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8-09-29 18:29:04
從2015年“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出現以來,“雙創”已經歷了接近4年的發展時間,引發中國的創業熱潮。本次“雙創”升級版,突出重點拓展了兩大空間:一是工業互聯網,二是“互聯網+公共服務”。
每經記者 李蕾 每經實習記者 任飛 每經編輯 葉峰
9月26日,國務院發布《國務院關于推動創新創業高質量發展打造“雙創”升級版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明確提出要推動創新創業高質量發展。
4年前,“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提出,是在GDP增速放緩的第一年;而本輪的“雙創”升級版,也讓糾結焦慮了大半年的創投圈看到了陽光。
關鍵詞一:賦能
猜想:新三板,同股不同權的“試驗田”
“支持發展潛力好但尚未盈利的創新型企業上市或在新三板、區域性股權市場掛牌。對個人在二級市場買賣新三板股票比照上市公司股票,對差價收入免征個人所得稅。” 在業界看來,《意見》第二十六條意在增加新三板資金流動性。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發現,今年以來,新三板在國家支持小微企業融資、打贏脫貧攻堅戰等重要文件中頻繁被“點名”。
今年6月25日,央行等五部委聯合發文明確指出新三板作為多層次資本市場的一部分,需要持續深化制度改革,提升新三板市場功能,以幫助支持深化小微企業金融服務。
8月19日,國務院官網發布了《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打贏脫貧攻堅戰三年行動的指導意見》指出,貧困地區企業首次公開發行股票、在全國中小企業股份轉讓系統掛牌、發行公司債券等按規定實行“綠色通道”政策。
如今在《意見》中,新三板作為支持“雙創”的資本市場被再度提及,可見新三板市場的戰略重要性。
與“新三板”內容相對應的,還有《意見》中提出的,推動完善公司法等法律法規和資本市場相關規則,允許科技企業實行“同股不同權”治理結構。
財經評論員、專欄作者郭施亮表示,在A股市場成立至今基本上采取同股同權的形式,而對于“同股不同權”的治理結構,在過去的日子里也似乎無法想象。從某種程度上分析,對于“同股不同權”的引入,或多或少受到了港股市場的啟發,面對新經濟獨角獸企業乃至巨頭企業的先后赴港上市,乃至遠赴海外上市的情景,也從一定程度上倒逼A股市場實施制度性的改革,而“同股不同權”概念的提出,更是近年來罕見的制度性改革。
業內人士看來,新三板成為同股不同權制度的試驗田具有可行性。首先,新三板市場具有500萬元合格投資者的門檻,投資者的專業水平以及抗風險能力相對于主板市場的投資者更高,具有試行的可能性。第二,新三板主要面向創新創業型的中小企業,在發展過程中對融資有較大的需求。最后,股轉系統2018年度課題的選題中即有雙重股權架構的理論與實踐這一選題,表明股轉系統具備相關的研究基礎。
關鍵詞二:減負
猜想:創投人的“春天”要來了
國家層面為扶持“雙創”,政策紅包不斷,“減負”是必備“大招”之一。
《意見》提出,加大財稅政策支持力度。聚焦減稅降費,研究適當降低社保費率,確保總體上不增加企業負擔,激發市場活力。將企業研發費用加計扣除比例提高到75%的政策由科技型中小企業擴大至所有企業。對個人在二級市場買賣新三板股票比照上市公司股票,對差價收入免征個人所得稅。將國家級科技企業孵化器和大學科技園享受的免征房產稅、增值稅等優惠政策范圍擴大至省級,符合條件的眾創空間也可享受。
縱觀上述減稅“大招”,企業研發費用加計扣除政策已落地。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科技部日前聯合發布《關于提高研究開發費用稅前加計扣除比例的通知》稱,企業開展研發活動中實際發生的研發費用,未形成無形資產計入當期損益的,在按規定據實扣除的基礎上,在2018年1月1日至2020年12月31日期間,再按照實際發生額的75%在稅前加計扣除;形成無形資產的,在上述期間按照無形資產成本的175%在稅前攤銷。
利好不僅針對企業,面向創業投資行業,“紅包”誠意十足。
《意見》明確,充分發揮創業投資支持創新創業作用。進一步健全適應創業投資行業特點的差異化監管體制,按照不溯及既往、確保總體稅負不增的原則,抓緊完善進一步支持創業投資基金發展的稅收政策,營造透明、可預期的政策環境。規范發展市場化運作、專業化管理的創業投資母基金。完善政府出資產業投資基金信用信息登記,開展政府出資產業投資基金績效評價和公共信用綜合評價。
自2018年金融政策收緊后,投融資領域的投資數量急劇下降,大多數投資機構持觀望態度,多看少動,金融市場的資金荒也給實體企業融資蒙上陰影,行業內普遍感受到了資本寒冬。業內人士看來,《意見》的出臺將實現政府層面對創投圈活力的激發,逐步緩解當下創業企業融資難的困境,有回暖趨勢。此舉無疑給創投業吃了一劑定心丸,但他們更關心的是,政策落實的尺度與力度。
記者觀察:
升級版政策來了,如何走好“雙創”下半場?
