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9-04-26 19:23:15
每經記者 張壽林 每經實習編輯 劉野
4月26日,由每日經濟新聞主辦的“2019中國金融業社會責任研討會”在北京召開。
農業銀行企業文化部副總經理劉蓓在主旨發言中介紹,農業銀行將社會責任理念融入公司治理中,在董事會的直接領導下,構建了覆蓋全行的社會責任組織管理體系,確保社會責任工作有計劃、有組織、有效率地開展。
自1951年成立以來,農業銀行始終堅持踐行社會責任與自身改革發展相結合,履行社會責任與創建和諧農行相統一,用實際行動向時代、向社會展示一個大行的責任擔當精神。
經過多年的探索和積淀,農業銀行形成了以社會責任管理理念為核心,以社會責任管理制度為抓手,以社會責任管理目標為導向等的社會責任管理體系,推動社會責任與企業戰略、業務經營和內部管理相融合。
把服務“三農”作為自身追求的最大社會責任
農業銀行圍繞“面向三農,服務城鄉,回報股東,成就員工”的使命,秉承“誠信立業,穩健行遠”的核心價值觀,搭建了經濟責任、社會責任、環境責任“三位一體”的社會責任框架。
“責任為先,兼善天下;勇于擔當,造福社會。”這是農業銀行在探索實踐企業社會責任過程中總結提煉形成的責任理念。劉蓓表示,農業銀行自覺把社會責任工作放在國家大局、社會大局和經濟大局中去謀劃,不求大利,只求大義,做到義利共生。
農業銀行持續優化管理組織架構,建立健全管理制度體系。劉蓓介紹,2008年,農行股改搭建“三會一層”公司治理架構時,在高級管理層下建立了企業文化建設委員會,統籌推進社會責任工作,委員會辦公室設在總行辦公室,負責全行社會責任的統籌規劃、管理與實施,總行各部門及各分行共同參與社會責任實踐。
2009年,農業銀行制定了《社會責任工作指引》,推動全行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經營理念,增強社會責任意識,建設具有社會責任感的企業文化,把農行建設成為受社尊重的企業公民典范和榜樣。
2012年,農行又建立了《中國農業銀行社會責任指標體系操作手冊》,指標體系包含四個層級,涵蓋200多個指標,從定性和定量兩個角度,系統反映和衡量日常活動對利益相關方及社會、環境的影響,為實現社會責任工作機制化、常態化奠定基礎。
劉蓓表示,農業銀行因農而生、伴農而生、支農而強,一直情系“三農”,肩負服務“三農”的歷史使命,把服務“三農”作為自身追求的最大社會責任。
她說,近年來,農行按照“面向三農、商業運作”的總體要求,堅持股改不改服務“三農”方向、上市不減服務“三農”力度,始終高舉金融服務“三農”旗幟不動搖,堅持服務“三農”市場定位不徘徊,不斷深化改革和創新,較好地破解了大型銀行服務“三農”的難題。比如為了解決服務“三農”的制度難題和服務難題,農行大膽探索,建立了“三農事業部”和“普惠金融事業部”,實施了“金穗惠農通工程”,推進互聯網金融服務“三農”一號工程,發行集貸款、保險、財政補貼多功能于一體的“金穗惠農卡”。可以說這套“組合拳”打通了農村金融服務的“最后一公里”。
圖片來源:每經記者 韓陽 攝
逾20萬名員工長期工作在縣域、農村及邊遠地區
從黑河到騰沖,兩點連成的一條直線被稱為“人口地理分界線”,以此線為界,東南半壁占國土面積的42.9%,人口占94.4%,西北半壁面積占57.1%,人口僅占5.6%。劉蓓指出,農業銀行在這條線的西北地區設置了大量的機構,為我國絕大部分少數民族和邊疆地區提供普惠金融服務。
在新疆,農行是唯一一家設有新疆和兵團兩家省級分行的金融機構。在全國,農行有12622個機構在縣域,20.06萬名員工長期工作在縣域和農村以及邊遠地區。其中,邊境線2公里以內的網點71家,海拔3500米以上的網點483家,海拔4800米以上的網點18家,很多邊疆地區的農行網點已經成為中國的標志和金融界碑。
比如,西藏隆子縣玉麥鄉是我國人口最少的行政鄉,雖然一度小到只有三個人駐守,但西藏農行人卻早在十多年前就將金融服務的觸角延伸到了這里。
又比如,西藏普瑪江塘鄉位于喜馬拉雅山北麓,鄉政府所在地海拔5373米,是全球海拔最高的行政鄉,常住牧民居住地平均海拔5500多米,氣候惡劣,交通不便,自然條件差,但西藏農行人依然在這里設立了全國海拔最高的“三農”金融服務點。
農行也以改善民生為己任,全力支持“米袋子”、“菜籃子”工程建設,加大保障房建設和醫療教育投入支持力度,促進農村醫療服務體系和基礎教育設施建設,努力讓百姓安居樂業、舒心生活。
劉蓓特別提到,糧食安全事關人民基本生活和社會穩定,農行緊緊圍繞糧食增產、增收和增值提供全方位金融服務。截至2018年末,農行在全國13個糧食主產區發放的涉農貸款余額達到1.78萬億元,重點支持13個糧食主產區、國家增加千億斤糧食生產能力、糧食核心區建設和銷售收入超過億元的優質大型龍頭企業,讓飯碗牢牢掌握在中國人自己手里。
此外,農行也積極踐行服務生態環保的綠色金融文化。劉蓓表示,農行始終秉承可持續發展理念,不斷加大綠色信貸力度,嚴格實行環保“一票否決制”,積極推進產品創新,努力推進“天藍、地綠、水清”的宜居生態環境建設。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