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8-12-27 18:30:13
日前,南京新一輪城市總體規劃《南京市城市總體規劃(2018—2035)》草案正式亮相,進入一個月的公示期。作為東部地區重要中心城市和長三角特大城市,南京再次提及“要著力提升省會城市功能和中心城市首位度”。
每經記者 朱玫潔 每經編輯 楊歡
圖片來源:攝圖網
行至年末,回顧南京過去一年的關鍵詞,首位度大概是繞不過去的一道坎。
就在今天上午,《全國省會城市首位度發展報告》成果發布會在南京財經大學舉行,從總指標綜合得分排名來看,排名前5位的城市分別為成都、杭州、武漢、蘇州、廣州。
作為江蘇省會,南京的首位度甚至不如同省的蘇州。對此,報告發布方南財大副校長張為付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
“加快提升城市首位度,服務輻射帶動全省和周邊地區發展,這既是南京自身發展的需要,也是南京作為東部地區重要中心城市和長三角特大城市應當擔負的責任。”
道理我們都懂,問題是如何實踐?日前,南京新一輪城市總體規劃《南京市城市總體規劃(2018—2035)》草案(下簡稱《總規》草案)正式亮相,進入一個月的公示期。
其中提及“要著力提升省會城市功能和中心城市首位度”。以下,城叔(公眾號id:urban_evolution)用上一輪《南京市城市總體規劃(2011~2020年)》做對比,來看看這一次南京要如何出牌?
“啟西”牌
提升首位度,如何與周邊城市協同,是關鍵之處。
一般來說,區域內首位城市,發展較早,經濟實力最強,產業發育更成熟,因此可以對周邊城市進行資源再配置,將發展效益外溢給周邊的同時,進一步優化和做強自己。
南京的尷尬在于,帶不動蘇南三虎“蘇錫常”。南京的主城區與蘇北城市隔長江而相望,聯動作用有限。身處江蘇與安徽交界之處的它,反而與安徽的馬鞍山等城市來往較多,因此被戲稱“徽京”。
不過,這份尷尬恐怕要“翻篇”了。眼下,在區域協調的發展思路下,南京的地理位置從劣勢轉為優勢。
《南京市城市總體規劃(2011~2020年)》中的區域協調發展:強調“深化與上海、杭州等長三角中心城市的協調發展”,包括推進南京與上海、杭州等地重點城市在城際軌道、公路、航空等方面的全面對接等。
要知道,南京距離上海、杭州均為300公里左右(駕駛距離)。一般來說,城市群的中心城市的輻射距離為200公里。不得不說,其在擁抱東部上,一直有點“艱難”。
而本輪《總規》草案的區域協調指出:“發揮好南京作為‘一帶一路’節點城市、長江經濟帶的重要樞紐城市、長三角城市群西北翼中心城市、揚子江城市群龍頭城市和南京都市圈核心城市的重要作用。”
仔細來看看,南京作為東部沿海開放地帶與長江流域開發地帶的交匯點,“長江經濟帶的重要樞紐城市”意味著要承東啟西,深化向東開放,加快向西開放。
而南京都市圈包括南京、鎮江、揚州、淮安、馬鞍山、滁州、蕪湖、宣城八城,橫跨江蘇、安徽兩省。強調“長三角城市群西北翼中心”、“南京都市圈核心城市”,其實也是突出了南京對安徽、蘇北等片區的帶動作用。
應該說,本次《總規》草案中,南京體現出了比以往更多的向西聯動發展的傾向,對自己區位的理解似乎越來越清晰——從擁抱東部走向承東啟西。
“實際上,從2005年左右開始,南京政府、學界已經在提‘承東啟西’了。”江蘇省城市發展研究院城市評價中心常務副主任、南京市社科院經濟發展研究所原所長唐啟國告訴城叔。
隨著2016年《長江三角洲城市群發展規劃》(安徽被正式納入長三角城市群)、《長江經濟帶戰略規劃綱要》的出臺,應該說南京“承東啟西”迎來重要機遇。
長江經濟帶發展領導小組辦公室負責人曾表示,“南京都市圈是皖江城市帶接軌長三角城市群的重要依托。”
就在本月21日,南京都市圈第五屆黨政領導聯席會議召開。國家發改委規劃司相關人員參會,8市市長簽署打通城際“斷頭路”、寧鎮揚城市群住房聯動發展、寧蕪一體化及交通基礎設施等8個合作協議。
正如國家發改委國土規劃與地區經濟所原所長肖金成在今天舉行的中國城市論壇·2018上所說“將來的經濟區一定是跨省的,以城市群構建跨省市的經濟區”。
如果南京都市圈能在戰略紅利的加持下,加快打破區域壁壘、一體化發展,南京的資源配置能力將獲得提高。
另一方面,南京也不必與蘇州硬剛,可以在長江經濟帶東部與中部的樞紐處、長三角城市群西北翼凸顯其首位度。
“擁江”牌
聚焦到南京城市內部來看,其城市空間格局有一個變化,正式將“擁江發展”寫入總規,打出擴城牌。
