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9-04-08 19:43:17
2012年,58歲的單霽翔被任命為故宮博物院院長,成為自1925年故宮博物院成立之后的第6任院長。7年時間,在單霽翔手里,故宮,變了模樣。
每經記者 溫夢華 張春楠 每經編輯 杜毅(實習)
2013年1月9日,成都,故宮博物院院長單霽翔查看出土東漢石獸(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今天(4月8日),央視新聞報道稱,故宮博物院院長單霽翔正式退休,敦煌研究院院長王旭東接任。
單霽翔退休的消息非常突然。敦煌研究院知情人士告訴每經影視(meijingyingshi)記者:“我們今天剛得到消息,王院長已經在故宮上任了,這個消息屬實,但關于敦煌研究員的人員安排等情況,由上級主管部門負責,我們都還不清楚。”
對于單霽翔的退休,許多微博網友也表達了感謝和不舍。
目前,在故宮博物院官網“領導團隊”一欄里,依然可以看到單霽翔的個人介紹。
圖片來源:故宮博物院官網
每經影視(meijingyingshi)記者多次嘗試撥打單霽翔手機聯系,但是一直關機。
2012年,58歲的單霽翔被任命為故宮博物院院長,成為自1925年故宮博物院成立之后的第6任院長。7年時間,在單霽翔手里,故宮,變了模樣。
繼任者王旭東,1967年2月生于甘肅山丹,畢業于蘭州大學地質系水文地質與工程地質專業?,F任敦煌研究院黨委書記、院長,蘭州大學兼職教授、博士生導師,西北大學兼職教授、博士生導師。
1991年,王旭東來到敦煌研究院,從事莫高窟壁畫及土遺址保護工作。2014年12月,任敦煌研究院院長。他也是繼常書鴻、段文杰、樊錦詩后第四任敦煌研究院院長。
以下是每經影視(meijingyingshi)3月25日關于單霽翔的報道全文——
人物|單霽翔:做9999件事,但沒把文物保護好,就對不起社會,對不起國家
單霽翔(圖片來源:主辦方提供)
繼3月23日在2019中國發展高層論壇上回應故宮火鍋、故宮口紅等熱點問題后,3月24日,單霽翔出現在2019騰訊新文創生態大會上,講述了故宮這個600歲“網紅”背后的創新和與時俱進。
事實上,在單霽翔之前,鮮有人知道歷屆故宮“掌門人”。不過隨著故宮的走紅,單霽翔開始走進大眾視線,被網友們封為段子手、網紅。
“其實我真不是網紅,我是被網紅的,我就是在故宮博物院里面看門,”單霽翔笑著說,“并不覺得我是個幽默的人,其實我是講故事,因為講好中國故事,是要用很生動的語言。”
此前,單霽翔在接受央視《面對面》采訪時提到,要讓故宮以及文化遺產更有尊嚴。如今,7年時間,在單霽翔手里,故宮,變了模樣。
“如今的故宮淡季不‘淡’了,今年1、2月份,故宮游客量同比去年增長了51.8%,30歲以下的年輕人占比達到了50%;在開放區域上,過去我們只開放30%,到今天已經開放超過了80%。”現場,單霽翔用一組最直觀的數字描述了故宮的變化。
如今的故宮已成為中國文創第一大網紅,讓這一切發生變化的正是故宮“掌門人”單霽翔。
圖片來源:攝圖網
2012年,58歲的單霽翔被任命為故宮博物院院長,成為自1925年故宮博物院成立之后的第6任院長。從小在四合院里長大的單霽翔也許沒想到,在臨近退休的年紀他會到“世界上最大的四合院”來“看門”。
“我當時其實很激動的,因為資料里說故宮是全世界最大規模、最完整的古代宮殿建筑群,收藏中國文物藏品最豐富的一座寶庫,還是全世界來訪量最多的博物館。”
但當單霽翔真正來到這里后才發現,問題隨處可見:故宮70%的區域豎起了“非開放區,觀眾止步”的牌子;90%的藏品都“沉睡在庫房里,誰都看不見”;觀眾進了故宮就看看皇帝上朝、睡覺、結婚的地方,里面人擠人,壓根沒把故宮當一座博物館。
于是,在到故宮博物院的前幾個月,單霽翔成了故宮人口中“行走的院長”,走遍了傳說中“紫禁城9999間半的房舍”,光是鞋就磨壞了20多雙。大夏天,助理脖子上挎著相機,吭哧吭哧跟著跑,偷偷抱怨:“跟著我們院長,廢鞋。”
5個多月的行走,讓單霽翔對故宮博物院的了解事無巨細,同時也讓這位院長下定決心對故宮大刀闊斧的“改革”。在單霽翔看來,故宮博物院不僅要關注文化遺產保護,更應關注觀眾的需求,讓觀眾有尊嚴。
改革最先從“裝點門面”開始,之前端門廣場上有很多“太監展、宮女展、刑具展”,20塊一張門票,但這并不是故宮。單霽翔將那排房子收回之后,設置了30個售票窗口,以保證觀眾到故宮30分鐘內能買到票。
隨后,單霽翔提出“故宮禁煙”“開放區不允許有一片垃圾”“屋頂不能有草”“8萬人次限流”等一系列措施,并建立了故宮文物醫院,匯集了200名文物醫生,加大了文物科學保護的力度。
單霽翔(圖片來源:主辦方提供)
