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ite id="apcyb"></cite>
  1. <dfn id="apcyb"><rp id="apcyb"></rp></dfn>

  2. <cite id="apcyb"><noscript id="apcyb"><address id="apcyb"></address></noscript></cite>

    <tt id="apcyb"></tt>
    每日經濟新聞
    理財不二牛

    每經網首頁 > 理財不二牛 > 正文

    改革開放40周年 | 博時基金董事長張光華:資本承載著改革前行的使命

    每日經濟新聞 2018-12-10 15:18:36

    改革開放40年來,我國市場經濟體制不斷完善、金融體制改革不斷深化,為公募基金行業的產生和健康快速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據中國基金業協會最新數據顯示,截至2018年9月末,我國境內共有基金管理公司119家,合計管理公募基金數量5459只,公募資產總規模超13萬億元。

    每經編輯 葉峰

    2018年是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的開局之年,也是中國改革開放40周年。40年前,“十一屆三中全會”開啟了中國改革開放的歷史進程,40年風雨兼程,40年砥礪奮進,中國取得的綜合成就令世人睹目和由衷贊嘆。

    經濟發展成效卓著 結構優化任重道遠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步入高速發展時期。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 1978年中國國內生產總值(GDP)總量僅為3679億元,截至2017年,這一指標已高達82.71萬億元人民幣。1978-2017年,中國國內生產總值的年均名義增速高達14.5%,剔除通貨膨脹后的年均實際增速高達9.3%。中國已躍升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經濟總量占世界經濟的比重也由1978年的1.8%上升至16%。并且近年來中國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率超過30%,日益成為世界經濟增長的動力之源、穩定之錨。

    同時,中國產業結構持續優化,經濟增長質量明顯改善。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17年,中國新動能、新產業加速成長:全年規模以上工業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較上年增長11%;高技術產業投資近4.3萬億元,較上年增長15.9%,高技術制造業增加值增長13.4%;全年戰略性新興服務業營業收入超4.1萬億元,較上年增長17.3%。

    雖然過去40年中國經濟發展取得了突出的成就,但面臨復雜的國內外環境、社會經濟發展過程中出現的結構性矛盾與問題,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指出,中國經濟正處于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的攻關期。

    研究表明,縱觀當下海外發達經濟主體,包括美國、日本、歐洲等,都曾經歷過一段或長或短的高速發展時期,但由于經濟體量越來越大,增速下降不可避免。中國經濟“調結構”具有長期性、復雜性和艱巨性,并非能夠一蹴而就,這就亟待在新時代加快經濟發展轉型與產業升級、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科技創新,完善社會主義經濟體制,從而更好地為世界經濟發展貢獻力量。

    資本市場快速成長 扎根服務實體經濟

    中國資本市場的發展史是中國改革開放史的縮影,是中國逐漸從計劃經濟體制向市場經濟體制轉型過程中最為重要的成就之一。1990年,滬深交易所開始營業,自此,我國資本市場開始了一條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在摸索中前進、試點先行再整體推廣的道路,總結出了一條符合中國國情和市場規律的方法論。

    一直以來,資本市場都被視為國民經濟的“晴雨表”,是推動國民經濟健康發展的重要力量。20世紀90年代初,隨著《公司法》、《證券法》等系列法律法規的頒布實施,中國資本市場逐步轉入規范性發展階段,之后隨著股權分置改革、多層次資本市場體系架構搭建以及相關重要法規的重新修訂,我國資本市場完成了自身的發展壯大。

    Wind數據統計顯示,截至2018年6月,中國A股上市公司已有3547家,資本市場總市值接近150萬億元,上市公司總營業額超過20萬億元,利潤近3萬億元,在中國經濟總量上占據半壁江山。同時,資本市場的功能也發生了深刻變化,市場效率得到極大提升。

