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片來源:每經實習記者 高苗攝
早上7點左右,一輛百萬“豪車”在西安鐘樓站緩緩停下。
王杜艷拉下手剎,車內車外細細檢查一遍,開始迎接返程路線的另一波乘客……
她所供職的35路公交車,是西安一條“明星”路線,因女性司機居多,所以自建立之初就有著“巾幗”名號。加之王杜艷長得漂亮,往返老乘客多有印象,殊不知,34歲的她,已是十幾年的老“公交人”。
▲ 圖片來源:每經編輯制圖
十米車廂,一方世界。
發車啟程,比第一縷陽光還早;收車回家,已是深夜月光。春夏秋冬,循環往復。王杜艷與眾多奮戰一線的公交人,每天穿梭于大街小巷,載著無數夢想駛向城市各處,丈量著西安的距離與文明。
隨著城市擴張,公交人的“足跡”愈來愈廣,既是見證者,更是參與者。王杜艷也從“小王”,變成了同事口中駕駛經驗豐富的“王姐”。
另一方面,日益年老的父母,個頭越長越高的女兒——來自家庭的支持,讓這位“女超人”始終心懷愧疚……
01
為保障乘客出行,“五一”期間,西安市公交總公司的運力達到每天6500輛。因途經市內景點南門和鐘樓,35路成了重點關注線路之一。
凌晨5點鐘,王杜艷匆忙趕往位于太白南路的公交五公司,在對車輛完成例行檢查和衛生后,準備發車運行。
這一周,是她比較偏愛的早班。
早起是辛苦,但只要等到下午兩點多,就可以對班交接,那之后就是陪孩子和做家務的“自由”時間。
畢竟,上完晚班后再給車加氣,凌晨回到家里,孩子早已睡熟了……
▲ 圖片來源:每經實習記者 高苗攝
作為80后,王杜艷說自己的就業觀相對保守。高中畢業那會兒,聽舅媽說“上了公交技校就能有工作”,她便直愣愣地從老家商洛趕來,從此與公交結緣。
技校學習7個月后,她按照“慣例”,先成為一位售票員,被分到600路車上。
當時的600路還是雙層巴士,一到周末人滿為患,“一站上二三十人都是常事,不像現在掃碼刷卡,售票員找零撕票腦子要快,手腳也得麻溜。”
第一天下班回到家,她坐在床上,“覺得整個床都在晃”……賣岔票的事也時有發生,雖然每次只有幾塊錢,但對初入職場的小姑娘來說,還是很鬧心的。
▲ 圖片來源:每經實習記者 高苗攝
鬧心歸鬧心,但她沒有因為是女孩就“矯情”,“我非干好不可!”
憶起當初,王杜艷挺感激搭班司機的盡心幫帶,加之自己爭氣,不到兩年時間里,就獲得兩次“營銷冠軍”。
單位發現她是好苗子,給了駕訓班繼續“深造”的機會,距離成為一位司機又近了一步。
近,是相對而言。“從學習到實習跟車,到最終考核,等到我能獨立頂崗,這期間花了三年多。”
而后,西安公交司機團隊,又多了一位“女超人”。
02
轉眼來到2011年。
世園會讓西安熱鬧起來,當時,開上世園專線的自動擋公交車,是不少駕駛員的“夢想”。
青春靚麗的王杜艷因綜合業務能力突出,最終如愿以償。
但沒多久,她就發現自己懷孕了——每天往返忙碌,等發現時,孩子已經四個月。
丈夫同為公交駕駛員,兩人從相識到結婚就用了五六年,婚后感情融洽,孩子的到來讓她驚喜,也讓她不得不停下手頭的工作,“沒辦法上車,車里各種味兒,聞到就開始不舒服,只能先休假。”
▲ 圖片來源:每經實習記者 高苗攝
離別只是暫時,她并不想輕易放棄。
一年后,王杜艷再次握住了方向盤,并成為西安“巾幗路線”的駕駛員之一。
這是全新的歷程。
在此之前,西安還沒有女駕駛員大量集中的線路,“巾幗”號35路成為了西安的一面旗幟。
生活就是這樣,付出越多,虧欠越多。
孩子出生以來,一家人共進午餐的日子屈指可數,更別說每天的課程輔導。
前兩年,母親在老家意外骨折,也是忍著沒給她說,怕工作分心。