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令人印象深刻的一幕是:一位文物修復師犯煙癮,一邊抱怨著“也不讓我抽根煙”,一邊認命地騎車,越過重重宮墻,到宮外冒兩口。
撿垃圾、拔野草這些在別人看來都是“小事”的事情,在這位65歲的老人看來,都是必須且緊迫要做的事。彎腰俯身,是工作人員對單霽翔最深刻的印象。
“一個煙頭也管,一個井蓋也管,一塊墻皮也管。”同事們埋怨他管得太細。單霽翔輕松笑笑:“把一件一件小事做好,就能看出大的變化。”
事實上,不僅僅是環境的變化,讓故宮更加開放。讓文物“活”起來,是單霽翔7年來一直努力的方向。
“我們開放再多的區域,迎接再多的觀眾,無非就是一千多萬。我們希望是億萬級的,十億萬級的,靠什么?就要靠我們的互聯網技術、數字技術。”
現場,數字化、AR、VR、科技、故宮社區……如何讓古老的文化借助科技走得更遠更好,是單霽翔頻頻提到的話題。
利用數字技術,故宮讓正襟危坐的皇帝變得有血有肉起來:“感覺自己萌萌噠”的雍正、擠眉弄眼的康熙。數字繪畫、數字化多寶閣、數字織繡、虛擬現實場景等更是故宮“活”了起來。此外,故宮開發的一批被社會贊為“萌萌噠”的文創產品,例如“故宮彩妝”“故宮火鍋”“故宮服裝”等更是吸引了無數年輕人的眼光。
故宮火鍋(圖片來源:新浪微博)
但對于一向在活潑中守著幾分沉穩的故宮來說,“走紅”也對故宮和單霽翔帶來更多的挑戰。如何在商業化中取得平衡,是當下故宮面臨的問題,畢竟故宮作為中國文化的頂級IP,在聚光燈前的每一步都會被放大檢驗。
所謂“君子有所為,有所不為”。在很多人看來,似乎現在只要沾“故宮”兩個字,做什么就火什么。但單霽翔卻認為,不能因為火就什么都做。“我們要選擇,要把握好。有時候我們要研究,不能做;有時候經過探索,發現效果不好,我們要主動取消。”
對于故宮衍生品的發展,單霽翔的態度是“既不能用傳統高大上的、不接地氣的、年輕人不喜歡的語言,也不能低俗惡搞、迎合人們的完全娛樂化。我們在不斷地把握這個度。比如,我們的文創產品,我們在不斷突破、不斷實踐,也不斷地在冒險。”
榮耀和責任往往是密切相關的,故宮博物院的院長是一個風險很大的崗位,一定要把每一件事都能預想好,都能安排好。“你做9999件事,但是一件事沒有把文物保護好,你就對不起社會,對不起國家。”單霽翔表示。
隨著故宮600歲生日的即將到來,單霽翔,這個走遍故宮的人,如今正在思考如何把壯美的故宮完整地交給下一個600年。
從小在四合院里長大的單霽翔,對于承載歷史的四合院有種別樣的情愫,這里春夏秋冬四季分明,可以接地氣、望天空。“慢慢的,了解得越來越多,一草一木,一樓一閣,都與某個歷史瞬間、歷史故事對接,感情就再也無法拔出。”
連成一片的四合院中烘托出紅墻黃瓦的故宮,是單霽翔年少時心中真正壯觀的古都形象。“想到不久后,鋼筋水泥鑄就的城市景象將徹底擋住這些,心中就掠過莫名的擔憂和惆悵。”回憶起年少時的登高望遠,單霽翔依舊難忘當時心境。
2007年3月11日,全國政協委員、時任國家文物局局長單霽翔在全國政協十屆五次會議時接受采訪(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上世紀90年代,單霽翔在擔任北京市文物局黨組書記、局長期間,曾主持故宮筒子河保護與整治工作。2001年至2002年,在擔任北京市規劃委員會黨組書記、主任期間,他又主持了“北京舊城25片歷史文化保護區保護規劃”、“北京皇城保護規劃”等項目,每一個都與紫禁城、與古建筑文物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
文物,似乎貫穿著單霽翔大部分的生活和事業。主政國家文物局的10年間,單霽翔幾乎沒有休息時間,每年半數以上時間都在出差,經常被笑指“不是在考古挖掘現場,就是在去現場的路上”。
在他看來,要把那些恢弘的皇家古建當成一本書去閱讀,而不是當成一個景點去參觀。“文化遺產屬于我們每個人的記憶,我們作為傳承的一分子,有責任把歷史梳理清楚,把過去和今天告訴未來。”
單霽翔不僅一次提出一些城市在建設過程中忽略文化的種種現象。他曾在接受采訪時談到:“一些城市在所謂的舊城改造和危舊房改造中采取大拆大建的開發方式,致使一片片歷史街區被夷為平地、一座座傳統民居被無情摧毀,由于忽視了文化遺產保護,造成了這些歷史性城市文化空間的破壞、歷史文脈的割裂、社區鄰里的解體,最終導致城市記憶的消失。”
當現代文明不斷沖擊古老文化,這些紅墻綠瓦的傳統建筑如何“創新”走出一條與時俱進的道路,是早在故宮之前,單霽翔就一直關注和探索的。
匠人之大者,莫過于以心守護,匠心之大者,莫過于敬畏傳承。當朝霞滿天的時候,當日落西山的時候,當月亮升起的時候,望著遠處的故宮,望著那些曾經見證歷史和人世間喜怒哀樂的文物,單霽翔心底也許會生出一種靜靜守護的幸福。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