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8-12-25 22:32:31
這一年先后誕生了養老目標基金、戰略配售基金等創新型產品,也有部分不符合市場規則的基金類型淪為明日黃花,這一年監管嚴態依舊,理財子公司躍躍欲試,公募基金迎來勁敵。
每經記者 黃小聰 每經實習記者 王晗 每經編輯 葉峰
2018年漸入尾聲,這一年公募基金尤為難做,權益市場冷清,債市信用風險積聚,短債和ETF產品成為今年最火的基金類型,這一年基金管理人擁抱監管積極求變,先后誕生了養老目標基金、戰略配售基金等創新型產品,也有部分不符合市場規則的基金類型淪為明日黃花,這一年監管嚴態依舊,理財子公司躍躍欲試,公募基金迎來勁敵。
養老目標基金破土成立
2018年是公募基金20周年,也是養老目標基金發行元年,公募基金在個人養老投資領域實現了量的突破,越發成為參與養老投資建設過程中不可或缺的一員。
今年3月,證監會發布實施《養老目標證券投資基金指引(試行)》(以下簡稱《指引》),為養老目標基金的發行掃清政策障礙,《指引》一出即刻攪動了整個公募基金行業,包括南方、華夏、建信等基金公司積極上報產品,爭搶首只養老目標基金。
經過嚴格審核,8月6日,首批養老目標基金正式亮相,華夏、南方、博時等14家基金公司拿到養老目標基金批文獲準發行。兩個多月后,另外12只養老目標基金也順利拿到“準生證”,位列第二梯隊。截至目前,首批養老目標基金中的9只已經成立,合計募集金額近30億元。
養老目標基金的獲批也令沉寂許久的公募市場迎來生機,某大型基金公司市場部負責人認為,盡管現階段公募基金發行難度較大,但公募產品往往 “好發不好做,好做不好發”。站在未來投資者收益角度,現階段正處于A股估值低點,其實是一個相對較好的市場發行時點。
另一家北京基金公司人士也表示,目前權益市場估值處于底部區域,對于堅持長期投資、獲取長期較高收益的養老目標基金是理想的時間窗口。個人養老第三支柱建設對于完善和健全國內的養老金體系意義重大,隨著公募基金即將在明年納入稅優范疇,養老目標基金在我國也將逐步迎來巨大的發展空間。
戰略配售基金搖身一變債基
除了在個人養老投資領域加強產品創新外,公募基金也在積極探索境外“獨角獸”公司回歸A股帶來的資本紅利。今年5月,包括華夏、招商、易方達、南方、匯添富、嘉實在內的六家基金公司齊齊上報封閉期為3年的戰略配售靈活配置基金引發市場高度關注。
據悉,上述6只基金是專屬投資CDR的公募基金產品,主要是為了迎接獨角獸上市公司回歸A股。伴隨著各家基金公司的賣力營銷造勢,6只獨角獸基金募集份額超千億元。
不過好景不長,隨著資本市場推遲CDR發行后,戰略配售基金歸于沉寂,直到今年三季報的下發,戰略配售基金才再度回到投資者視野,不過,記者注意到,由于投資標的的暫時性缺失,6只獨角獸基金皆在三季度選擇重倉債券,并在債市回暖的市場環境下均取得了正收益。Wind數據顯示,截至12月24日,除了嘉實3年戰略配售年內收益率在1.8%,其余5只均處于2.4%-3%之間。
此后獨角獸基金也加強了權益市場配比。今年11月招商、易方達、南方、匯添富旗下的獨角獸基金出現在中國人保公布的配售欄中,四只獨角獸基金共獲配售3.14億股,按照3.34元/股的發行價計算,合計10.5億元。
短債、ETF大爆發
在流動性新規和資管新規的雙重影響下,貨幣基金發展受限,與貨幣基金投資范圍類似的短債基金收益向暖成為年度基金黑馬。
