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券時報 2019-07-29 10:35:54
近年來,越來越多的投資人公開發聲,要跟科學家做朋友,要了解技術前沿,要鼓勵科學家創業。不過讓科學家換一個身份這件事,在創投人士看來卻有不少分歧。
在O2O、共享經濟等模式創新創業方式逐漸退潮后,當前國家的雙創方向,已經轉入了技術創新尤其是鼓勵硬科技創新的軌道上。
在這個背景下,從前被創投圈和媒體捧上天的“草根創業”時代似乎已經不復從前的光芒,越來越多的投資人在選擇項目創始人時更加看重其學歷和產業背景,創業圈一夜之間告別草根,跨入“精英創業”時代。
在諸多精英當中,有這么一類人備受投資人的追捧,那就是科學家。近年來,越來越多的投資人在公開場合發聲,要跟科學家做朋友,要了解技術前沿,要鼓勵科學家創業。事實上,早在數年前,國家就已經開始發文鼓勵科研人員離崗創業,而各地也紛紛跟隨,出臺地方版的鼓勵政策。
日前,《廣州市科技創新促進條例(草案)》立法聽證會在廣東迎賓館碧海樓怡然廳舉行,聽證會共邀請15位來自港澳高校、科研機構、科技企業的代表以及人大代表、政協委員進行聽證。
在這次聽證會上,是否鼓勵科研人員離崗創業、兼職成為焦點問題之一。聽證陳述人在發言中指出,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創新人才的合理流動是加快科技成果轉化的重要環節。高校、科研院所中的專業技術人員了解最新的科學技術發展動向,具備更好的研究能力,對技術更加熟悉。允許高等學校和科研機構的科研人員離崗創業、兼職,更有可能實現高質量的技術成果轉化。
相比廣州仍處于立法聽證階段,國家和其他地方政府早已經出臺相關政策。早在2015年,國務院就印發了《關于進一步做好新形勢下就業創業工作的意見》,鼓勵高校、科研院所等事業單位專業技術人員在職創業、離崗創業,優惠條件是可以保留體制內身份和待遇三年。
隨后,國內多地跟進該政策,比如浙江、江蘇、山東、遼寧等國內超過20個省份均出臺與上述意見類似的政策文件,均鼓勵相關科研人員帶科研項目和成果離崗創辦科技型企業或者到企業開展創新工作,離崗創業期間保留人事關系,照常發放國家規定的基本工資,并規定一般期限不超過3年,部分可延期到5年以及享受職稱評審等權利。
之所以鼓勵科研人員離崗創業,在業界看來,主要跟多年來我國一直存在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不力、不順、不暢的痼疾有關。有數據顯示,我國科技成果只有10%-30%應用于生產,而其中真正能形成產業化的科技成果僅占20%左右,即我國將科技成果加以轉化應用達到產業化的比例僅有2%~6%,科技研發對經濟和社會的支撐作用沒有得到充分發揮。
業界認為,過去這么多年,我國創新和轉化各環節銜接不夠緊密主要表現有兩方面。第一,高校、科研機構有效供給不足。高校和科研機構作為科技成果的主要來源,其大部分科研成果是基于科研興趣或者前沿熱點,沒有真正形成以需求為導向、以市場為依歸的研發模式。第二,企業科技成果轉化能力不夠。由于科技成果在轉化過程中存在技術不成熟、市場需求不確定、與科研機構整合難等問題,企業不愿單獨承擔運用新技術開發新產品所需的高額資金與風險,而是傾向于追求快速反應、低成本及高利潤的技術成果。
聯想集團創始人柳傳志就曾表示,科研院所的科技成果轉化,特別需要鼓勵有經驗的科研人員創業。他個人體會到,科研院所的科技成果靠轉化的方式轉到企業去的效果不是很好,最好的方式是給企業輸送人才,同時讓科研院所有經驗的人出來創業創新。
但是,讓科學家換一個身份,帶著自己的科研成果成為“老板”,在一些人眼里,就是“本末倒置”的事情。
在上述廣州市的立法聽證會上,廣州慧陽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的代表人盛中華認為,“鼓勵”和“允許”是兩個不同的概念,他更傾向于“允許”。他表示,高校的研究人員應該做好本職工作,但不能舍本逐末,把廣大的研究人員都投入到企業中去,從長期來看,這是放棄了更多更高深技術的創新,不利于科技發展。
仙瞳資本董事長劉牧龍曾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國家需要創新,并非要鼓勵科學家去創業”,在他看來,科學家的產業成果需要轉化,最佳的方式不是自己去創業,而是應該選擇和資本合作,讓擅長商業的人去做商業,才是比較合理的解決方式。
不過,更多人站在了“鼓勵科學家離崗創業”的支持面。在他們看來,科學家創業最大的劣勢或許是“市場能力較弱”,對此,已經有投資機構用實際行動改善這個情況。
在第五屆世界互聯網大會烏鎮峰會的企業家代表記者見面會上,紅杉資本全球執行合伙人沈南鵬表示將和真格基金成立一家名為“鴕鳥會”的機構,面向中國有志向、有創業志愿的,高端的創業者機構,通過公益的辦法為創業家提供早期支持,利用課程提升大的可能性,發揮潛力。
真格基金創始人徐小平認為,創業是學習,科學研究也是學習,當代的科學家在精進研究的同時,也應該具備創業的知識,從而明白如何將自己的發明或者技術創新成果投入到實際應用中,與產業進行結合。他提出,產學研結合會是非常大的機會,專注科研的科學家如果能夠適時地把技術和產業結合,那就又會對中國的高科技產業發展、中國實現“世界科技強國”作出重大貢獻。
中科創星創始合伙人米磊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科學家創業的優勢在于其創業初期就已經積累了比較深的技術背景,而且自帶光環。“他們自帶的技術壁壘是很高的,并且在實驗室里面已經證明了各自的能力。”米磊表示,科學家在專業領域和技術領域的優勢是非常明顯的,但是在商業領域則需要轉換思維,這時候就需要市場化和具備管理能力的團隊去跟他們進行配合。“在我看來,科學家創業的成功幾率更高,他們的技術都經過了千錘百煉,相比以前的草根創業,這種精英創業的成功率要高出不少。”米磊說。
事實上,米磊認為,當前中國已經到了科學家創業的時代,國家也出臺了系列政策去支持科學家創業,讓科技成果得到轉化,這是當前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一個主旋律。
達晨財智執行合伙人、總裁肖冰此前曾表示,未來會有更多科研人才投入到創業大潮里,團隊未來的核心力量應該是技術人員,技術會在創造價值里面占主導作用。
作為投資機構,要更多投向科技創新企業,肖冰說,達晨內部的說法是“和科學家交朋友,每個人都和科學家交朋友”。他認為,既然要投這些技術,就要和技術大拿做朋友,和了解前沿技術的人做溝通。肖冰介紹說,現在達晨招人基本不招學金融和財務的人,基本上都是招有技術背景、產業背景甚至原來就是做研發的人,加入到投資團隊。“這樣你才能真正理解和投到那些真正前沿的技術里面,這個是我們必須要經歷的團隊的調整和變化。所以變化是更多地投技術,招更多的技術人員加入到團隊,這是我們投資上要做的改變。”肖冰說。
封面圖片來源:攝圖網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