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證券報 2018-12-06 06:58:11
最新數據顯示,11月各大房企雖然加大推盤量,但去化率跌至歷史底部,百強房企銷售同比增速持續下滑,資金壓力加大。為此,各大房企不得不進入“過冬模式”:一方面,11月以來,房企大舉融資,融資總額突破千億元大關;另一方面,房企拿地愈發謹慎,25家龍頭房企連續三個月拿地金額不足千億元。展望未來,業內人士指出,房企銷售同比增速持續下滑將大概率延續。
圖片來源:攝圖網
房企年底雖然積極推盤,但仍然無法改變銷售增速放緩的態勢。
從克而瑞發布的數據來看,11月百強房企銷售金額達8953億元,同比增長24.5%,但同比增速較10月下降7.5個百分點。今年下半年以來,百強房企銷售金額同比增速從7月開始一路下滑。
雖然11月百強房企銷售金額環比增長9%,結束了10月環比增速下滑局面,但民生證券指出,這主要源于年末房企項目大量入市,積極推盤,預計12月推盤速度將較11月持平,百強房企銷售金額環比增速仍然堪憂。
去化率不及預期在很大程度上打破了房企依靠加大供應博年底業績反彈的希望。中金公司對10個重點城市的統計數據顯示,雖然11月累計推盤量同比增長45%,銷售去化率卻較10月下降6個百分點至65%,降至歷史底部水平。
易居研究院智庫中心研究總監嚴躍進預計,11月和12月百城新建住宅庫存有繼續攀升的可能性。這樣的庫存走勢可能倒逼房企主動降價以加快可售項目的去化速度,從而最終完成年度銷售目標。
不過,克而瑞表示,2018年百強房企中有近半數提出了年度銷售目標,而截至11月末,雖有近10家房企提前完成全年任務,但由于年末市場仍然低迷,企業新推項目去化率普遍不及預期,不少企業難以完成全年目標。
“像萬科、碧桂園等龍頭房企現在都不提銷售目標,未來它們更多的是追求高質量增長。不過,仍有很多房企把銷售增長放在第一位,這幾年發展比較激進,增長目標動輒50%以上。對它們來說,年底壓力非常大。”北京某中型房企負責人說。
銷售增速持續放緩,迫使房企不得不開源節流,開啟“過冬模式”:一方面,11月以來,各大房企紛紛加大融資力度;另一方面,房企拿地愈發謹慎。
11月以來,房企掀起新一輪融資高潮:保利地產100億元永續中期票據獲批,碧桂園計劃發行可換股債集資10億美元,恒大增發10億美元優先票據,華夏幸福發行80億公司債……粗略統計,不考慮IPO,11月房企融資金額已突破千億元大關。
融資成本不容小覷,很多房企融資成本在10%上下。比如,10月31日,恒大宣布發行總額達18億美元優先票據,其中5年期票據利率高達13.75%。弘陽地產發行的上市以來首筆債券年利率達13.5%。
相對而言,國企在融資方面更加從容。某北京房地產國企負責人告訴中國證券報記者:“今年國資委要求我們降低負債率,所以我們融資不是很緊迫,負債率在78%左右,融資成本在5.3%上下。融資渠道既有美元債、公司債,永續債,還有成本較低的保險融資。”
拿地方面,中原地產的數據顯示,9月-11月,25家房地產行業龍頭房企合計拿地金額分別為767億元、720億元、394億元,連續3個月低于1000億元,最近4年來首次出現這種情況。2018年之前,龍頭房企拿地金額每月都在1200億元-2000億元之間。
“雖然當下一二線城市土地供應明顯增加,但積極參與土地市場的大部分是國企。目前,地塊大部分有各種配套要求,限價限售等政策使得龍頭房企在一二線城市土地招拍掛市場拿地積極性銳減。”中原地產首席分析師張大偉對中國證券報記者表示。
同時,萬科等龍頭房企的拿地模式發生變化。比如,繼10月耗資32.34億元拿下華夏幸福多個地產項目公司80%的股權后,11月萬科又以3.55億元摘得嘉凱城旗下4個地產項目公司100%股權和1個地產項目公司75%股權。
度過慘淡的11月,房企在12月迎來年終決戰,但在多重壓力下,前景不容樂觀。
“后續市場將逐漸進入供應加量周期。之前支撐整體市場上漲的三線城市樓市最近出現上漲乏力現象,熱點一二線城市也出現全面降溫。在償債壓力加大、項目去化放緩背景下,房企或選擇以價換量來保證資金周轉和銷售目標。”張大偉認為。
唯一的好消息是調控政策措施出臺的頻率降低。中原地產數據顯示,今年前10個月合計調控次數高達410次,同比增長超過80%。即便10月有國慶小長假影響,但調控次數仍高達24次,但11月調控次數下降到20次。
張大偉認為,11月調控次數下降的原因,一方面是樓市上漲速度明顯放緩;另一方面,今年以來,各地調控政策的執行非常嚴格,調控政策繼續加碼的空間不大。
華創證券認為,目前調控政策已見成效,政策難有進一步從緊的必要,同時經濟遭遇下行壓力,保持穩定或更為關鍵。
不過,接受中國證券報記者采訪的業內人士普遍認為,樓市調控政策短期放松的可能性非常小。
在招商證券看來,目前房地產政策是“交誼舞步”節奏:政策邊際隨宏觀經濟下行而持續改善,但難有針對行業的全局性放松政策。行業政策跟隨經濟變化和行業節奏微調,可謂“你進一步,我退一步”。短期行政調控措施難以馬上退出、長效機制難以快速推出是當前主要特點。
中國證券報記者 任明杰 江鈺鈴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