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8-09-06 12:40:48
9月5日下午,四川長虹在總部綿陽召開發布會,推出智慧廚房系統。供需交易平臺完成食材入庫、食品溯源、供貨等流程,而廚房機器人負責最終菜品的烹制,自動投料、自動炒菜、自動清潔。由于5臺設備只需一人操作,因此可減少廚師的使用量。目前公司計劃“在綿陽大中小學校、企事業單位食堂全面鋪開”。
每經記者 曾劍 每經編輯 文多
“我是吃機器人炒的菜養大的。”這科幻電影一樣的話,極可能將在一些人身上成真了。
9月5日下午,老牌家電商四川長虹(600839,SH)在總部綿陽召開發布會,推出智慧廚房系統——以供需交易平臺完成收菜入庫,以機器人炒菜、洗碗。該系統重點瞄準的是團餐領域,可在后廚節省不少廚師,照發布會上的說法,即“5臺設備只需一人操作”,經測算,一個原本15人的后廚團隊,預計一年可省用工成本19.82萬元。對該系統,目前公司已計劃“在綿陽大中小學校、企事業單位食堂全面鋪開”。
就本次“下廚”轉型,四川長虹董事長趙勇表示:“智慧廚房系統是長虹面向服務的制造轉型的成果之一。”
四川長虹介紹稱,其智慧廚房系統以廚房機器人為核心。
從廣義的角度來看,廚房機器人并非新鮮物種。《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通過各主流的網絡購物平臺搜索發現,帶有“智能炒菜機器人”標簽的產品早已不少。與之相比,四川長虹此番推出的產品有何新鮮之處?
在四川長虹看來,公司此番推出的智慧廚房系統,與普通的廚衛產品存在很大區別。公司認為,智慧廚房系統采用了物聯網等智慧技術,打通了一三產業。該系統通過數據打通農場種養、凈菜加工、冷鏈配送、智能烹飪到手機點餐、食材溯源等全流程,實現“端云一體”,物流、信息流、資金流高度集成,相互增值,為用戶提供智能餐飲服務。
四川長虹軟件與服務中心總經理劉東介紹稱,公司的智慧廚房系統可通過數據把消費者、廚房機器人、供需交易平臺等系統及設備連接在一起,消費者可以通過手機點餐、支付、取餐,廚房機器人按照預制菜譜制作工序智能完成菜品制作、出鍋、清洗等動作,供需交易平臺完成食材入庫、食品溯源、供貨等流程。
在四川長虹智能廚房機器人技術有限公司總經理潘曉勇看來,公司的廚房機器人負責最終菜品的烹制,自動投料、自動炒菜、自動清潔,5臺設備只需一人操作,可減少廚師的使用量,節省用工成本;同時,搭配專業的食材配送體系也將減少食材的浪費。潘曉勇告訴記者,經測算,在四川成都一個原本15人的后廚團隊,預計一年可省用工成本19.82萬元。
四川長虹表示,其智慧廚房系統將重點瞄準團餐領域,具體包括學校食堂、企業食堂和機關食堂。公司認為,團餐的市場容量大,為餐飲業“最后一片藍海”。公司廚房機器人已經形成30KG、8KG等產品陣列,滿足校、企事業單位食堂、專業餐飲公司等多種用餐場景。
“教育系統是我們的重要市場之一,接下來將立足四川省教育系統,在綿陽大中小學校、企事業單位食堂全面鋪開,實現區域規模化、集成化,從而形成可復制、可推廣的商業模式,然后在全國鋪開。”潘曉勇表示。
根據中國烹飪協會出具的調研報告顯示,中國團餐市場2017年度的規模為9500億元,保持了年均超過20%增長率。從這點來看,四川長虹的智慧廚房系統的確具備一定的市場空間。
長虹的智慧廚房發布會現場(每經記者 曾劍 攝)
老牌家電商四川長虹為何推出智慧廚房系統?四川長虹公司董事長趙勇表示,智慧廚房系統是公司面向服務型制造轉型的成果之一。
實際上,四川長虹目前主營已經有幾個分類:除彩電、冰箱、空調、洗衣機、智能盒子等為代表的消費電子業務等,還有以IT分銷、企業信息化綜合解決方案提供為代表的IT數碼業務。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還注意到,近年來,家電行業總體呈現規模增速放緩、消費結構升級的特點。在此情況下,行業內不少企業不得不推進實施“反周期”經營舉措,譬如加大對技術創新的投入、加大對先進制造的投入等,以及尋求更多的利潤點。
作為老牌家電龍頭之一,四川長虹也提出要加速推動公司面向服務的制造轉型。
在2017年年報中,公司便曾表示將從兩個維度推動戰略規劃落地實施。一是提供智能化的產品和服務,主要措施包括:基于物聯網的要求改造現有終端,全面實現終端網絡化;大力拓展自動售賣和智能廚房機器人等設備。二是構建基于端云一體的服務型制造能力體系。
截至目前,四川長虹在智能制造方面的確取得了一些成績。以廚衛產品為例,拋開總量,近年來的收入確實正在上升。2016年度,公司廚衛產品營業收入為1.35億元;2017年度,公司廚衛產品實現營業收入5.63億元。2018年上半年,其廚衛產品實現營業收入3.5億元,較去年同期的2.06億元大幅增長。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