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9-01-07 21:43:01
幣圈大佬功成名就的故事激勵著一批又一批幣圈新晉入局者,他們死死捍衛著手中的數字貨幣,銘記“持有就是勝利”的格言,幻想著終有一天數字貨幣能帶領他們走向人生巔峰。然而,《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掌握的一組數據表明,不足1%的地址持有近620億美元比特幣;更有數據表明絕大多數持倉比例較高的地址為交易所或項目方。
每經記者 潘婷 每經編輯 廖丹
幣圈大佬功成名就的故事激勵著一批又一批幣圈新晉入局者,他們死死捍衛著手中的數字貨幣,銘記“持有就是勝利”的格言,幻想著終有一天數字貨幣能帶領他們走向人生巔峰。
然而,《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掌握的一組數據表明,不足1%的地址持有近620億美元比特幣;更有數據表明絕大多數持倉比例較高的地址為交易所或項目方。
這組數據將幣圈人士的幻想無情地打破,幣圈財富終究落入極少數人手中。
數字貨幣籌碼高度集中是幣圈的特點,也是幣圈的痛點。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根據BTC數據統計發現,截至2019年1月7日,比特幣持幣地址數約為2265萬個。其中,持幣數量不足1個BTC(即比特幣)的地址數占比約97.2%;持有一個比特幣以上的地址數占比約2.8%;而持有10個以上BTC的地址數占比不足1%,只有0.7%。
記者深入研究發現,數量占比97.2%的持幣在1個比特幣以下的地址,其對應的比特幣余額占比僅為約4.6%;而數量占比僅0.7%的持有10個以上比特幣的地址,其對應的比特幣余額占比卻有約86.9%。即不足1%的地址,持有價值近90%的比特幣。
按照比特幣流通市值710億美元計算,也就意味著不足1%的地址,持有近620億美元比特幣;占比97.2%的地址,僅持有32.66億美元比特幣,前者是后者的近19倍。
業內人士表示,比特幣的每個賬戶是公開透明、不可逆轉且不可篡改的,但其背后的所有者、操作者卻是高度匿名的。
比特幣集中在極少數人手中,雖然無法得知這部分人究竟是交易所還是項目方或者單純投資人手中,但是,按照現如今比特幣價格屢次大跌的趨勢來看,絕大多數比特幣持有者已經被排除在富豪之列,而只有籌碼集中的少部分人尚有一戰之力,這也意味著游戲中的少數“關鍵玩家”可以對整個比特幣市場產生巨大影響。
BTC網站數據截圖
鏈上數據顯示,在其已收錄數字貨幣中,持幣地址數量在10萬以上的數字貨幣共計63種,流通前100地址持幣的流通率在90%以上的有26種,占數字貨幣種類數量63種的41.3%,80%以上的有39種,占比61.9%。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統計發現,截至發稿,在這63種數字貨幣中,存在大量“零流通”的情況。其中,流通前100地址(持倉量)一周變化(即增持或減持)超過1%的數字貨幣有5種。其中,SDA流通前100一周內增持2.01%;MITX流通前100一周內增持8.28%;NAVI流通前100一周內增持1.81%;ELEC流通前100一周內增持2.03%;BTMC流通前100一周內減持20.48%。
此外,流通前100地址一周變化為0的數字貨幣有15種,分別為XNN、SDZ、MANITOS、GSE、BEC、3DB、SGCC、GTO、BEAUTY、EES、ICC、WTE、CNMC、CANDY、VIO,剩余43種數字貨幣流通前100地址一周變化均在1%以內。
而交易所的定位也早已不僅僅是提供交易的平臺,本身持有數字貨幣的交易所并不在少數。以BITUSD持倉情況為例,流通前100地址中有78個地址顯示為交易所。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根據幣coin數據統計發現,在其已收錄數字貨幣中,7天凈流入為10%以上的數字貨幣共有14種,其中最高者為POA20,7天凈流入58.78%。
業內人士表示,24小時凈流入或者7天凈流入的比例數值越大,說明充入交易所的代幣越多,有砸盤可能。反之,這個比例為負值,且越小的話,說明交易所提現的代幣越多。
一旦投資者買入“零流通”、籌碼高度集中的數字貨幣,意味著其很有可能遭遇砸盤風險,而市面上數之不清的“空氣幣”更是危險重重。
2017年9月4日,中國人民銀行官網發布《關于防范代幣發行融資風險的公告》指出,近期,國內通過發行代幣形式包括首次代幣發行(ICO)進行融資的活動大量涌現,投機炒作盛行,涉嫌從事非法金融活動,嚴重擾亂了經濟金融秩序。并表示任何組織和個人不得非法從事代幣發行融資活動,同時提示社會公眾應當高度警惕代幣發行融資與交易的風險隱患。
消息一出,比特幣、以太幣等主流幣種紛紛“跳水”,無數投資者一時間傾家蕩產。各類數字貨幣也從明轉暗,伺機而動。
去年9月份,央行上海總部發文《常抓不懈持續防范ICO和虛擬貨幣交易風險》指出,虛擬貨幣相關的投機炒作盛行,嚴重擾亂了經濟金融和社會秩序。經過清理整頓,境內虛擬貨幣交易的全球份額已從最初的90%以上下降至不足5%,有效避免了去年下半年以來全球虛擬貨幣價格暴漲暴跌導致的虛擬貨幣泡沫,阻隔了對我國金融市場的沖擊。
數字貨幣即時漲跌幅之大令普通投資者難以承受,而有關知名數字貨幣過山車般價格的報道也不在少數。
市場中大部分投資者已經離去,但仍有投資者依舊持有數字貨幣等待時機,更有數字貨幣交易所自己上項目發幣的情況,一步步引誘著投資者上鉤。
幣圈套路多,且投且謹慎。
(封面圖片來源:攝圖網)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