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ite id="apcyb"></cite>
  1. <dfn id="apcyb"><rp id="apcyb"></rp></dfn>

  2. <cite id="apcyb"><noscript id="apcyb"><address id="apcyb"></address></noscript></cite>

    <tt id="apcyb"></tt>
    每日經濟新聞
    熱點公司

    每經網首頁 > 熱點公司 > 正文

    環保產業破局:解決融資難問題需政策和市場“雙輪驅動”

    每日經濟新聞 2019-09-29 18:57:41

    2018年以來,受多種因素影響,不少環保企業出現現金流緊縮、債務違約、資金鏈斷裂的問題,甚至瀕臨倒閉。面對資金問題,雖不乏部分環保公司成功“滿血復活”,但融資難、融資貴仍是不少環保企業談及發展時避不開的話題。

    每經記者 彭斐    每經編輯 梁梟    

    “從2014年后的十年內,中國綠色融資需求約在41萬億元至125萬億元間,即每年的平均資金需求在2.4萬億元至7.3萬億元間,缺口是巨大的。”9月26日下午,在每日經濟新聞主辦的“環境資本 賦能互動”——中國上市公司董秘對話活動閉門研討會(環保產業專場)上,全國工商聯環境商會秘書長馬輝給出了上述數據。

    該次會議匯聚了眾多環保領域上市公司董秘、知名投資人、行業專家,共同探尋環境與資本的關系,探索環保企業新格局的發展路徑。

    2018年以來,受多種因素影響,不少環保企業出現現金流緊縮、債務違約、資金鏈斷裂的問題,甚至瀕臨倒閉。雖然國內環保類上市公司已超百家,總市值已逾8000億元,但在“去杠桿”背景下,我國環保產業的資金缺口依然巨大,企業對于資金仍是“喊餓”的狀態。接下來,環保企業將如何解決“融資難”、“融資貴”的問題?會議中,多家環保企業代表也分享了其在投融資方面的經驗。

    談瓶頸:行業融資分成了幾個陣營

    為什么這幾年環保這么熱鬧?在清新環境副總裁、董秘李其林看來,這是因為政府在通過行政等手段,從外部施壓,使環保變成不得不做的事情。

    不過,行業關注度提升之后,眾多企業在嗅到商機的同時,也面臨著巨大的資金缺口。特別是在“去杠桿”的大背景下,一批環保上市公司接連遭遇融資渠道萎縮、“缺資金”等情況。

    來自全國工商聯環境商會的信息顯示,2018年,在資管新規及PPP政策調整等多重因素作用下,環保產業遭遇“黑天鵝”,多米諾骨牌被推倒,引發了一場大規模產業危機,不少企業出現現金流緊縮、債務違約、資金鏈斷裂。

    中國環境報社環保產業研究院今年1月發布的《2018生態環境產業年度報告》顯示,截至2018年底,我國環保上市公司(含A股、H股及在新加坡股市上市)超百家,總市值近8000億元。而截至2017年末,我國環保行業上市公司總市值曾超過1.1萬億元。

    E20環境平臺高級合伙人、E20研究院執行院長王立章認為,環保走到最后,就不只是環保能解決的問題了,還需要跨界融合,即“環保+”模式,但參與各方都要有自己的核心能力。比如,將來國企和民企可能就會有分化,國企干國企有優勢的(事情),民企干民企有特長的(事情)。

    外部環境的改變,也讓環保企業出現了更多的分化。馬輝表示,不管是國企,還是民企,在行業整體遇到瓶頸的時候,它們就會因基礎、技術含量、融資能力不同分成幾個陣營。這一趨勢比較明顯。

    全國工商聯環境商會秘書長馬輝 圖片來源:每經記者 韓陽 攝

    馬輝指出,具體來看,國資背景的企業與民營企業的業績也出現了分化。比如,光大國際、北控水務、瀚藍環境等國資企業順應大勢,表現出了穩健的增長態勢。民營企業則出現了比較明顯的分化,像高能環境、鵬鷂環保、盈峰環境等在固廢領域實現了較好的發展,另一批像東方園林、神霧環保、天翔環境、盛運環保等環保上市公司,其2019年半年報依然顯示虧損面在進一步擴大,止損成為它們的當務之急。

