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0-01-09 17:57:12
1月9日,在主題為“可持續,驅動未來商業”的CRO全球峰會上,商道縱橫聯合每日經濟新聞發布了2020年中國企業社會責任十大趨勢。
每經編輯 成錦鴻
(圖片來源:每經原創)
2020年是承前啟后的一年。本年度,是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兩個一百年”總目標中第一個“一百年”目標的關鍵年,是決勝“三大攻堅戰”、全面完成“十三五”規劃目標的最后沖刺年。
2020年是多項工作的起始年:內地46個城市要開始試行垃圾分類;國家要求系統構建無廢城市建設指標體系;港交所ESG報告指引在7月1日后的財年開始實施;境內資本市場預計開始強制A股上市公司披露環境信息。國際上,《巴黎協定》也到了關鍵時點,締約國要在本年底確定2030年減排目標。
2020年也是“十四五”規劃編制的關鍵一年。這將是中國人均GDP超過1萬美元之后的首個五年規劃,必然會與過去有很大不同,高質量發展、鄉村振興、社會公平都是值得期待的內容。
以上宏觀目標的實施、實現,都離不開企業參與。企業既要善于統計和總結,也要用開放心態、前瞻視野擁抱政策、把握方向。
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SDGs)進入到第5年,重點將從理念普及、意識提升轉為落地實踐、經驗分享。中國政府旗幟鮮明支持SDGs,中美貿易摩擦不僅不會弱化這一立場,反而會促進中國通過聯合國平臺講述更多中國故事。中國在消除貧困、環境治理的經驗確實也對發展中國家有借鑒意義。
“一帶一路”也是講述中國故事的平臺。2020年,“一帶一路”將從謀篇布局的“大寫意”階段轉向精耕細作的“工筆畫”階段。中國海外投資與SDGs如何結合?中資企業如何在供應鏈責任管理、社區溝通、員工志愿者、透明度等議題上提升能力?這些都將關系到中國資本的全球形象,會引起中國政府和中資企業的更多關注。
在國內,北京2022年冬奧會腳步聲近。冬奧組委在2019年底獲得可持續性管理體系認證證書,會成為SDGs中國故事的新元素。2020年底即將在云南舉行的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締約方大會,也為中國故事提供了新契機。
中國企業2019年躍升為世界500強的最大群體,學會用SDGs等國際通行的話語體系講好中國故事意義重大,有利于企業發展,也有利于民間外交。
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實現之后,中國將消除現行標準下的絕對貧困,但相對貧困仍將長期存在。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現在針對絕對貧困的脫貧攻堅舉措要逐步調整為針對相對貧困的日常性幫扶措施,并納入鄉村振興戰略架構下統籌安排。”
《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對今后三年的工作提供了政策框架??傮w要求是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實現包括產業振興、人才振興、文化振興、生態振興、組織振興在內的全面振興。
建立產業鏈是建立長效機制的關鍵。各類企業都可大有作為,將主營業務和可持續發展戰略相結合,圍繞加快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在生產、流通、消費等諸多環節采購貧困地區產品和服務,通過重點開展基礎設施建設、供應鏈服務、生產基地建設等打通和優化企業供應鏈,在提高農業創新力、競爭力和全要素生產率的同時,提升自身產業鏈的競爭力。
垃圾分類正成為城市新時尚。上海在2019年率先實施強制性的垃圾分類,起到了示范作用。2020年,全國將有四十余個城市開展生活垃圾分類處理工作。2019年12月27日,全國人大常委會組成人員對固體廢物污染環境防治法修訂草案二審稿進行分組審議,建議進一步規范生活垃圾分類的相關內容,意味著垃圾分類法制化進程加快。
與此同時,政府也在大力倡導無廢城市的建設。2019年4月,國家選定深圳、包頭等11個城市及雄安新區、中新天津生態城等5個特例為無廢城市建設試點(即“11+5”試點)。2020年將是無廢城市試點探索的關鍵一年,將在制度體系、市場體系和監管體系方面開展大量工作,以便在2021年3月前形成經驗總結。
生產消費環節容易產生大量廢棄物的企業要重視垃圾問題。根據商道縱橫《2019中國可持續消費報告》調查,垃圾分類和回收是被中國消費者提及頻次最高的可持續消費詞匯。這將倒逼企業從設計、生產、包裝、回收全周期考慮垃圾問題。
2015年簽訂的《巴黎協定》提出控溫2攝氏度的目標,使減碳成為一項明確的政策預期,對各行各業產生直接或間接影響;與此同時,各國民眾對氣候變化前所未有的關注,促使企業應對氣候變化成為一種公眾預期。預期2020年會有更多知名企業采取行動應對氣候變化,掀起21世紀以來企業應對氣候變化的新一輪浪潮。
