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9-11-22 14:11:05
北京市互聯網金融行業協會常務副秘書長張羽認為“金融科技”核心的應該是科技,未來的金融科技的發展主要還是依賴于大數據、人工智能、區塊鏈這三個技術的應用。他認為目前這三個技術還處于初期的混沌階段,也沒有找到真正的最佳應用場景大數據。他將大數據形象地比喻為“讀心術”,區塊鏈的應用則能夠讓“天下無詐”。
每經編輯 盧九安
圖片來源:每日經濟新聞
金融行業一年一度的全景掃描——11月22日,由每日經濟新聞主辦的“2019中國金融發展論壇暨2019中國金鼎獎頒獎典禮”在京舉行。上午,在銀保資管與金融科技分論壇上,北京市互聯網金融行業協會常務副秘書長張羽圍繞“金融科技的轉型和規范”發表了主旨演講。
他認為“金融科技”核心的應該是科技,未來的金融科技的發展主要還是依賴于大數據、人工智能、區塊鏈這三個技術的應用。他認為目前這三個技術還處于初期的混沌階段,也沒有找到真正的最佳應用場景大數據。他將大數據形象地比喻為“讀心術”,區塊鏈的應用則能夠讓“天下無詐”。
金融科技同樣也可以被用于有效的監管,張羽表示:金融科技與金融監管的比例肯定是1:1的,不可能失衡,失衡的話金融科技行業做不下去。
以下為張羽演講全文:
大家上午好,我是張羽,感謝《每日經濟新聞》的邀請,今天我談的是“金融科技的轉型和規范”。作為金融科技行業,我本身說實話沒有太多發言權,我早期也是從傳統銀行出來的,曾經在九年前,跟鄭行有一次交集,當時我去您銀行做三個落地,2010年當時,在咱們行里面還待過一個月時間,對邯鄲銀行比較熟悉,比較親切。
我今天準備把話題放在金融科技的規范上,無論是我們接觸的銀保監會的監管,還是行業+互聯網,以至于有人提出話題說:要顛覆傳統金融,要做金融的改革創新。我覺得這個說的有一點不是很合適,在金融行業里面不存在“顛覆”兩個字,也不要試圖去顛覆;金融科技的核心是科技,跟我們吃的番茄炒蛋一樣,蛋才是主角,科技才是我們在我們行業里面做的一個最重要的事情,而不要把金融科技做成科技金融。如果做成科技金融也不是不可以的,一定要審慎合規地做。
什么是金融科技中的金融呢?我認為兩個概念:第一個,金融是最常規的概念,合規的金融機構才是金融科技的核心,也就是說要為持牌金融機構去提供科技的賦能,包括科技的創新;另外一個就是金融業務,但是這個金融業務事實上如果在純的科技創新金融的情況下沒有一個牌照支持,在目前社會環境下還不是良好的發展業態。
圖片來源:每日經濟新聞
說到持牌金融機構,國內已經很多了,作為公司來說也有很多事情可以做,包括剛才鄭行提到智慧銀行、業界銀行、現金銀行,中國持牌金融機構有26種牌照,我們現在金融牌照已經能夠覆蓋中國所有現有金融需求,還需要什么創新的話可能是說在原有基礎上怎么為這些機構提供好更好的服務。
保險行業專家說過,頭幾年互聯網保險做得很火,用新的保險行業代替老保險行業。保險行業發展了三百多年了,做的精算也好,統計學也好,保險已經跑過三百年了,經歷過各種各樣經濟周期。您隨便搞了一個自己研發模型找了市場數據,這些數據又不一定是100%透徹,做一個新的保險行業,新的保險模式,這不是很恰當的。
我也跟大家說一個銀行創新,也在創造一些新的模式的小案例。我前兩天受邀去他們當地,是菲律賓的一個很大的銀行。公民持有銀行賬戶的比例才30%,70%人沒有銀行賬戶;很多人持現金認為沒有必要開銀行賬戶。他們做了一個創新:公民和公民之間轉賬怎么做。都沒有銀行賬戶,你提供現金轉賬怎么做?我當時聽到他們跟我說的模式,我能理解,聽到的時候還是挺驚訝的:沒有銀行賬戶,怎么做金融方向的交易或者轉賬?不需要賬戶,隨便一個人在全世界各地的相關銀行可以把錢隨時隨地轉給當地一個人,通過便利店方式,便利店持有手機銀行轉給便利店,再拿短信去提款,我們發展這么優秀已經不需要了,在這個業務模式上也是創新,與此同時就需要很多金融科技的機構幫他完成線下的布置,包括一些線上系統安排,銀行跟便利店之間也沒有一個合理的通道等,本身銀行沒有大小額支付達到不了實時到賬,他們需要有一個合理的支付通道和支付技術,銀行間和便利店之間托管的相關的技術來做事情。
現在金融科技更多想到的是在科技上怎么把金融創新一下,創造一個新的商業模式,一個新的行業出來;這個不是不可以,謹慎的在這個行業里面前行,特別要做科技金融的話,合規都是第一個事情,每一步的如何合規而不是如何完善商業模式;合規同時要考慮到社會責任,因為金融行業跟任何行業都不太一樣,我個人認為金融還是比較脆弱的,一旦有一個鏈條出現問題的話,可能后面出現問題的概率很大。
提到金融科技,我今天還是想說一下,大數據、人工智能、區塊鏈這三個技術應用,我個人認為還是初期的混沌階段;特別是人工智能和區塊鏈技術,大數據現在應用的還可以了。前兩天很多大數據公司出現一些爬蟲,包括其他的問題,特別是金融信息相關的;大家先想合規再想業務,而不是說先想商業模式再想業務。
