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9-10-18 10:14:04
粵港澳大灣區是我國制造業產業中心之一,東莞也曾被賦予“世界工廠”的美譽,申明浩認為,大灣區制造業要上下游聯動發展,當前制造業主要是下游有相對優勢。
每經記者 劉晨光 每經編輯 陳俊杰
世界上有幾個著名灣區,美國舊金山灣區、紐約灣區與日本東京灣區被稱為“三大灣區”,我國粵港澳大灣區也逐漸崛起,成為世界重要灣區群體一員。
而隨著我國經濟穩步發展,粵港澳大灣區對工業轉型升級起到了重要推動作用。10月17日,在2019大灣區國際科創峰會(BATi)上,粵港澳大灣區研究院院長申明浩表示,灣區經濟發展一個重要動能就是“科創”,世界其他幾大灣區也都是以“科創”為中心。
申明浩闡述大灣區科技出海 每經記者 劉晨光 攝
今年2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公布了《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以下簡稱規劃綱要),確立了大灣區在國家發展大局中的重要戰略地位。
近幾年,高質量發展是國家經濟運行的重要方向,在申明浩看來,規劃綱要的出臺實際上就是處在我國從高速發展階段轉為高質量發展階段這樣一個大背景之下。
申明浩認為,此前隨著國民經濟飛速發展,大灣區區域經濟合作主要經歷了兩個時期。其中一個是“前店后廠”模式,申明浩表示,彼時粵港澳合作,開啟了中國制造業發展的一個引擎,“前店后廠”模式推動香港把制造業大部分轉移到珠三角地區,珠三角成為世界工廠,香港成為國際貿易、國際金融和國際航運的樞紐和中心。
隨著經濟的進一步發展,“前店后廠”逐漸推動了服務業的合作,這也是申明浩所言的第二個階段,加強了服務貿易自由化。申明浩認為,香港服務業發達,內地制造業也需要服務業給予支撐,“有一個微笑曲線,加工制造是在低端,左端上邊是研發設計等一系列服務業,右邊是零售、物流、電商等一系列服務業,所以服務業的鏈條很長。”申明浩說。
如今來到了大灣區發展的第三個階段,申明浩認為,一線城市尤其是廣、深、港、澳等大灣區的中心城市,所共同的訴求均為“科創”。他強調,世界發展最好的最頂尖的區域,例如其他三大灣區,都是科創中心,“科創”是灣區經濟發展的重要動能。
在世界經濟版圖上,我國的制造業依然是重要一極。申明浩介紹,2017年數據顯示,我國的制造業總產值是美國的2.58倍,很多產品已經占到世界多數份額。他認為,現在我國制造業的總量地位,相當于1840年的英國制造業占世界總額比重的水準,擁有扎實的基本面。
粵港澳大灣區是我國制造業產業中心之一,東莞也曾被賦予“世界工廠”的美譽,申明浩認為,大灣區制造業要上下游聯動發展,當前制造業主要是下游有相對優勢。不過相比于世界其他主要灣區,粵港澳大灣區的科創能力還有一定差距,有較大的發展空間。
事實上,勞動力密集型產業已經在全球范圍內展開過3次大規模轉移,其中我國主要作為第三次產業轉移的承接方,第四次的序幕也已經漸漸拉開。在申明浩看來,未來我國產業結構轉型會出現一定紅利,非洲、東南亞部分國家基礎設施較差,大部分都屬于工業化初期、中期的階段,而我國處于工業化后期或者服務業階段,存在著一定的勢能差。
在這種背景下,很多企業會出海投資,到底哪些產業需要走出去,申明浩建議主要分為產能富裕、優勢發揮、要素尋求等多個類型,有些企業出海是多個類型兼備。
如果僅僅是簡單的工業梯度轉移,或許并不能滿足當下產業經濟發展需求,在科技元素日益被世界各國重視的當下,“科技出海”也是十分重要的一個方面,這也是灣區經濟升級的題中之義。
申明浩認為,“科技出海”應該包含四個要素。其一是時機選擇,包括時間如何分布,分什么階段;其二是區位選擇,主要指去哪些國家投資,進而去這些國家哪些地方投資;第三個方面是行業的選擇以及投資的規模與結構,申明浩認為,不同國家對行業的管控有所不同,各自的壁壘有所差異;最后申明浩指出應該注重進入模式,主要是對于合資與獨資、新建與并購的選擇。
申明浩強調,除了以上四個要素之外,進入壁壘、市場規模、產業配套以及發展水平也都是要綜合考量的部分。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對于企業的出海模式,申明浩也進行了總結,他認為主要包含基礎設施走出去配套模式、產品走出去帶動研發模式、逆向研發(即去歐美發達國家,科技資源集中的地方去設研發中心,包括收購一些研發企業)、以及順應“一帶一路”商務模式變革等四個維度。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