王杜艷幾度哽咽,“感覺爸媽把自己白養了,一年到頭回不去兩三次。”
▲ 圖片來源:每經實習記者 高苗攝
其實,公交司機的工作日常,何嘗不是幾捧辛酸淚。
“沒有車要罵你,車來了上不去罵你,上去了不舒服還罵你……”
換位思考,這種感覺確實挺難受。
好在時間久了,她學會了在工作中減壓、排解委屈。
鐘樓附近一位阿姨,除了上車下車打招呼,偶爾還會跟她們開玩笑,“你比昨天更漂亮了??!”住在科技六路的那個老師傅,包里永遠揣著一瓶酒,唱起迷胡戲來渾然忘我……
03
近年來,公共交通領域投入加大。
王杜艷感觸最深的,就是不斷更新升級的公交車。
從沒有空調的“爬地虎”、自動擋燃氣車,再到時下最新的K8、K9電動車;從手撕車票、長安通刷卡到二維碼支付,更多綠色便捷的嘗試,正在當下發生。
司機待遇,隨著西安的快速發展,也高出臨近省市,單位還給一些場站配備了小食堂……
不過,從業群體之外的感觸與評價,始終讓公交人備受壓力。
▲ 圖片來源:每經實習記者 高苗攝
在大眾看來,公交運營車輛規模盡管有所拓展,但似乎沒有跟上西安快速發展的步伐,不足以滿足人們出行需要。
聊起這個,王杜艷其實有些委屈:“我們也很尷尬,你讓公交發展,又沒給它足夠發展的空間。”
矛盾之一,是公交線路和車輛的不斷增多,駕駛員數量卻跟不上。
以王杜艷所在的公交五公司為例,運營車輛已超千輛。但司機缺口仍很大,加之司機的培訓考核周期,一般都在三年以上,無疑增長了這種供需矛盾。除了加大招培力度,西安針對臨近省市的“挖人”計劃也在一直進行……
▲ 圖片來源:每經實習記者 高苗攝
世俗眼中,公交司機并非亮麗職業。潛在意識的影響,讓這個群體更顯勢孤。
好在近年來,車隊出現了不少90后的身影。王杜艷很高興,“她們年輕有干勁,是我們以后的主力軍。”
91年的馬琳便是其中一員。
一年前,她與幾位年齡相仿的年輕人一起加入“巾幗”號,工作至今“零事故、零投訴”。在她口中,“能開大車”是她一直以來的夢想。
不過,更多的年輕人,并不愿進入這個行業。
面對高強度的工作壓力,單一的社交圈層和工作時間的不確定性,從業人員的流失問題始終存在——當初與馬琳一同參加駕培的人里,不少人在中途就選擇了放棄……
04
這個用車輪丈量城市距離和文明的群體,只是需要多一些的理解。
發展公交事業,則需要整個城市的支持與包容。
作為城市公共服務的重要組成部分,城市交通的配套服務要發展得更好,除了公交當自強外,來自財政、城市規劃等方面的支持,同樣不可或缺。
▲ 圖片來源:每經實習記者 高苗攝
諸如現階段,西安公交車場站的需求就迫在眉睫。
如五公司車場,上千輛公交車的停放,就是一大難題,“公司總部除了消防通道,全被放得滿滿的,但這也是杯水車薪。”
盡管政府也在積極謀劃,開辟了諸如南三環場站、城南場站等新場站。但比起快速增長的公交數量和路線,仍顯單薄。
加之一些場站位置偏遠,燃氣站和充電樁的設備不足,供給時也頗有難度。
而這種窘境,并非只存在于公交五公司。
▲ 圖片來源:每經實習記者 高苗攝
如今,晚班結束后的王杜艷,常常要驅車前往十幾公里外的充電站,將第二天營運待耗的電量充滿后再駛回公司。
一來一回,已是深夜……
“公交是公共事業,需要全社會推動。諸如開發商在樓盤規劃之初,就能給公交預留場站的話,后期線路開通以及車輛停靠等很多問題,都會迎刃而解。”公交五公司的一位領導告訴粉巷君。
于王杜艷而言,她更專注的是那十米車廂里的世界,在手執方向盤的那一刻,將每一位乘客安全送達,便是她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