圖片來源:每日經濟新聞
大數據是什么?大數據實際就是“讀心術”,讀人、讀企業、讀機構,讀所有的實際情況,能把它看明白了,大數據應用成功了。如果通過大數據看不明白,那就證明數據白做了;包括海量數據收集,多元化數據的統一解讀,文字、圖片、視頻把所有內容歸成一類語言;包括相關數據的關聯和非相關數據關聯;包括數據的實時傳送和分析。
我們之前開了一個投資的會議,未來數據采集量會更大,5G技術的應用可能會帶來數據從幾何倍數增長的過程,2G應用實現了我們網頁瀏覽,3D應用出現了電子商城手機購物,4G出現了抖音今日頭條短視頻,5G在大數據未來我們不知道是什么。有沒有未來應用,百分之百的有。到底誰從5G大數據出來不知道,因為現在還沒有一個最佳的商業模式,興許未來金融就是5G最佳的模式。
現在講數據下沉,我前兩天和一個在中國做小龍蝦最大的老板聊天,他養殖的小龍蝦占了全中國飯店小龍蝦供應量30%。做這么大規模太難控制了?他說未來的模式是“金融供應量”,怎么做呢?每一個小龍蝦池子里面放上芯片,從小龍蝦第一天進池養殖,他觀測的數據就知道未來每一只小龍蝦有可能需要哪家飯店了,實時云端數據傳送導致什么結果呢?對于金融機構我能清楚看到它的情況,產量、銷量和有可能出現養殖危機都涵蓋了,我就知道它應該提供多少金融支持,怎么提供金融服務。
我在金融行業14年,剛進入銀行的時候還有信貸員說早期信貸進大機構借款沒有好辦法,銀行就派員工去財務部做主任,天天看財務數據,只有看住財務數據才知道這家機構下一期貸款,大部分機構都是流動資金貸款或者信用貸款,信用額度還能不能擴張或者縮減,這種模式未來通過數據的方式替代掉了。
人工智能這個概念大家炒的太多了,什么叫人工智能?我個人感覺人工智能是和我們一樣的機器人做任何事情,以至于所有的機器人參數比人強很多?,F在所有應用,哪怕銀行原來用的是人工點鈔,現在用智能點鈔也是人工智能。人工智能這個定義被應用的過廣,我們重新考慮人工智能方向如何服務金融,這是急需探討的話題,圈一個范圍到底什么是人工智能,怎么應用。
我從銀行出來之后到了一家公司,我們做的是最簡單最基礎的金融科技,幫銀行來做風控系統建設,包括壓力測試系統建設,資產負債,在座有做過銀行的都很熟悉這些金融基礎設施的建設。那會兒覺得我們就是最基礎的金融科技機構,現在智能機器人、設備、芯片是圈的人工智能范圍之一。
最后講一下區塊鏈。我雖然不是搞技術的,但自學了一下編程,對技術了解一部分,區塊鏈對于我個人講,我用一個詞比喻——“天下無詐”。
圖片來源:每日經濟新聞
很多CTO了解技術,對于區塊鏈應用還沒有比較好的實現。虛擬幣跟幣相關的毋庸置疑絕對不能做,無論是社會基礎上還是法律基礎上這一點希望都沒有,技術還可以做。我參加了很多區塊鏈討論會,很多專家說挖礦,因為挖礦就是挖幣,挖礦跟記賬同時存在,你不讓他挖礦就不記賬了,不記賬就沒有鏈的存在。這個事情該怎么做?是不是公鏈就是偽命題,還是聯盟鏈有正常的應用和落地,還需要在座的金融科技的大佬一起想辦法。
我們之前考察過一個做單證的公司,整個單證上鏈相當于對方銀行的保底業務。對方銀行跟國內銀行做上鏈的單證,來保證這筆業務的實時交易包括資金陸續劃轉,那邊收到貨之后再給錢;不是這樣的,分批分時間節點陸續放款,省了銀行很多利益,省了供應商很多麻煩,包括政信、審計、涉案證據的上鏈等,這些東西怎么做?做所有東西可能跟一個話題分不開,區塊鏈解決了欺詐跟信用的問題。其他問題用區塊鏈解決應用沒有那么好,對于欺詐跟信用問題,區塊鏈是最好的解決辦法。怎么用,怎么解決長期數據積累的問題,怎么解決挖礦跟記賬同時必須存在的問題。包括現在的虛擬化、智能化也是未來金融機構最重要的核心,我們如何實現異地辦理業務,是不是以后銀行必須是本地銀行,虛擬化能不能解決銀行其他問題,在座科技公司能不能給銀行提供智能化解決方案,未來AR技術可能會非常發達,技術應用能不能給銀行帶來技術的革新。
最后講一個監管科技。很多在金融創業者里面沒有太關注到,監管科技的應用已經不是一天兩天的事情,所有金融科技未來都要納入監管,這是必然的方向。
金融并不是簡單業態,而是復雜的業態,需要很多的支持,包括金融科技野蠻生長,有些人去做非法勾當,還涉及到劣幣驅逐良幣的問題。科技本身也是一個奉獻,我們需不需要有一個標準的所謂的API接口去做金融跟科技之間的橋梁?到底怎么做,如果各位有很好的建議和創業方向這是很好的選擇。金融科技和金融監管的比例肯定是1:1的,不可能失衡,失衡的話,金融科技行業做不下去,特意做科技金融更需要監管。無論是對洗錢,還是對技術、交易的監管,都需要有人長期做的。監管科技是新興的行業,早期的在英國,到現在在國內做的不是很完善,我也呼吁在座的各位在發展金融科技的同時,關注一下監管科技;如何運行,如何更良好、有效的去支撐我們現在做的事情。
謝謝各位。
(根據現場發言整理,未經嘉賓審閱)
封面圖片來源:每日經濟新聞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