    “其實環保行業都很難做,(可謂)‘同病相憐’。在融資上,企業主要是靠資產,有質押和抵押。目前為止現金流還可以,但到后面怎么樣,那就不好說了。”一位參會人士如是稱。

    “特別是對于傳統的環保企業,心態是最關鍵的,要認識和判斷這個問題,需找準自己的心態定位。”馬輝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整個環保產業的形態,不管是內涵還是外延,都在發生深刻變化。此時,植入其他領域的一些模式和想法,并讓外部資金進來,不見得是壞事。

    談融資:政策+市場雙輪驅動解困境

    面對資金問題,雖不乏部分環保公司成功“滿血復活”,但“融資難”、“融資貴”仍是不少環保企業談及發展時避不開的話題。

    馬輝指出,從融資結構渠道來看,目前環保產業融資依然以銀行及信用社貸款為代表的間接融資方式為主,渠道大致包括:銀行信貸、債券融資、基金融資、股權融資、融資租賃等。他給出的相關數據顯示,2017年,樣本環保企業融資總額為788.6億元。其中,銀行及信用社貸款額、私募股權融資額、企業債券融資額、財政撥款及政策性貸款額分別為597.4億元、13.9億元、95.6億元、3.5億元,占比分別為75.8%、1.8%、12.1%、0.4%。

    中國上市公司董秘對話活動閉門研討會(環保產業專場)現場

    圖片來源:每經記者 韓陽 攝

    同時,民企融資成本往往更高,而近兩年,民企通過出售股權而得以“紓困”,成為解決資金缺口的一種方式。

    據全國工商聯環境商會統計,2018年以來,國資入股上市環保民企事件已超過20起。在2019年中國環境企業50強中,截至目前,已有10家上榜民營企業股權發生變動,其中7家已被或者即將被國資收購,2家引入國資戰投,1家投身其它民企。

    不過,并非所有民營企業在引入國資后都能成功脫困。

    “國資進來了以后能給一些助力,(但最終)還是得靠自己的技術。”在三聚環保副總經理、董秘曹華鋒看來,投資規模大了以后,現在要轉型,就要從政策支持向市場化轉型。對于企業來說,技術都是必須要有的。

    找準定位,也是企業能否成功“上岸”的重要因素。在王立章看來,“去年整個環境產業,包括資本市場出了一些政策,也經歷了一番折騰,(企業)有‘折戟沉沙’的,有開始‘滿血復活’的,也有比較穩健、謹慎參與這場游戲的。”

    “現在國內的資本市場和金融市場并不缺錢,缺的是好資產。”北控水務集團資金總監宋宛書指出,盡管北控水務有一些先天的優勢,如具有實力的大股東、企業在香港上市、融資渠道相對暢通等,但每年北控水務也會復盤、反省。從2017年起,公司開始推進“雙平臺”戰略(資管平臺、運管平臺)。

    “再融資困局,不論是國資還是民資,我覺得是產業要素的組合上出現了一些錯配,民企和中小企業欠缺了一些市場和資金的支持。”在李其林看來,不管是大企業還是小企業,初創企業還是上市公司,如果要得到行業外部和資本市場的認可,環保企業一定要將各種要素重新組合起來。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環保 融資 上市公司 環境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

    每經經濟新聞官方APP

    0

    0

    国产日本精品在线观看_欧美日韩综合精品一区二区三区_97国产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四区_国产中文字幕六九九九
    <cite id="apcyb"></cite>
    1. <dfn id="apcyb"><rp id="apcyb"></rp></dfn>

    2. <cite id="apcyb"><noscript id="apcyb"><address id="apcyb"></address></noscript></cite>

      <tt id="apcyb"></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