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9-11-18 20:08:12
每經記者 邊萬莉 每經編輯 廖丹
近年來,金融科技快速發展,加快了金融機構數字化轉型的進程,金融科技成為推動金融轉型升級的新引擎。但是,在肯定技術帶來的積極效應的同時,也應當看到技術為金融行業發展帶來的新挑戰。就當下的宏觀環境和行業發展來看,金融科技在金融領域重點布局的方向是什么?存在著哪些痛點?金融科技企業該如何變革實現突圍?科技在金融領域應用的邊界在哪?
11月22日,由《每日經濟新聞》主辦的“2019中國金融發展論壇暨金鼎獎頒獎禮”將在北京召開。會上,就上述熱點話題,眾多金融科技企業高層將進行一場深入討論,共話金融科技企業突圍之道,為金融科技行業健康發展建言獻策。
2019年8月,人民銀行印發的《金融科技(FinTech)發展規劃(2019—2021年)》(以下簡稱《規劃》),明確提出未來三年金融科技工作的指導思想、基本原則、發展目標、重點任務和保障措施。金融科技是技術驅動的金融創新,旨在運用現代科技成果改造或創新金融產品、經營模式、業務流程等,推動金融發展提質增效。
在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背景下,金融科技蓬勃發展,人工智能、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等信息技術與金融業務深度融合,為金融發展提供源源不斷的創新活力。堅持創新驅動發展,加快金融科技戰略部署與安全應用,已成為深化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增強金融服務實體經濟能力、打好防范化解金融風險攻堅戰的內在需要和重要選擇。
圖片來源:艾瑞咨詢研究報告
值得一提的是,金融科技的蓬勃興起,對金融行業來說是一場變革。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等技術的廣泛應用不僅提升了金融運作效率、降低金融運作成本,還催生了新的商業模式,使得金融服務發生了根本的變化,為金融行業的發展注入了鮮活的生命力,從而更好地支持實體經濟的發展。
技術創新給金融行業帶來的積極意義值得肯定。就大數據技術來說,金融機構通過大數據可以實現批量獲客,同時對客戶數據進行多緯度分析,有效地降低了獲客成本、風控成本和管理成本。大數據的應用打破了金融機構受人力、時空的束縛,在反欺詐、風險控制、信用評估等方面提供了解決方案。而云計算的彈性伸縮、調整靈活的特點,大大提高了金融機構基礎設施的靈活性和擴展性,能夠有效應對高并發、多層次、大流量的新需求。
可以看到,科技對金融行業的賦能不斷加深,金融機構數字化轉型的進程也在加快。金融科技發展至今,已經進過了初期機構自發探索的階段,人民銀行關于金融科技的頂層設計,將金融科技的發展推進到統籌協調發展的新階段。
圖片來源:艾瑞咨詢研究報告
在此背景下,金融科技企業該如何變革,在順應發展大潮的同時實現突圍?11月22日,由《每日經濟新聞主辦》的“2019中國金融發展論壇”,將就“金融科技助力財富管理:變革與合規”的話題進行圓桌討論,共話金融科技企業突圍之道。
需要關注的是,金融科技是把雙刃劍。金融科技與金融業務的深入融合,在促進金融行業高速發展的同時,也對金融安全帶來了新的挑戰。金融科技的快速發展促使金融業務邊界逐漸模糊,金融風險傳導突破時空限制,其交叉性、復雜性和突發性更加突出,這就對金融風險防范的穿透性、精準性和實時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尤其是金融科技公司的各項業務主要都是在圍繞著“數據”開展。由此,數據的安全問題就廣受關注。金融科技的應用涉及到各種各樣的金融場景,自然而然地會接觸到大量的個人金融信息。從數據的采集、使用到分析等,不可避免地會產生個人隱私、風險數據泄漏的問題。
近期的“爬蟲”事件,更是將這一問題推至風口浪尖。隨后,北京金融局摸排區內大數據企業是否存在違規爬蟲業務;中國互聯網金融協會在近日發文,引導會員機構增強個人信息保護意識,堅持合規、審慎經營,防范并糾正違反個人信息保護規定的行為。
事實上,金融科技帶來的挑戰不僅僅是數據安全問題。隨著科技和金融的融合日益加深,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金融風險也因為網絡的連接而更加容易蔓延。于此同時,雙方的合作還面臨著責任邊界模糊的問題,金融監管機構對金融風險的監測難度也在加大。
面對上述種種困境,作為金融科技企業,如何把握金融科技創新與安全的關系?如何在安全合規的前提下,合理應用新技術賦能金融產品與服務創新?對此,本周五的“2019中國金融發展論壇”將就這一話題進行深入探討,為金融科技行業的健康發展建言獻策。
掃碼報名參會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