央視的“未來號”衛星發射至SSO(太陽同步軌道)。本次發射搭載的商業衛星“未來號”是藍箭航天為央視綜合頻道《加油!向未來》第三季節目定制的微小衛星,該衛星將滿足節目在軌科學實驗任務需求,并配有精巧型集成數據回傳系統,與空間相機數據共同打包回傳地面。這也是我國第一次實現全部由民營企業設計研制、生產制造,并由民營企業運營發射的“純商業航天”項目。

          《加油!向未來》信息 (網頁截圖)

          據藍箭航天研發中心副總經理戴政透露,未來產品成熟后,可實現接到訂單6個月以內生產交付,發射準備時長一周以內。具備進入發射場后24小時以內的快速生產、快速交付、快速發射響應能力。

          不過,對于商業航天的發展預期,藍箭航天CEO張昌武則顯得頗為冷靜,他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目前商業航天民營企業都處于早期修煉基礎設施的階段,還未出現明顯的梯度。另一方面,整個行業在往縱深化發展,上游和下游都出現垂直企業。此外,隨著行業的不斷發展,行業還要經過幾輪調整,包括各家公司的價值分布也要經過一定的考驗才能定調。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商業火箭 朱雀一號 加油向未來 央視 央視綜藝 藍箭航天 Space X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

          每經經濟新聞官方APP

          0

          0

          国产日本精品在线观看_欧美日韩综合精品一区二区三区_97国产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四区_国产中文字幕六九九九
        2. <acronym id="mz9d1"><output id="mz9d1"></output></acronym>

          <sub id="mz9d1"><ol id="mz9d1"><nobr id="mz9d1"></nobr></ol></sub>
              1. <sup id="mz9d1"></sup>
                亚洲夜夜精品一区二区在 | 色综合天天狠天天透天天伊人 | 依人青青青在线观看视频 | 中文字幕亚洲综久久2021 | 日韩欧美国产另类 | 色午夜日本高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