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9-03-12 23:20:29
在記者接觸的多位罕見病患者當中,有的比較明顯,是通過代際遺傳,但也有父母并沒有相同病癥,只是由于患者后天基因突變。而在每個人的基因中,平均都有7到10組基因存在缺陷,換句話說,只要生命在繁衍,就有發生罕見病的可能。
每經記者 劉晨光 每經編輯 文多
圖為一個小朋友在展示世界血友病聯盟會徽。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罕見病,雖然它們統稱為這個名字,但在中國龐大的人口基數面前,這個群體也有近2000萬人,罕見病離我們并不算太遠。
從血友病、侏儒癥,再到蝴蝶寶貝……罕見病,是全球已知的7000多種罕見疾病的統稱。
80%罕見病是由于基因缺陷所導致的遺傳病,但是,每個人的基因中,平均都有7到10組基因存在缺陷,換句話說,只要生命在繁衍,就有發病可能。
隨著社會的發展,罕見病的治療目前得到了多方面的關懷,并推動著疾病治療。
2018年5月,《第一批罕見病目錄》公布,其中收錄了121種罕見病,這是我國首次以疾病目錄的形式界定何為罕見病。此外,借助網絡,防治罕見病的民間組織也在蓬勃發展。
你也許驚訝,中國真的有2000萬罕見病群體?要知道,罕見病不一定能從外表看出來,還有很多看不出來的,主要影響的是身體臟器。
以七色堇罕見病聯盟創始人、遺傳學博士歐陽笠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的舉例來說,比如血友病即是出血之后,很難止住;蝴蝶寶貝,患者皮膚和蝴蝶翅膀一樣脆弱,一碰即破;得了侏儒癥的患者,身高會十分矮小。
這些其實是比較為人所熟悉的罕見病了,但這些患者的情況從外表并不容易看出。而疾病的來源,更不可能被肉眼發現。
在記者接觸的多位罕見病患者當中,有的比較明顯,是通過代際遺傳,但也有父母并沒有相同病癥,只是由于患者后天基因突變。
患者后天基因突變,這就增加了各種可能。
罕見病發展中心創始人黃如方。圖為2013年,他在第二屆中國罕見病高峰論壇上。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具體來說,據黃如方介紹,在全球已知的7000多種罕見病中,有80%是由于基因缺陷所導致的遺傳病。而每個人的基因中,平均都有7到10組基因存在缺陷,換句話說,只要生命在繁衍,就有發生罕見病的可能。如果父母恰巧有同樣的基因缺陷,孩子患罕見病的比例就很高。
約50%的罕見病在出生時或兒童期發病,基因療法和生化指標篩查,是當下重要的治療、檢測方向。
歐陽笠表示,小孩出生后通過生化指標篩查罕見病項目是一種非常重要的手段,目的是早檢查、早治療。我國在診斷技術已經達到國際先進標準,“但要實現大范圍幾百種罕見病的篩選還需要時間”。
診療方面,歐陽笠介紹說,伴隨著基因治療技術本身的技術發展,且國外很多罕見病是單基因病,基因療法技術的潛力很大。
面對復雜多樣的罕見病癥狀,黃如方更是認為全世界最先進的方法就是基因治療,當然話不能說滿,“現在最大的挑戰在于,基因治療技術的穩定性并不高,還有很多疾病在基因治療的方法上很難實現突破,目前全世界在眼科還有血液科有一些嘗試,有成功案例,但從整體上來說,基因治療產品非常少。”
而相關企業也一直在進行積累。金域醫學廣州公司執行總經理馬驥介紹,自2015年開始,金域醫學就開展了許多與神經免疫相關的罕見病的檢測,截至目前積累的分子遺傳病樣本量達到6萬例、罕見病陽性樣本超過4萬例,對臨床診斷及“孤兒藥”的研發具有重大意義。
對于罕見病的防治,宏觀層面也一直在努力。
利好政策不斷推出,罕見病受扶持的力度越來越大。2015年以來,我國在“孤兒藥”政策上做出了多輪革新。2018年5月22日,多部門聯合發布《第一批罕見病目錄》,共計收錄121個病種,邁出了罕見病用藥扶持的重要一步。
