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ite id="apcyb"></cite>
  1. <dfn id="apcyb"><rp id="apcyb"></rp></dfn>

  2. <cite id="apcyb"><noscript id="apcyb"><address id="apcyb"></address></noscript></cite>

    <tt id="apcyb"></tt>
    每日經濟新聞
    要聞

    每經網首頁 > 要聞 > 正文

    安徽岳西樣本:種茭白畝增收近10倍,農家樂暑期能賺七八萬,綠水青山為貧困縣脫帽“撐腰”

    每日經濟新聞 2019-10-28 20:29:36

    2018年8月,安徽省政府批準岳西縣退出國家貧困縣。當年,岳西縣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676元,增長10.6%。從首批國家重點貧困縣到安徽省首個脫貧摘帽縣,做好生態文章在其中發揮了關鍵性的作用。

    每經記者 李彪    每經編輯 陳星    

    10月12日,安徽省岳西縣,汽車在山巒環抱的公路上穿行。山腳下,時而有幾棟充滿徽派建筑風格的小樓映入眼簾。走進鄉鎮,這樣氣派的建筑更為普遍。當地人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這房子造價要幾十萬元。

    但誰能想到,眼前的岳西縣2018年才摘掉貧困的帽子。

    究竟是什么在給岳西的脫貧摘帽之路“撐腰”?記者在岳西縣走訪幾天發現,這里的經濟快速發展和生態環境保護有著直接的關系。

    找“好水”一年多,外地人慕名來養魚

    走進岳西縣來榜鎮關河村,綠水青山之間的幾棟白色廠房很顯眼。這里正是岳西縣思遠生態農業有限公司所在地。

    進入廠房,映入眼簾的是一包包長滿黑木耳的菌包,幾個工人正在熟練地挑選一些個頭較大的木耳,采摘后裝入身旁的桶中。

    作為安徽桑蠶第一鎮,思遠生態農業有限公司落戶于此,似乎和來榜鎮的主打產業并無關聯。

    思遠生態農業有限公司總經理吳松青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公司將農戶的桑枝收集后粉碎做生產食用菌的原料,既實現了資源的有效利用,也帶動了農業的發展。

    作為關河村的第一個本科畢業生,原本在南京某工藝品企業上班的吳松青在2012年無意中接觸到了食用菌的生產,當時就想到家鄉一直未被利用的桑枝。隨后,2013年,吳松青開始回鄉試驗利用桑枝生產木耳。

    工人正在采摘木耳   圖片來源:每經記者 李彪 攝

    短短幾年時間,吳松青的企業年銷售額已經達到了800多萬元,還帶動了周邊農民收入的增加。其中生產用工覆蓋了100余戶貧困戶,年收益萬余元。

    為什么想回鄉創業?吳松青說,一方面是揮之不去的家鄉情結,另一方面是家鄉的生態環境越來越好,環境優勢更加突出,在這里,很多事業更容易做出名堂。

    越來越好的生態環境不僅召回了游子,也給當地老百姓帶來了實實在在的好處。正在廠房內采摘蘑菇的工人胡必言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自己是當地農民,以前一家人的純收入大概在1萬元左右,現在利用農閑來公司打工,每天就有130元收入,家庭年收入能增加到3萬元左右。

    與吳松青不同的是,2007年開始在來榜鎮花墩村養殖鱘魚的劉銳老家是離此地幾千里的東北。來岳西之前,劉銳在江蘇給人打工養了兩年鱘魚。工作過程中劉銳發現,這是個不錯的商機,想自己單干卻為找到一個合適的養殖環境而犯愁。

    劉銳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說,鱘魚對水質的要求特別高,水溫、溶氧等都有講究,在選擇岳西之前,他已經在其他地方考察了一年多,就是要找一個環境好、水質好的地方。

    工作人員打撈鱘魚  圖片來源:每經記者 李彪 攝

    對于岳西縣來榜鎮的環境,劉銳很滿意。他介紹,其他地方養鱘魚一般采用地下水養殖,要抽水和供氧,但是在這里不需要,運營成本低很多,而且養出來的魚肉質更好。目前他養的鱘魚已銷往合肥、南京、上海等多個城市,年銷售收入能達到300萬元左右。

    不種水稻種茭白,農田畝收益達十倍

    岳西位于皖西南,地連吳楚、水分江淮,原是盛產水稻的好地方,但是臨近秋收季節,田間地頭里黃澄澄的水稻并不常見。

    岳西縣政府一位工作人員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說,原本當地主要的農作物都是水稻,但是近些年來,種植水稻的農民越來越少,更多人選擇種植茭白,茭白的收益可以達到水稻的6~10倍。

