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9-05-05 23:42:57
改革開放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在統籌城鄉發展、推進新型城鎮化方面取得了顯著進展,但城鄉要素流動不順暢、公共資源配置不合理等問題依然突出,影響城鄉融合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尚未根本消除。為此,中共中央和國務院專門出臺意見,旨在重塑新型城鄉關系,走城鄉融合發展之路,促進鄉村振興和農業農村現代化。
每經記者 張蕊 每經編輯 陳旭
5月5日,新華社受權發布《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
《意見》明確提出,到2022年,我國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初步建立。到2035年,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更加完善。到本世紀中葉,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成熟定型。城鄉全面融合,鄉村全面振興,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基本實現。
國家發改委規劃司有關負責人就《意見》答記者問時表示,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是一項長期歷史任務,必須明確改革的大方向大原則,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以完善產權制度和要素市場化配置為重點,堅決破除體制機制弊端,促進城鄉要素自由流動、平等交換和公共資源合理配置。
圖片來源:新華社
城鄉要素流動不順暢,一直是城鄉二元壁壘的突出體現。
記者注意到,本次《意見》為建立健全有利于城鄉要素合理配置的體制機制,提出了健全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機制、建立城市人才入鄉激勵機制、改革完善農村承包地制度、穩慎改革農村宅基地制度、建立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制度、健全財政投入保障機制、完善鄉村金融服務體系、建立工商資本入鄉促進機制、建立科技成果入鄉轉化機制等9項改革舉措。
國家發改委規劃司前述負責人表示,建立健全有利于城鄉要素合理配置的體制機制,既是提高經濟效率、提升全員勞動生產率、降低交易成本的關鍵制度,又是提高社會運行效率、降低社會成本的重要制度。必須破除妨礙城鄉要素自由流動和平等交換的體制機制壁壘,促進各類要素更多向鄉村流動,在鄉村形成人才、土地、資金、產業、信息匯聚的良性循環。
清華大學政治經濟學研究中心主任蔡繼明曾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表示,我國目前進城務工的農民已高達2.88億,雖然2.2億農民工及其家屬已被統計為城鎮常住人口,但他們并沒有城市戶籍,這就在很大程度上制約了這部分城鎮常住人口消費的增長。
本次《意見》在健全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機制方面提到,要有力有序有效深化戶籍制度改革,放開放寬除個別超大城市外的城市落戶限制。加快實現城鎮基本公共服務常住人口全覆蓋。維護進城落戶農民土地承包權、宅基地使用權、集體收益分配權,支持引導其依法自愿有償轉讓上述權益。提升城市包容性,推動農民工特別是新生代農民工融入城市。
在蔡繼明看來,一旦農民在城市落戶,他們在城市就業的時間就會相對延長,消費水平自然可以大大提高。因此,解決城市化問題,就是要降低農民進城務工的門檻,加快農民工的市民化,要促進遷徙的人口定居,幫助進城的人口落戶,增加收入,這也是拉動城市消費需求的重要途徑。
建立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制度,一直以來備受市場關注。
在這方面,《意見》明確要加快完成農村集體建設用地使用權確權登記頒證。按照國家統一部署,在符合國土空間規劃、用途管制和依法取得前提下,允許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允許就地入市或異地調整入市;允許村集體在農民自愿前提下,依法把有償收回的閑置宅基地、廢棄的集體公益性建設用地轉變為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推動城中村、城邊村、村級工業園等可連片開發區域土地依法合規整治入市;推進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使用權和地上建筑物所有權房地一體、分割轉讓。完善農村土地征收制度,縮小征地范圍,規范征地程序,維護被征地農民和農民集體權益。
那么隨著征地范圍縮小,哪些集體土地可以入市呢?
對此,蔡繼明表示,在目前“三塊地”改革試點中,允許入市的農村土地僅限于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即存量的鄉鎮企業用地,這部分土地僅占農村集體建設用地的14%,而且絕大部分已經投入使用,僅靠這部分土地入市,不足以緩解目前城市建設用地供不應求的狀況。
他認為,要放寬農地入市的條件,允許農村集體建設用地中超過70%的宅基地,特別是3000萬畝閑置的宅基地入市,這樣有助于構建起城鄉統一的建設用地市場,實現城鄉之間土地資源的合理配置。
圖片來源:新華社
“農村公共服務是鄉村發展的明顯短板,實現城鄉融合發展必須加快補齊這個短板。”前述負責人表示,必須推動公共服務向農村延伸、社會事業向農村覆蓋,健全全民覆蓋、普惠共享、城鄉一體的基本公共服務體系,推進城鄉基本公共服務的標準統一、制度并軌。
在這方面,《意見》提出了6項改革舉措,主要是建立城鄉教育資源均衡配置機制、健全鄉村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健全城鄉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完善城鄉統一的社會保險制度、統籌城鄉社會救助體系、建立健全鄉村治理機制等。
除了城鄉公共服務不均等以外,城鄉基礎設施差距大,也極大地影響著城鄉融合發展的進程。
對此,國家發改委規劃司前述負責人表示,從國際經驗看,率先推動城鄉交通等基礎設施互聯互通,是一些發達國家推動城鄉融合發展的最直接措施,貫穿于城鎮化的每個階段。
“近些年來,我國鄉村的基礎設施建設取得長足進步,但與城市相比仍然十分滯后。必須把公共基礎設施建設的重點放在鄉村,堅持先建機制、后建工程,推動鄉村基礎設施提擋升級,加快實現城鄉基礎設施的統一規劃、統一建設、統一管護。”該負責人說。
對此,《意見》提出了3項改革舉措,主要是建立城鄉基礎設施一體化規劃機制,推動城鄉路網的一體規劃設計,統籌規劃重要市政公用設施和城鄉污染物的收運處置體系;健全城鄉基礎設施一體化建設機制,明確鄉村基礎設施的公共產品定位,構建事權清晰、權責一致、中央支持、省級統籌、市縣負責的城鄉基礎設施一體化建設機制;建立城鄉基礎設施一體化管護機制,明確鄉村基礎設施的產權歸屬,由產權所有者建立管護制度。
(封面圖片來源:新華社)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