國家級新區江北新區,雖然近年一直很熱,但今年《總規》草案將其在城市空間中的功能又提了一層——江北新區從三大副城之一提升為“新主城”。還特別強調“江北新區各項功能品質水準不低于江南主城。”
現在,加上江南主城,南京形成“一主一新”雙主城擁江發展的格局,真正意義上從 “秦淮河時代”邁向“揚子江時代”。
圖片來源:《南京市城市總體規劃(2011~2020年)》
圖片來源:《南京市城市總體規劃(2018—2035)》草案
長江從南京穿城而過,受制于自然因素,多年來南京的主城區局限于江南片區,發展空間受礙。
在本輪《總規》草案中,至2035年南京將規劃預控過江通道23處,計26條,另外遠景預控軌道交通17號線過江通道和漢中西路過江通道。可以預測,南京江北片區與江南片區的聯動,將逐步增強。
此次草案中,江北新區被定位為“南京未來發展的戰略空間,增強南京中心城市首位度、實現南京承東啟西、輻射中西部區域使命的橋頭堡”。
實際上,城市發展到當下階段,擴城是不少一線和新一線城市都在做的事。南京直接將江北新區抬到“主城”的高度,決心和迫切感可見一斑。
值得一提的是,擁江發展中還有一個難題,是南京要拿出作為省會的表率作用的——長江的生態保護。
近年,長江以黃金水道哺育沿江地區經濟的同時,生態環境也面臨透支超載。因此,今年四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深入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座談會上指出,“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要把修復長江生態環境擺在壓倒性位置”。
從整個長江流域看,江蘇段是生態負荷最重的區域之一,全省有2/3的重化工產能聚集在沿江兩岸。南京作為省會城市、作為長江岸線占全省總長的28%(197公里)的城市,無論從哪個角度來說,都得擔起保護長江的責任。
這或許也是,南京在《總規》草案中把長江保護作為獨立板塊,放到規劃分項第三順位的原因。正如南京市長藍紹敏所說,“南京被定位為長江經濟帶重要的樞紐城市,這要求南京提升首位度的同時,在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這個命題面前,也要走在全省前列。”
當下,城市正在發展方式的轉型節點,以傳統資源消耗型發展轉向綠色發展,將綠色理念注入到城市發展的方方面面。那么,在新時代下的首位度,或許也不僅僅體現在經濟數據上。
文化牌
這兩年,不少城市嘗到“文化牌”的甜頭。杭州、成都不用說,“8D魔幻城市”重慶,“網紅古都”西安今年也斬獲無數粉絲。
而南京,本是長三角歷史文化上的“首位城市”,在這波城市文化營銷熱潮中似乎有些“沉默”。
實際上,南京在歷史文化名城的保護中下的力氣不少。早在1995年被批復的《南京市城市總體規劃(1991年~2010年)》中,南京就被定義為著名古都,并強調要把南京建設成為融古都風貌與現代文明于一體的江濱城市。2016年還印發了《南京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2010-2020)》。
保護有了,宣傳卻并沒有跟上。提起古都,不少人的第一反應恐怕更多是西安、北京。
反映到旅游上,拿杭州來對照。2017年全年杭州市旅游總收入超過3000億元,旅游人數超過16000萬人次。而南京旅游總收入2000億元,接待海內外旅游者12000萬人次。體量上,差了一層。
再計算2012年到2017年雙城的增勢,六年中,杭州旅游收入年均復合增長16.91%,南京則為8.67%。
論自然資源,杭州有西湖,南京有玄武湖。說歷史文化積淀,難道金陵比不上臨安?南京這方面“棋差一手”,令人可惜。
好在《總規》草案中,我們看到了一些南京在文化方面的努力。首先明確了“美麗古都”的總城市定位,還提出“推廣城市文化品牌建設”,建設"和平之城"、"博物館之城"、"書香之城"等等。
就在12月24日,“古今繁華 Dou在南京”線下發布會在南京舉辦。抖音和南京市委網信辦宣布正式達成戰略合作,共同打造更加立體鮮活的南京城市新名片。
還有4天,2018年即將結束,頻頻出招的南京能否在新的一年摘得“弱省會”的帽子,跨過“低首位度”這道坎,拭目以待。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