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9-01-07 22:13:32
每經記者 周程程 每經編輯 陳旭
圖片來源:攝圖網
2019年,是互聯網誕生50周年。
“50年的互聯網到現在還保持流量年增60%,這些增速也會對未來人工智能技術的發展帶來很大影響。”1月5日,中國工程院院士鄔賀銓在由中國日報網和網易新聞共同主辦的“2019影響力峰會——預見未來”會議上表示。
人工智能對經濟效益將作出重要貢獻。鄔賀銓表示,人工智能可以改進勞動生產率,激發消費需求,還可以提高產品質量。
哪些領域是人工智能重要的應用領域?鄔賀銓表示,包括醫療保健、汽車、金融服務業等。
但與此同時,人工智能也有一些不足。“人工智能可以檢測腫瘤,但醫院還不敢這么用,因為人工智能本身可以告訴你應該做什么,但它不會告訴你為什么。比如人工智能診斷一個病人,最后得出結論‘鋸掉一條腿’,但不告訴你為什么,那醫院還敢鋸掉腿嗎?”鄔賀銓說。
鄔賀銓強調,機器學習著重于通過數據了解環境,而人類能夠同時洞悉不同的環境,群體學習是人類與生俱來的本領,而電腦是不具備的。
在此情況下,對于備受關注的人工智能是否會取代大量就業的相關問題,鄔賀銓表示,相當大一部分勞動人口可能會被取代,但一半以上的人是不會被取代的,因為人工智能沒有情感。舉例來說,有情感創作的文藝工作是不能被取代的,這一定要由人來做。
鄔賀銓還援引美國高德納咨詢公司發布的報告以及世界經濟論壇發布的《2018未來就業》等報告中的內容表示,盡管人工智能會取代一部分工作,但同樣也會新增一些工作崗位,即一般勞動崗位會減少的情況下,高智能崗位會增加。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