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券時報 2018-10-08 13:50:34
數據顯示,三季度共有125只基金清盤,今年前三個季度已發布清盤公告的公募基金累計已達293只,是2017全年的2.8倍。
伴隨著基礎市場震蕩調整、債市信用風險蔓延以及資金贖回壓力,今年前三季度公募基金清盤數量居高不下,進入清算期的共有293只基金,已經達到去年全年清盤總數近3倍。
今年以來的基金清盤高發態勢在三季度依然延續。Wind數據顯示,加上9月份新增的35只清盤基金,三季度共有125只基金清盤,今年以來已發布清盤公告的公募基金累計已達293只,是去年全年的2.8倍。
從基金類型看,混合型和債券型基金成為清盤的主要類型,兩類基金的清盤數量分別為153只和105只,合計占到清盤總數近九成。
北京一家基金公司市場部人士表示,今年權益市場非常低迷,不少投資者的投資品種由高風險權益產品轉向貨幣基金、短債基金,承受市值縮水、投資者贖回的小微基金、迷你基金越來越多,基金清盤數量迅速增加。
對于債券型基金清盤的高發狀態,北京一家中型基金公司固收投資總監認為,今年債券型基金清盤主要有兩種類型:一種是配置了低等級信用債甚至“踩雷”個券的債基,凈值大幅回撤,遭遇大額贖回,導致基金規模大降甚至清盤;第二種是在資管新規和流動性新規的約束下,大資金撤離,更多債基淪為迷你基金,今年定制債基的清盤也比較多。“今年持有中高等級信用債和利率債的債券基金,整體收益率還不錯。但配置了低等級信用債,或持倉中有民營債券或‘踩雷’風險的債基,由于流動性較差,凈值回撤甚至不低于股票型基金,也會引發資金大額贖回,導致基金清盤。”該投資總監說。
該投資總監還透露,從公司成本和債基投資的角度看,小微債基的運作性價比較低,同樣需要投入投研精力和人工成本,而且如固定結算費用都需要投入與大基金類似的資源;從投資角度看,如果債基規模太小,則可能無法達到一些投資所需的門檻,比如在銀行間市場交易債券至少需要1000萬元,而根據“雙十原則”,基金規模至少要達到1億元,低于1億元規模的債基就會被部分市場拒之門外。
除了監管、市場等方面的原因,部分公募人士還從公募基金發展模式分析了基金清盤的現象。
北京一家基金公司副總經理告訴記者,當前基金清盤的節奏不斷提速,正是過去五年公募基金同質化嚴重、以新基金發行帶動公司規模的傳統發展模式弊端的表現。該副總經理分析,基金管理人不斷擴容,現在持牌公募超過100家,具有公募牌照的券商、保險機構也有十幾家,另外還有幾十家公募機構在排隊成立,也就是說將有近200家機構擁有發行公募基金的資格,基金數量自然也會有爆發式的增長。同時,基金持有人過度頻繁交易,持有周期較短,導致基金產品中的長期資金匱乏。而且,在基金供給數量不斷增長的情況下,基金的銷售渠道并沒有多大變化,這也會導致基金規模逐漸形成兩極分化。
“未來基金的產品供給越來越多,而銷售渠道并未相應增長,渠道越來越向準入式、白名單制發展,缺乏渠道優勢的小公司、次新基金公司的產品更容易成為迷你基金。”該副總經理說。
談及基金未來清盤的趨勢,上述北京固定收益投資總監表示,從中長期來看,基金繼續清盤的延續性應該不強,一旦權益市場回暖,而且在定制債基、虧損債基清理結束后,市場風險已經大大釋放,存量基金的清盤壓力也會大大減少。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