    金融無實體不存,實體無金融不旺。實體經濟是金融發展的根基,脫離實體經濟的金融可謂是無源之水。近年來,“資管新規”等陸續出臺,標志著我國資本市場進入全新階段,這一階段將以緊密圍繞防范金融風險、服務實體經濟的“穩”字頭發展為主導,通過加強監管協調,增強金融監管的專業性、統一性、穿透性,有序推進解決金融風險問題,打破剛性兌付,消除監管套利空間,正確發揮金融作為社會財富“加速器”的角色,為我國資本市場長期健康發展夯實基礎,推動我國經濟結構、產業結構向高質量、高效益的方向前進。

    堅守投研工匠精神 公募將普惠金融進行到底

    改革開放40年來,我國市場經濟體制不斷完善、金融體制改革不斷深化,為公募基金行業的產生和健康快速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據中國基金業協會最新數據顯示,截至2018年9月末,我國境內共有基金管理公司119家,合計管理公募基金數量5459只,公募資產總規模超13萬億元。

    回頭看,公募基金始終走在金融業改革開放的前沿,自成立之初就堅持立法先行、規范有序的發展之路。公募基金一直秉持“受人之托、代人理財”的信托責任,致力于為投資者創造回報。據中國銀河證券基金研究中心統計,自1998年誕生至2018年三季度末,中國公募基金行業已累計為持有人創造了近2.25萬億元的利潤,成為普惠金融的典范。

    未來,公募基金行業在推進普惠金融等方面還能夠也必將繼續發揮更大作用:

    一是居民財富增長將推動公募基金規模和產品的持續發展。一方面,隨著國內經濟增長,居民財富穩步增長,瑞信研究院2017年度《全球財富報告》顯示,自2000年起,中國的家庭財富每年增長12.5%,相當于過去17年增長了六倍。但據2017年中國私人財富報告統計,我國居民總財富中現金及存款占比仍相對較高,資產配置效率仍然較低。另一方面,對比歐美發達國家,中國基金業整體規模占比與我國經濟總量并不相稱,無論是作為大眾理財的專業化工具,還是作為資本市場的買方代表,公募基金的主體地位遠未體現。我國多層次居民理財需求亟待專業資產管理機構實現優化配置,公募基金的普惠金融特性還應該持續增強和放大。

    二是金融技術進步將持續激活公募資管的“普惠基因”。隨著新一輪科技革命,以大數據和人工智能為代表的金融科技對公募行業帶來深刻變化,將成為公募基金的核心競爭力之一。金融科技對傳統資管的賦能主要體現在更多的客群覆蓋、更大范圍和深度的數據積累、更少的物理網站依賴、更靈活的組織形態和激勵機制等。未來,金融科技的進步必將催生更多的新業態、新模式,成為整個資管行業實現普惠金融的“兵家必爭之地”。

    三是養老金市場大有可為,公募基金將是較有優勢的配置工具。過去,公募基金行業在養老基金的保值增值上,已經占據重要地位,發揮了重要作用。未來,公募基金在開發符合中國市場特征的養老金融普惠產品等方面仍然大有可為。公募基金行業需要進一步加大產品創新的資源投入,開發出適合養老資金屬性的產品,并要持續強化投資團隊能力培育,打造適應養老基金風險收益偏好的投資風格及業績。

    直面新的機遇與挑戰,繼續服務實體經濟、助力社會財富保值增值、發展普惠金融,始終是公募基金從業者的光榮使命,讓我們不畏艱難、共勉共進!

    作者:博時基金董事長張光華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博時基金 張光華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

    每經經濟新聞官方APP

    0

    0

    国产日本精品在线观看_欧美日韩综合精品一区二区三区_97国产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四区_国产中文字幕六九九九
    <cite id="apcyb"></cite>
    1. <dfn id="apcyb"><rp id="apcyb"></rp></dfn>

    2. <cite id="apcyb"><noscript id="apcyb"><address id="apcyb"></address></noscript></cite>

      <tt id="apcyb"></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