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9-12-28 21:40:22
近年來,“惡性傷醫”一次又一次地出現在輿論的風口浪尖。醫生需要得到更多的關懷,以確保救治他人的同時,自身是安全的。
每經評論員 趙李南
12月24日,在自己的工作崗位上,北京民航總醫院急診科楊文副主任醫師遭到患者家屬的惡性傷害,經搶救無效不幸去世。
我們強烈譴責殺害楊文醫生的兇手,兇手置他人性命于不顧,殺人手段之殘忍令人發指,社會影響極其惡劣。目前,該兇手已經被批捕,等待他的將是公正的法律制裁,相信法律會還逝去的醫生一個公道,還社會一個公道!
北京民航總醫院 圖片來源:每經記者 滑昂 攝
上述事件已經不再是普通的醫患糾紛,而是一起惡性傷害事件。近年來,“惡性傷醫”一次又一次地出現在輿論的風口浪尖。國家相關部門迅速出手,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家衛生健康委等28部門聯合印發了《關于對嚴重危害正常醫療秩序的失信行為責任人實施聯合懲戒合作備忘錄》,177人被列入醫鬧黑名單。12月28日,全國人大常委會審議通過了《基本醫療衛生與健康促進法》,該法將自2020年6月1日起施行。
這些法律法規的實施一方面將有利于改善醫生的工作環境,保護醫生的生命安全;另一方面,將震懾不法分子,他們將面臨法律的強力制裁。
然而,法律是不可能在犯罪分子實施犯罪行為前將其繩之以法的,另外,如果任何糾紛都走法律程序,則會造成巨大的資源浪費。因此,我們不能僅僅寄希望于司法力量的介入來徹底杜絕此類事件的發生。
如何做到對類似事件的事前防范值得社會各界深思,并積極應對,這是我輩應盡之責。現階段,廣泛存在的現實情況是醫生的工作壓力極大。一個醫生經常在一個上午面對幾十名患者,為每位患者分析診斷病情已經是“焦頭爛額”,可能時不時還要承擔著不被理解、被辱罵、被傷害、甚至被剝奪生命的風險。
醫生需要得到更多的關懷,以確保救治他人的同時,自身是安全的。
我們呼吁醫院方面要加強安全防護。針對“惡性傷醫”的事前防范,需要醫院連同有關部門制定具體的防范措施、疏通醫患之間的矛盾、有效安撫患者及其家屬情緒,將尚未發展成不可挽回的惡性事件消滅在搖籃里。
我們呼吁患者方面多些理解。醫學是高度復雜的、不確定的、有限的,而不是簡單的、確定的、萬能的。同一種疾病,不同患者的康復結果可能大相徑庭,患者不能主觀上認為疾病一定會治好,只要治不好就是醫生的責任。我們也呼吁媒體多傳播正能量報道。不夸大醫學奇跡,多普及正確的價值觀和正確的疾病觀,為建立風清氣正的醫療環境擔當好守望者的角色。
“懸壺濟世,治病救人。”自古以來,這就是醫生的精神信仰,醫生會盡最大的努力救治每一位患者,患者及家屬則需要積極配合治療。
患者也有義務維護醫生的精神信仰,而不是摧毀這份信仰,這是我們社會的一道良知底線。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