在政策推動下,罕見病藥物的審批提速。根據罕見病發展中心發布的《中國罕見病藥物可及性報告2019》,截至2018年12月底,有13種罕見病藥品通過優先審評審批申請上市,涉及《第一批罕見病目錄》中10種罕見病。
一些還沒有在國內上市的藥物也將有“合法身份”。2018年12月,國務院決定在海南博鰲樂城國際醫療旅游先行區,對先行區內醫療機構因臨床急需進口少量藥品(不含疫苗)的申請,由海南省人民政府實施審批。
不過,在這條“抗罕見病”之路上仍有一些經驗需要借鑒。歐陽笠認為,降低罕見病患者負擔,可以和跨國藥企通過贈藥的模式,為患者提供一部分稀缺藥品。此外,加強罕見病的科普宣傳至關重要,國內學者可以多參加、組織國際類罕見病會議。
“要建立非常良好的關于罕見病用藥的審評審批制度,加快臨床急需的藥物審批,同時形成一系列的稅收減免。”黃如方指出,藥物上市之后可以根據實際情況,逐步進入醫保,有效的治療藥物,盡可能提供醫療保障。
圖片來源:攝圖網
與此同時,一些民間人士也在罕見病的防治中發揮著不可忽視的重要作用。在黃如方看來,民間組織非常了解患者的需求,進而把需求可以和不同的利益方進行溝通和對接,同時也可以提供一定的解決方案,可以發揮很好的溝通作用。
小胖威利罕見病關愛中心林主任,則是因為女兒患病決定投身公益事業,他的女兒直到11歲才確診,期間走了無數冤枉路、耽誤病情,為了讓更多的小胖威利患者早日找到正確診療途徑,他發起成立了關愛中心。
還有一些罕見病患者邊治病邊投身公益事業。知乎網友螞蟻菜在17歲就被確診為血友病,已經有40多年抗病史的他,常常出現在知乎上。因為血友病的治療藥物逐步納入國家醫保目錄,螞蟻菜的經濟壓力大幅減負。為了幫助更多人,螞蟻菜平時在知乎和七色堇平臺上發布一些科普血友病的文章,用他的親身經歷感染更多病友,幫助他們找到正確的治療方式。
在螞蟻菜看來,血友病如果早發現、用藥得當,患者完全可以參與一些正常人從事的工作,“我主要是發現較晚,行動能力有些受損,但由于我完成了學業,可以在家里教書”。
還有一些資源更為強大的醫療機構、臨床醫生,也正積極地支持罕見病治療。
3月9日,廣東省肌病與周圍神經病專科聯盟宣布成立,聯盟成員覆蓋了廣東省內21個地級市,囊括了南方醫科大學南方醫院、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等逾50家醫院。另外,金域醫學等可以提供從篩查到診斷(血液、病例、基因)的檢測機構也加入其中。
這個聯盟的發起人之一,就是現任中華醫學會神經病學分會神經病理學組委員的蔣海山。蔣海山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第一批罕見病目錄中》的121個罕見病中,屬于肌病與周圍神經病范疇的就占了30多種。神經內科中罕見病病種多,加上單個病種患者數量少,給神經內科醫生診治帶來不小挑戰。“目前,廣東省各地區各級醫療單位存在醫療資源不均衡情況,導致肌病與周圍神經病臨床治療容易存在不足或者過度治療情況。”蔣海山說道。
但或許通過公益組織聯動,可以推動醫院之間進行診療協作,進而促進罕見病藥物研發。
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神經科的張成教授認為,如果醫院可以聯盟的話,依靠聯盟的力量,可以提高藥物可及性。通過聯盟來尋找合適的藥物、評估藥物的安全與風險如何、制定這個藥物的使用方案等,之后在聯盟內的醫院進行推廣。
“隨著醫學科學的進步,原來一些沒有治療方案的藥物,將有可能獲得治療,但需要更多的醫療機構和人員協同參與,共同研發,而在這方面,聯盟具有巨大的優勢,可以聯合更多的專業人員協同參與工作,為攻克這些難點起到更多作用。隨著社會各界對罕見病診治的重視,醫院間的協作有望增多。”蔣海山說。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