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0-01-06 23:10:55
每經評論員 杜恒峰
1月4日晚間,銀保監會發布《關于推動銀行業和保險業高質量發展的指導意見》。其中提到:有效發揮理財、保險、信托等產品的直接融資功能,培育價值投資和長期投資理念,改善資本市場投資者結構。大力發展企業年金、職業年金、各類健康和養老保險業務,多渠道促進居民儲蓄有效轉化為資本市場長期資金。
引導長期資金入市并非現在才有的提法。在此之前,證監會就表示,要構建中長期資金“愿意來、留得住”的市場環境并多次向保險、社?;鸬葯C構投資者發出邀請,歡迎這些長期資金入市。不過,和證監會偏被動的“招商”不同,這次是銀保監會提出要鼓勵理財、保險、信托等機構的長期資金入市,為A股市場打開了新的想象空間。
監管層之所以如此重視長期資金入市,在于長期資金是解決當前金融體系諸多癥結最好的“藥引”——對A股市場而言,長期資金入市有利于改善投資者結構,平抑A股波動,形成價值投資、長期投資的良好市場氛圍,而穩定的市場有利于推進注冊制等重大改革;對銀行、保險、信托等金融機構來說,所持資金入市可以提升與實體經濟的直接聯系,提高資金運用效率;對居民來說,養老金、銀行理財、保險產品等資產配置有望獲得更高的回報;對整個宏觀經濟來說,居民儲蓄多了一個出口,更多的資金可以投入到更多元的實體經濟中去,而非淤積于樓市,有利于經濟結構的調整。
可以說,將居民儲蓄轉為資本市場長期資金,如今面臨難得的機遇窗口。
一是A股個人投資者與機構的力量對比發生了根本性的轉變。據中金公司統計,A股自由流通股市值中,機構投資者占比已從2014年的27.6%升到2018年的47.5%,對應的散戶占比從72.4%下降到52.5%。2019年,公募基金業績亮眼且募集資金超過4000億元(股票型+混合型+FOF),北向資金凈流入3571億元,機構所持市值超過個人投資者將是大概率事件。隨著定價權的轉移,機構的投資理念也將反映到A股,整個市場將更重業績和價值,“買股票不如買基金”的理念有望進一步深入人心,這有利于居民將更多資金交給專業機構而非自己打理。
二是A股生態改善,長期資金更有用武之地。2019年A股注冊制從科創板起步,剛剛修訂的《證券法》明確了全面注冊制的改革方向,還大幅提高了對違法違規行為的處罰力度,面值退市開始發揮優勝劣汰的威力,A股概念炒作的空間越來越小,不具備信息優勢和專業研究能力的個人投資者在決策方面難度會變得更大,而這恰恰是長期資金最擅長的事情。
盡管已有天時地利,但要將居民儲蓄轉化為資本市場的長期資金仍任重道遠。
在居民儲蓄和資本市場這兩端,保險、基金、銀行理財子公司、信托等專業機構的作用至關重要,這些機構是資本市場長期投資者的核心,是連接居民長期儲蓄和資本市場長期資產的紐帶。居民儲蓄是否流入并長期投資于股市,根本上取決于股市能否提供長期穩定且具有競爭力的收益。
因此,儲蓄資金入市仍需多方發力。一方面,我們需要培育并扶持壽險、養老金等長期儲蓄管理機構,為居民儲蓄提供更多選擇,促進金融生態進化;另一方面,金融機構當提升自身的投研能力以及服務客戶的能力,為投資者創造實實在在的價值。此外,監管層應當營造良好的市場環境,讓長期資金能夠通過價值投資獲得應有的回報。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