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9-04-29 00:31:20
每經記者 胡楊 每經編輯 盧九安
▲楊翠蓮 每經記者韓陽攝
保險業是經濟的“減震器”和社會的“穩定器”。監管曾經強調,應堅持保險服務實體經濟的根本宗旨,回歸本源、突出主業、做精專業,強化“保險業姓保”,發揮長期穩健風險管理和保障功能。
作為國內大型壽險公司,中國人壽在經濟、社會、環境等方面作出了一系列履行社會責任的有益實踐。4月26日,在《每日經濟新聞》主辦的“2019中國金融業社會責任研討會”上,中國人壽品牌宣傳部總經理楊翠蓮表示,截至2018年底,其31個省級分公司已開展240多個大病保險項目,覆蓋4億多城鄉居民,累計為2800多萬人次支付賠款600多億元。
積極響應中央精準扶貧號召
保險所具備的保障功能與扶貧開發需求天然契合。一直以來,中國人壽都在積極探索金融扶貧的有效路徑,深度參與扶貧工作。2018年,中國人壽慈善基金會與內蒙古自治區烏蘭察布市察右后旗大六號鎮簽訂扶貧捐贈協議,投入1550.28萬元,惠及大六號鎮的64個自然村,7000多戶,1.7萬人。
楊翠蓮表示,中國人壽明確了“統籌規劃、分步實施、先急后緩、持續推進”的幫扶工作思路,按照幫扶項目資金和舉措向深度貧困地區和人口傾斜的原則,通過村容村貌整治、改善醫療設施、保險健康扶貧等方式,加快推進幫扶舉措落地實施。此外,中國人壽還開展了扶貧濟困、賑災助殘等公益慈善救助活動。數據顯示,2018年,公司累計對外捐贈達1.93億元。并持續十年助養1104名因災致孤兒童,截至2018年底,已支付助養金4700余萬元。
運用金融科技提升客戶體驗
現階段,金融科技對保險業的變革與重塑作用十分明顯。中國人壽也希望讓客戶享受科技發展帶來的便利,持續推進產品創新、服務創新、科技創新,將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技術與公司經營管理深度融合。
據楊翠蓮透露,2018年,中國人壽新增鋪設互聯網線路1.57萬條,配備智能設備6.6萬臺,建成了2萬多個適應多場景、智能化、整體無線互聯的數字化服務網點和3000多個實時互動的服務指揮調度中心。最新數據顯示,截至2018年底,中國人壽壽險APP、官網累計注冊用戶數同比增長62.9%。與此同時,客戶服務滿意度同比提升1.44%,客戶忠誠度同比提升3.60%。
持續推廣綠色環保文化
談及企業履行社會責任,不可忽視的一點就是踐行環保理念。
楊翠蓮強調,中國人壽嚴格遵守環保規章制度,以“全員參與、愛護使用、專業主導、低碳環保、控制成本、節約增效”為原則,規范能源使用,推進綠色建筑、綠色采購,努力降低運營過程中資源消耗對環境的影響。她指出:“中國人壽數據中心的卡園機房和科技園的地下數據機房均按照國際最高T4標準建設,在滿足數據中心高安全可靠性的同時更綠色、更節能??萍紙@數據機房獲得了美國UPTIME頒發的T4認證證書,是我國第一個獲得T4認證的地下數據機房。”
另外,通過對新技術的開發應用,中國人壽還不斷加大智能化、移動化服務網絡布局,拓展線上服務渠道,大力開展電子化、無紙化綠色辦公,降低運營資源消耗,全力改變傳統保險業務流程耗費大量紙張的現象,在無紙化運營方面取得了良好的進展。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