    來到岳西縣主簿鎮余畈村,最引人矚目的是田間一望無際的綠色植物,稈高大直立,迎風招展,但是,茭白地里很少能見到勞作的農民。

    走進掛著“采茶果藥行天下,南北西東客自來”對聯的大門,記者在岳西縣原生態果蔬專業合作社里看到的卻是另一番景象。

    在一個廠房中間,放著一口大水缸,幾個人正在清理已經處理好的茭白,旁邊放著電子秤,每臺電子秤前站著一個人,將已經清洗好的茭白裝袋、稱重、打包。地上堆滿了打好包的茭白。

    工作人員將茭白打包、稱重  圖片來源:每經記者 李彪 攝

    旁邊的另一個廠房內,十幾個人正忙著將從地里收回來的茭白去稈、剝皮。一位正在忙碌中的工人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自己是周邊的農民,家里有幾畝地租給合作社批量種植茭白,自己又去外面租了幾畝地種茭白。以前種水稻最好的時候一畝地收入不到800元,現在種茭白,一畝地的收益能達到6000多元。還可以來合作社打工,加工一斤茭白賺0.2元,一人一天可完成600斤,一年在合作社打工也能賺2萬~3萬元。

    岳西縣原生態果蔬專業合作社負責人王艷華介紹,種茭白最大的要求是水源充足,余畈村的生態環境好,不僅水源充足而且水質好,當地可以種植兩季茭白,6月~8月為第一季,10月上旬為第二季。其他地區的茭白一般是4、5月份上市,這里正好可以錯季生產,市場銷量非常好。

    “由于水質好,我們種植的茭白更加細嫩,比市場上一般的茭白價格可以高0.3~0.5元一斤。”王艷華說,目前已在湖北、湖南、上海、江蘇等地市場銷售。

    據了解,余畈村現種植茭白1200畝,除了銷售茭白外,當地農民自發成立茭白秸稈加工編制公司,2018年開始利用茭白秸稈編制工藝品,當年的銷售額已達40多萬元。

    不同于余畈村的茭白產業,岳西縣石關鄉看到了日益興起的旅游產業蘊藏的商機。石關鄉黨委書記儲德林向記者介紹,該鄉年均氣溫近14攝氏度,夏季平均氣溫25攝氏度,全鄉大力發展農家樂,有農家樂100多家,年接待游客10萬人次。其中,候鳥村更是家家戶戶都做農家樂,很多游客夏季一住就是一兩個月。

    去年從杭州返回候鳥村創業做農家樂的朱芳芳說,去年開的農家樂,一共有8個房間,生意好的時候,一個月收入能達到2萬多元。

    農民人均收入增長10%,綠水青山幫貧困縣脫帽

    岳西縣是安徽省唯一一個集革命老區、純山區、貧困山區、生態示范區、生態功能區“五區”于一體的縣。

    岳西縣縣長江春生說,上世紀80年代,老百姓靠山吃山,對生態破壞比較嚴重,后來發現這條路越來越走不下去。

    1985年,岳西縣被列為首批國家重點貧困縣,當時絕對貧困人口24.7萬,占總人口的72.3%。2014年建檔立卡貧困戶36367戶110473人,貧困村65個。2018年8月,安徽省政府批準岳西縣退出國家貧困縣。當年,岳西縣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676元,增長10.6%。

    從首批國家重點貧困縣到安徽省首個脫貧摘帽縣,江春生認為,做好生態文章在其中發揮了關鍵性的作用。

    江春生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高速增長和生態環境保護有直接關系。大力發展生態產業,老百姓在保護生態上嘗到了甜頭。

    江春生介紹,有位駐村扶貧干部在和當地農民交流如何看待保護環境和發展經濟的關系時,農民表示,環境保護好了,農產品的品質提高了,價格就可以賣得更高。生態環境好了,很多外地人來旅游,農家樂一個暑期的收入都能達到七八萬元。

    岳西縣憑借良好的生態環境,大力發展循環經濟、綠色經濟、生態經濟,全面推進低碳發展。圍繞“養、醫、制、健、食、智”全產業鏈,“一谷一園兩基地四中心”產業融合發展效益初步顯現,健康產業產值占規模以上工業產值的55%以上。

    “最近十年,(在招商引資上)只要環保局認定企業(項目)有環境破壞、有污染,堅決不上馬。”江春生說,當前岳西縣的農業還是以種植業為主,做粗加工,下一步將努力做精加工,向產業鏈上下游延伸,綠水青山變金山銀山的路子要長久地走下去。

    封面圖片來源:每經記者 李彪攝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生態 岳西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

    每經經濟新聞官方APP

    1

    0

    国产日本精品在线观看_欧美日韩综合精品一区二区三区_97国产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四区_国产中文字幕六九九九
    <cite id="apcyb"></cite>
    1. <dfn id="apcyb"><rp id="apcyb"></rp></dfn>

    2. <cite id="apcyb"><noscript id="apcyb"><address id="apcyb"></address></noscript></cite>

      <tt id="apcyb"></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