與2005年由《京都議定書》生效所引發的第一輪浪潮不同,這輪浪潮的特征將是主要通過金融市場而不是碳市場來發現碳價格。各國金融監管機構會運用政策通過資本市場體系和銀行信貸體系將碳成本內部化為企業成本。大企業首當其沖感受壓力,小企業也會由資金鏈、供應鏈感受到應對氣候變化的壓力。
中國將會是這一次應對氣候變化浪潮的領導者。2020年,將會有很多在華跨國公司特別是歐洲公司在總部要求之下開始采取碳減排、碳抵償的措施。中國市場作為總部外最重要的生產和銷售市場,被寄予重托。中國本土的一些行業的領軍企業預計也會在2020年陸續推出自愿碳減排的承諾。
2019年12月18日,港交所新修訂的《ESG報告指引》如期發布,成為自2012年以來的第三版指引。此次修訂,港交所提高了ESG信披要求,將董事會聲明納入ESG管理相關內容等信息作為強制披露要求;社會關鍵績效指標從“自愿披露”提升為“不遵守則解釋”。這確立了ESG信披趨嚴的趨勢,也增加了市場對A股ESG報告指引的預期。
與前述應對氣候變化趨勢對應,港交所新版指引增加有關氣候變化的層面,要求發行人披露識別及應對已經及可能會對發行人產生影響的重大氣候相關事宜的相關減緩措施的政策,還規定發行人要披露范圍1(主要是自有設施產生的排放)及范圍2(主要是消耗電力產生的排放)的溫室氣體排放量。上市公司要建立更高效的ESG信息管理體系,以采集、管理碳排放、能耗、水耗、減廢等數據。
港交所指引多次引述的“氣候相關財務信息披露工作小組(TCFD)”政策建議也值得引起更多重視。有條件的企業可運用TCFD框架做氣候風險情景分析和壓力測試。
ESG信披的一種重要的應用場景是ESG評級。2020年,隨著商道融綠、MSCI、富時羅素等ESG評級機構對更多A股上市公司實施ESG評級,ESG評級將會被國內更多主流金融機構所認識、接納和運用?;贓SG評級信息研發的ESG主題基金、ESG指數和ESG指數基金都會快速增加。
對上市公司來說,ESG評級提供了一個不同于財務指標的新標桿,從公司治理、污染排放、能源效率、勞工關系、社區關系等非財務指標角度來衡量公司價值。財務指標的傳統標桿與ESG這一新標桿兩相結合,無疑可以更全面評估公司的持續運營能力。因此,ESG評級將會客觀上促進上市公司的治理水平,特別是對環境、社會等議題的治理。
目前在國內很多上市公司,ESG評級的歸口部門往往在投資者關系部,因此投資者關系部與CSR部門的溝通會更加頻密。對CSR經理來說,這是向公司展現CSR價值的良好機遇。CSR經理要盡快提升自身專業水平,理解ESG和CSR的關系。
2020年是5G大規模商用的第一年。5G移動終端的普及,將促進小視頻、短視頻等Vlog及虛擬現實(VR)、增強現實(AR)應用的迅速發展。5G具有大寬帶、低時延、大連接的技術特征,將帶來全新的信息組織形式和內容形態變化,使企業CSR傳播在媒介、內容、交互等各方面得到拓展。
無時不在、無處不在、無所不傳,5G技術將重構利益相關方溝通方式。5G時代,萬物互聯,企業可以通過物聯網聯動獲取更多更細的利益相關方畫像信息,再輔以人工智能強大的數據分析能力,為創新利益相關方溝通創造無限可能。5G時代,以視頻為主的短視頻、直播平臺等社交媒體和自媒體將得到進一步發展,CSR事件的傳播將會得到指數級的擴散力度,但這同時也增加了信息溯源的難度,機遇與挑戰并存。
技術再炫酷,也只是一種工具;機器再先進,也不能替代人心溫暖。用心傾聽、回應關切、建立信任,仍是利益相關方溝通的本質所在。
企業社會責任正在沿著供應鏈、價值鏈延伸,企業履責邊界越來越脫離法律實體邊界,由核心利益相關方的預期所界定。2020年,責任延伸呈增強趨勢。
在國內,政策驅動責任延伸。2016年《生產者責任延伸制度推行方案》規定了對電器電子、汽車、鉛酸蓄電池和包裝物實施生產者責任延伸制度,2020年相關政策體系將初步形成。不久前,發改委已發布《鉛蓄電池回收利用管理暫行辦法》征求意見稿。與此同時,垃圾分類和無廢城市建設,也都要求企業“生產-消費-回收-再生”形成閉環。在國際,在貿易摩擦增多的大背景下,一些國家將企業社會責任延伸和深度融入更多領域、更寬范圍的商品價值鏈,特別是關鍵原材料。中資企業CSR合規風險增加。
數字化時代將孤立的價值鏈變成了價值網。價值網如同價值鏈與利益相關方圖譜交織形成的生態,企業成為價值網的一個結點。在價值網中,責任更大、機會也更多,關鍵在于企業如何經營伙伴關系與發揮協同效應。
人工智能、基因編輯等新技術日新月異,不少技術都可以運用到CSR場景中。譬如區塊鏈技術在食品溯源、透明公益就有較好的應用前景。但技術是雙刃劍,既能帶來福音,也會伴生倫理隱憂。在“無人區”探索的科技企業有必要秉持審慎、穩健原則,充分評估技術應用所產生的環境與社會影響。2019年,上交所在《科創板股票上市規則》中也強調了這一點,要求上市公司嚴格遵守科學倫理規范,尊重科學精神,恪守應有的價值觀念、社會責任和行為規范。
2020年,數據安全與隱私保護是科技尤其是互聯網行業的重點合規議題。預計監管部門將持續高壓打擊販賣個人數據、信息和隱私的黑色產業鏈。不當收集個人信息、缺少隱私協議或收集使用個人信息范圍描述不清的APP會面臨極高法律風險。
在互聯網公益領域,2019年底發生的水滴籌事件促使行業反思互聯網與公益融合,乃至商業與公益融合的界線問題。透明、治理和流程三條界線不應逾越。
(文章作者:商道縱橫研究部)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