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8-11-30 21:53:28
回顧40年改革開放的過程,稅收改革始終站立潮頭。改革開放為稅收改革發展創造了廣闊的舞臺,稅收改革發展又為改革開放提供了堅強的支持和保障。稅收在國家治理體系中,服務于經濟社會發展,充分發揮了基礎性、支柱性、保障性的作用。
每經記者 張鐘尹 每經編輯 陳星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11月30日,中國稅務學會召開“紀念改革開放40周年回顧與展望稅收學術研討會”,回顧改革開放40年來稅收工作的成就,從稅收理論的角度進行專題研討,為進一步推進稅收現代化獻計獻策。
研討會分為稅收改革與發展、稅制改革、增值稅改革、所得稅改革、稅收征管改革、納稅服務改革等多個專題。
中國稅務學會會長錢冠林在會上介紹,以1978年為起點到現在,中國進入了一個嶄新的歷史時期。稅收工作同其他各項工作一樣,也是隨著改革開放逐步深入、不斷前行。
錢冠林介紹,1979年到1981年,我國頒布實施了中外合資經營企業所得稅法等一系列基本適用的涉外稅收制度,并實行了一系列稅收優惠政策。1983年起,從中國國情出發,在全國試行國營企業“利改稅”。1984年10月,全面實施國營企業第二步“利改稅”,從而實現了以稅收為標志的國家與企業分配關系的改變。這一階段的稅收改革,逐步擴大了稅收在財政收入中的比重,充分發揮了稅收的經濟杠桿作用,對促進對外開放、發展經濟,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1994年起在全國范圍內實行了稅制改革,確定了以增值稅為主體的貨物和勞務稅制,改革了所得稅制,調整了其他稅收,初步建立起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稅制。同時,還進一步推進了稅收征收管理改革和稅務機構改革。這些改革對于保證國家財政收入,加強宏觀調控,調動“兩個積極性”,促進經濟和社會發展發揮了非常重要的作用。黨的十八大以來,稅收改革不斷深化。眼下,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稅收改革也邁上了新的臺階。
錢冠林指出,回顧40年改革開放的過程,稅收改革始終站立潮頭。改革開放為稅收改革發展創造了廣闊的舞臺,稅收改革發展又為改革開放提供了堅強的支持和保障。稅收在國家治理體系中,服務于經濟社會發展,充分發揮了基礎性、支柱性、保障性的作用。
廈門大學教授鄧力平表示,40年來,稅制改革始終是改革開放全局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關鍵節點上發揮了獨特作用。改革開放初期涉外稅制的依法啟動,之后的分稅制改革、企業所得稅制兩法合并、營改增全覆蓋試點,直至今天深化稅收制度改革的各項新舉措,回首路程,歷歷在目,感受能量,仍在路上。
中央財經大學教授樊勇指出,中國自1979年引進增值稅,到現在已經走過了40年的歷程。增值稅從建立到發展劃分為四個階段,分別是產品稅和增值稅并存階段、“生產型”增值稅和營業稅并存階段、“消費型”增值稅和營業稅并存階段以及增值稅擴圍階段。增值稅收入規模在不斷擴大,計稅方法在不斷完善,征稅范圍也不斷擴大。整個改革是漸進性的,這無疑是探索符合中國國情的良策。盡管增值稅制度目前不是盡善盡美,但從中長期來看,中國的增值稅一定會成長為一個符合現代市場經濟運行的規范稅種。
中國社科院財經戰略研究院研究員張斌認為,在現代復合稅制體系中,資源稅、環境保護稅、消費稅等稅種在促進資源節約、環境保護,引導生產和消費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要按照“調節有度”的原則處理好“稅收中性”與稅收調節的關系。除消費稅征收范圍和征收環節的改革外,應繼續深化資源環境稅費體系的改革。
首都經貿大學教授丁蕓指出,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稅收征管取得了長足發展,不但保證了稅法的貫徹執行,也切切實實保證了稅收收入的平穩較快增長。然而伴隨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互聯網+”及大數據的發展為稅收征管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適應新時代要求,稅收征管也必須把握“稅收法治”、“稅收共治”的理念,在數據管理、技術服務等方面,對傳統的征管模式進行創新,從而促進我國稅收征管體制機制不斷完善。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