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8-12-10 14:10:36
公募基金行業走過20年發展歷程,普惠金融的特性深入人心。隨著市場投資者成熟度的提高以及監管政策的惠及,未來公募基金行業將受到越來越多普通投資者的認可。
每經記者 黃小聰 每經實習記者 王晗 每經編輯 肖芮冬
2018年是改革開放40周年,同樣也是公募基金20年新起點。作為投資門檻最低、申贖便利、信披最透明的大眾理財工具,公募基金已經成為分享資本市場成長碩果、實現財富穩健增長的重要投資方式。20年間,公募基金的金融普惠性逐漸深入人心,不斷拓寬產品創新,普及投資理念,為大眾創造了可觀的投資回報。
回顧20載風雨征程,我國公募基金在改革開放的浪潮中扛起普惠金融大旗,受到投資大眾的青睞。
可以說,公募基金的誕生承載著普惠金融的使命。與信托、私募百萬投資門檻、銀行理財萬元起投相比,公募基金的投資門檻僅為1元;同時,在申贖機制方面,部分貨基采用T+0實時贖回,真正做到了便民利民。
20年間,公募基金持續為投資者帶來可觀收入回報——偏股型基金的年化收益率平均達到16.5%,超過同期上證綜指平均漲幅10.5個百分點;債券型基金的年化收益率平均達到7.2%,超過現行三年定期存款基準利率4.4個百分點。截至三季度末,公募基金行業為投資者累計帶來2.25萬億元盈利。
20年摸索前行,公募行業普惠金融產品日趨多樣化。2013年6月,科技服務金融浪潮下,余額寶作為普惠金融理念與互聯網技術結合的產物應運而生,并受到廣大投資者認可。截至2017年底,余額寶用戶共計4.74億人,其中絕大多數是個人投資者,持有份額占比99.94%,平均每人持有3329.57元。借互聯網東風,公募基金逐漸走向千家萬戶。
2018年,養老目標基金的誕生成為踐行普惠金融的又一力作。公募基金憑借其專業的投研實力、公開透明的運作管理,成為普惠大眾養老投資的新選擇。證監會副主席李超在第二屆“養老金與投資”論壇上透露,截至目前,已先后批設26只養老目標基金,其中5只已經結束募集并開始投資運作,吸引投資者超過18萬戶。此外,新一輪的養老目標基金答辯也在火熱展開,隨著養老目標基金進入新一輪募集期,將會有越來越多的投資者享受到養老投資紅利。
20年風雨兼程,公募基金普惠金融特性深入人心,隨著市場投資者成熟度的提高以及監管政策的惠及,未來公募基金行業將受到越來越多普通投資者的認可。
近期,ETF規模大增成為市場熱詞,不少ETF產品份額流入連創新高,而《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掃貨ETF的背后是市場慢慢走向成熟的標志。
“在A股,投資者更喜歡追求短期的利益。今年以來市場磨底,與以往不同,ETF市場卻呈現出越跌越買的架勢,這也是投資者成熟的標志。”業內人士稱。
除了投資者日漸成熟外,政策利好也是公募基金踐行普惠金融的動力源泉。今年4月,監管機構發布《關于開展個人稅收遞延型商業養老保險試點的通知》。稅收遞延,即納稅人根據規定可將應納稅款推遲一定期限繳納。據悉,明年公募基金有望參與個人稅收遞延型養老保險。稅收遞延政策的出臺,將鼓勵大眾重視個人養老,更好地服務廣大個人投資者的養老需求。未來,養老目標基金或將被廣泛關注。
改革開放40年,公募基金行業在改革春風中茁壯成長。公募基金砥礪前行20載,是普惠金融的一大建設者和資本市場的重要參與者,公募基金在新時代應當也有能力承擔起更大的社會責任和歷史使命。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