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9-02-14 15:13:14
中民投已退出董家渡項目股東行列,之前盛傳的接盤方綠地已成為新股東。
每經記者 包晶晶 唐潔 每經編輯 陳夢妤
中國民生投資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民投)用一個華麗的開場,導演了一場與之不匹配的劇目。
豬年首個交易日,中民投債券價格延續節前頹勢,再度大幅下跌30%,報35.51元,面值縮水逾60%。
而此次債券閃崩前夕,中民投一筆30億元債券構成技術性違約。資本寒冬下,這家背靠多家民營巨頭的民企航母在巨額債務前也面露難色。事實上,在農歷新年前,中民投“當家資產”上海董家渡13、15號地塊就頻傳被出售。
2月14日,中民投總裁呂本獻表示,退出董家渡項目屬于戰略轉型部署。《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查詢啟信寶獲悉,中民投已退出董家渡項目股東行列,之前盛傳的接盤方綠地已成為新股東。
中民投最早于2014年由59家民營企業發起設立,注冊資金高達500億元人民幣。成立兩年,中民投實現了資產規模從300億元到近2000億元。到成立第四年,中民投資產規模已達3000億元。
成立初期,蘇寧、巨人網絡、紅豆股份、科創控股、宗申等公司均出現在股東名單里;以房地產相關企業入股的,則主要有泛海、億達、陽光城、鴻坤、大連順和、江河置業等。
中民投所涉板塊眾多且出手闊綽,雖然規模在高速擴張,但不少項目單體投資金額較高,且回收周期較長。
2014年11月,中民投聯合上海外灘、上海佳渡置業,以248.5億元拿下黃浦區董家渡地王項目,轟動一時;2015年4月,中民投旗下投資運營平臺——中民嘉業全資子公司上海嘉聞出資45億元,成為陽光城定增的唯一“金主”,持有總股本18.27%也令其成為陽光城最大單一股東;2016年年11月,中民嘉業間接全資附屬控股公司——嘉佑(國際)投資有限公司以30.14億港元收購億達中國53%股份,并逐步成為億達中國最大股東;2017年5月,中民投與武漢市簽署戰略合作框架協議,5年計劃投資高達1000億元。
據全景網統計,中民投狂飆突進的同時,債務規模亦與日俱增,由2014年的149億元激增至2018年的2328億元,四年時間負債增幅超14倍。
據中民投2018年5月8日《企業信用報告》,截至2018年3月末,中民投尚在存續期的債券合計33只,待償金額達713.69億元。按33只債券的平均年利率計算,中民投每年需支付利息近40億元。而2018年前三季度,中民投凈利潤僅16億元,較2017年同期大幅下降60%。
2月11日年后首個交易日,中民投旗下公司債“17中民G1”開盤大跌,盤中一度跌超30%,創下上市以來最低價,兩度遭上交所臨時停牌。最終,“17中民G1”報收36.65元,當日跌幅27.85%,較票面價格已跌逾60%。
據上交所2月12日公告,“17中民G1”“18中民G1”“18中民G2”自2月12日起暫停競價系統交易,固定收益平臺正常交易。
事實上,2019年春節前,中民投旗下債券就已經歷過一次大跌。
1月22日,“17中民G1”大跌逾16%后,次日以70元開盤,午后交易價格一路下跌,最低跌至50元,較100元票面值縮水一半。截至當日收市,“17中民G1”最終報50.10元,跌幅28.43%,對應收益率55.1237%。
公開信息顯示,“17中民G1”由中民投于2017年12月26日發行,發行規模44.8億元,債券票面利率達7%,到期日為2020年12月26日。
此次債券閃崩的導火索是中民投一筆30億元未如期履約的債券。據券商中國報道,私募債違約緣由在于中民投30億元償債資金被寧夏黃河農商行截胡劃走。
該項債券為中民投旗下“16民生投資PPN001”,原本于2019年1月29日到期,規模30億元人民幣,后推遲3天——即2月1日償付,但中民投至今沒有明確說明該債券是否構成實質性違約,較為明確的說法是該債券構成技術性違約。據媒體最新消息,中民投30億元PPN已于今日(2月14日)完成兌付。
中民投被上海金融法院列為被執行人的消息則令其債務危機浮出水面。
公開信息顯示,2月1日起,中民投旗下的中民嘉業投資有限公司832857.14萬元出資額(61.91%股權)被凍結,執行法院為上海金融法院,凍結期限為三年。
中民嘉業正是中民投旗下房地產及相關產業投資板塊,中民投為中民嘉業大股東,持股67.26%。此次被法院凍結的股份占中民投持股比例的92.07%。
盈科全球合伙人郭韌律師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標的股權被凍結應該是之前股權作為被執行人財產被執行保全。若認為標的股權所屬債務人涉案債務不高,仍具有投資價值的,可考慮設計交易方案:既要保證股權能最終過戶登記,也要取得申請執行人同意解凍股權。
隨著各項業務的展開,中民投負債經營程度快速上升,目前已積聚了較大規模剛性債務,且未來公司仍存在持續的資金需求。公司本部負債中短期剛性債務占比較高。
據公開數據,截至2015年末、2016年末、2017年末和2018年9月末,中民投負債分別為988.46億元、2004.46億元、2292.47億元和2327.92億元。
中民投公開發行的2018年公司債券(第三期)信用評級報告顯示:在信用違約事件顯著增加的情況下,公司相關投資面臨的信用風險加大,其中融資租賃板塊大額風險資產回收存在不確定性。
不過,據天眼查,今日(2月14日)上海金融法院已對中民投解除凍結股權。
眼下,中民投最優質資產——董家渡金融城將易主。
董家渡金融城所在的董家渡13、15號地塊,西靠豫園、東鄰黃浦江,總面積175143.1平方米,其中出讓面積126740.1平方米,是上海南外灘區位條件最為優越的“黃金地塊”,也曾是當時的“地王”。
董家渡項目現狀 每經記者 包晶晶 攝
2014年11月18日,董家渡地王爭奪戰閃電落錘。據媒體報道,地塊起拍價248億元,2號競拍者中民投舉牌加價5000萬元,僅此一輪當即“秒殺”董家渡地塊。而當天的1號競拍者為泛海控股,亦是中民投的參股股東之一。當時,該地塊采取“帶規劃附加圖則”整體出讓方式,并要求按照規劃統一開發,成為上海國際金融中心的有機組成。
13個月后,盛大的開工儀式正式宣告:百年董家渡開始了從棚戶區向CBD的華麗轉身,致力于匯聚全球資本,打造永不落幕的金融城。
時任黃浦區規土局副局長周建非介紹,董家渡金融城以建設金融功能為主的城市綜合體為目標,功能設置上,60%商務辦公、20%商業配套、20%居住,打造7?24小時的活力社區。
然而,高達604億元的總投資概算,讓董家渡金融城變身的腳步有些緩慢。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近日在現場看到,董家渡13、15號地塊僅少部分建筑接近結構封頂。根據工程銘牌信息,工程完工時間為2021年,但目前的項目建設進度并不樂觀。
2月14日,呂本獻表示,事實上,早在2017年,我們就已經出售45%的董家渡股權。可以這么理解,中民投是資源整合者、平臺運營者,而不是產業經營者。作為投資集團,我們的屬性是發現價值、提升價值或實現價值。
與此同時,《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查詢啟信寶獲悉,中民投旗下中民外灘房地產開發有限公司當前已完成股東變更,原上海佳渡置業及中民投已退出股東行列,綠地地產集團有限公司已成為新股東。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