從2015年“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出現以來,“雙創”已經歷了接近4年的發展時間,近年來“雙創”對推動新舊動能轉換和經濟結構升級、擴大就業和改善民生、實現社會公平和社會縱向流動發揮了重要作用,為促進經濟增長提供了有力支撐。
這4年,國家層面對于“雙創”的鼓勵,引發中國的創業熱潮。
國家發展改革委員會高技術司副司長朱建武給出了這樣一組數據:今年上半年,我們平均每天新增的企業數達到了1.81萬戶,市場主體的總量也第一次超過了1億戶;120家雙創示范基地加速建設,眾創空間數量已達到5500多家,科技企業孵化器超過了4000家,中央企業搭建的創新創業平臺達到970多個,創業投資機構超過3500多家,資金管理的規模已經接近2萬億元,中國已經成為世界上第二大創業投資市場。
創新創業實現了“從局部到整體”、“從現象到機制”的跨越,已經成為推動經濟增長的重要動力,促進轉型升級的重要力量,穩定和擴大就業的重要支撐。同樣,“大眾創業、萬眾創新”也連續三年被寫進了政府工作報告。
如今,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打造“雙創”升級版是推動“雙創”邁向高質量發展階段的重要舉措。
種種跡象展現出“雙創”正在進入“下半場”,同時,這一“下半場”也對“雙創”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不難發現,本次國務院致力打造的“雙創”升級版,突出重點拓展了兩大空間:一是工業互聯網,二是“互聯網+公共服務”。
這兩大領域此前均有相應的政策文件扶持,也是我國政府長期以來的推動方向之一。
之所以選擇這兩個方向,一方面是這兩個方向對應的制造業和公共服務是國計民生的重要領域。工業互聯網服務于制造業領域,能為企業產品生產全生命周期提供優化服務,實現企業制造資源的優化配置和經營效率的提升;“互聯網+公共服務”則是提升公共服務效率和水平、增強民眾獲得感的重要舉措,其中的醫療和教育是最重要的兩個領域。
同樣,這兩個方向均有一定的信息化基礎,醫療和教育是信息化投入相對較多的方向,工業領域的信息化則發展空間廣闊,隨著國家政策的支持已經有許多企業和地方開始在工業互聯網領域實踐。自去年以來,工業互聯網領域相關扶持政策不斷推出,國家重視程度凸顯。“互聯網+醫療健康”也發布了推進醫療機構信息化建設的文件,下一步行業有望迎來行業發展紅利。
“雙創”4年,正重構著中國經濟生態和所有人的生活。各種新業態、新產業、新模式出現,并與傳統行業融合發展,新的經濟增長點不斷涌現。更重要的是,從創業概念的普及到創業熱潮,再到回歸理性創業,“雙創”生態也日益改善。
如是腳踏實地的“雙創”,不僅是總理的期待,更是培育中國經濟新動能的迫切需要。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