Wind數據顯示,除去三季度新成立的短債基金,市場存量短債基金規模在三季度大增258.14億元至478.1億元,增幅達117%,短債基金吸金力大增也引來公募基金跟風,根據證監會最新下發的2018基金募集申請公示表,截至12月14日,年內包括平安短債債基、光大保德信超短債、寶盈安泰短債等20只短債基金獲批,還有33只排在審批流程。
除了短債基金外,今年另一個比較火熱的話題就是ETF基金銷售走俏。Wind數據顯示,截至12月24日,全市場ETF基金份額超4500億份,較去年底的2330億份近乎翻倍。華寶添益、銀華日利、創業板50等多只基金年內份額增長超過百億份。
在業內人士看來,一方面是今年以來,A股整體特別是中小創在內外部因素的影響下調整幅度相對已較大,整體估值處于歷史底部區域,且調整時間已持續近一年,A股整體的配置價值凸顯。另一方面,指數投資觀念逐漸深入人心,基金公司也在加大對指數投資的營銷。
短期理財債基被除名規模排位賽
2018年資管行業去杠桿、防風險持續強化,為了更好的落實資管新規打破剛兌,監管對短期理財債基進行了多番整頓。
監管層在7月向基金公司下發了《關于規范理財債券基金業務的通知》,對短期理財債基的產品投資期限、投資比例、凈值化轉型提出要求,要求7000億短期理財債基未完成整改前,存量產品規模只減不增。
經過了近半年時間的整改,已陸續有多只短期理財債基完成轉型,存量規模也不斷萎縮,臨近年底,短期理財債基再受嚴格監管,不久前,中國證券投資基金業協會(以下簡稱中基協)召開基金評價業務座談會,基金評價機構自今年四季度開始,將不再披露包含短期理財債基的規模排名數據。與此同時,基金管理公司也應不再通過各類渠道宣傳短期理財債券基金的規模排名及收益率。
對于短期理財債基被取消規模排名的原因,中基協給出的理由是,短期理財債券基金的運作機制與貨幣市場基金類似,使用攤余成本法估值核算,以投資銀行存款、同業存單等貨幣市場工具為主,在發展中偏離了債券型基金的產品定位。貨幣市場基金監管趨嚴后,市場及股東方較為關注短期排名及基金規模,導致部分基金管理公司將短期理財債券基金作為貨幣市場基金的替代品種,用來擴充管理規模,令短期理財債券基金的規模出現較快增長。截至今年10月底,短期理財債基規模為6106.96億元。
長量基金研究員王驊認為,在7月的整改之前,短期理財債基更像是有期限的貨幣基金,且能夠作為貨幣基金沖規模的替代品,但是大量配置同業資產違背了債基設立的目的,也為公募市場年末沖規模的行業潛規則提供了土壤。監管取消短期理財債基規模排名、不許基金公司公開宣傳收益等,加速了這類產品的轉型。
公募市場迎勁敵
隨著12月《商業銀行理財子公司管理辦法》正式對外公布,擬設立理財子公司的銀行擴容至20家,這些背靠銀行資源、具有先天固收業務優勢的理財子公司將進場與公募基金形成新競爭合作格局。
據悉,銀行理財子公司新規進一步允許理財子公司發行的公募理財產品直接投資股票,且不設置理財產品銷售起點金額。在業內人士看來,銀行理財子公司設立后,可能會在投資、銷售等領域對公募基金造成較大壓力。
“銀行龐大的資金體系將會對公募基金固收產品的市場份額進行擠壓,在產品代銷方面,銀行更有可能將其在固收領域的這種優勢平移到理財子公司中去,基金銷售渠道中銀行代銷量也會出現進一步下降。”某基金公司固收副總監稱。
不過在權益投資層面,公募基金也具有著不可替代的優勢,“相較于公募基金,銀行在權益類投資方面能力稍顯不足,另外,銀行投研人才缺口較大,主要是銀行體制內的薪酬天花板限制,如果這塊能夠放開,理財子公司對公募基金行業的威脅將會更大。”上述人士表示。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