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0-02-03 18:30:27
今天是鼠年首個交易日,各大指數跳空低開。整體來看,個股目前呈現普跌局面,市場賺錢效應很差。那么經過一輪下跌,目前是抄底還是割肉呢?對于后市私募是怎樣的看法呢?
圖片來源:攝圖網
每經記者 楊建 每經編輯 謝欣
今天是鼠年首個交易日,各大指數跳空低開,午后跌幅一度收窄,但隨后再度震蕩,個股大面積跌停。盤面上看,只有口罩,超級真菌,流感及醫藥商業板塊飄紅,旅游、科創板、芯片、軍工及環保等跌幅居前。整體來看,個股目前呈現普跌局面,市場賺錢效應很差。那么經過一輪下跌,目前是抄底還是割肉呢?對于后市私募是怎樣的看法呢?
今日是A股鼠年春節后的首個交易日,在疫情的影響下,滬深股市不出意外地大幅低開。不過午后跌幅一度收窄,但隨后再度震蕩。盤面上看,只有口罩,超級真菌,流感及醫藥商業板塊飄紅,旅游、科創板、芯片、軍工及環保等跌幅居前。
縱覽海外市場,近期受疫情影響,全球資本市場也是一片跌聲,先期開市的富時中國A50指數期貨及港股均大幅下跌,而今日滬指下跌7.72%,這個跌幅自2007年以來A股歷史上位居第六。從2000年以來滬指日跌幅來看,滬指在2007年2月27日下跌8.84%;在2015年8月24日下跌超8.49%;在2015年7月27日下跌8.48%;在2007年6月4日下跌8.26%;在2008年6月10日,滬指下跌7.73%。
今日滬指下跌7.72%,是否意味著市場調整已經到位呢?對此巨澤投資董事長馬澄認為,若依富時A50指數下跌8%來計,上證指數節前收盤為2976點,若同步下跌8%為2737點,技術面上前期有兩個支撐點,一個是2857點,一個是2733點,不過在情緒之下,技術分析往往會失靈。但鑒于管理層已于昨天出臺相關金融穩定措施,同時A股的低估值擺在那里,綜合預計,2733點附近止跌是大概率。
去年12月份以來的躁動行情也讓不少投資者期待春季行情并積極布局,而從目前情況來看,疫情對股市的影響不可避免,甚至可能在前幾個交易日出現急跌,投資者應該如何應對?到底是抄底還是割肉呢?
私募大佬但斌的微博上顯示,“給交易員指令,新基金加買龍頭白酒、龍頭電池企業、龍頭互聯網企業(港股)、龍頭在線教育企業(港股),子彈打光了”。華炎投資基金經理方翀認為,由于這次疫情發展對于資本市場而言有所超預期,疫情屬于系統性風險,所以投資者節后應該以觀望為主,不應急于進場,等待疫情緩解再做配置,當然,節前醫藥板塊的結構性機會是否會延續則需要進一步觀察。總之,降低倉位,謹慎為宜,多看少動。
“今日各指數均大幅低開,是疫情對宏觀經濟和大眾心理影響的雙重體現,與節日期間外盤A50的跌幅接近。我們認為市場整體已充分體現了疫情的影響,而牛市的三大根基:政策面、經濟基本面和資金面并沒有重大變化。我們最擔憂的外資退出風險和流動性風險均未發生。因此我們并不恐慌,當前反而是加倉的良機。尋找因恐慌情緒被錯殺的優質資產,規避因疫情受損的行業,期待疫情逐步消退后的確定性行情。”私募排排網基金經理胡泊直言不諱地這樣告訴記者。
此外新思哲基金經理羅潔也表示,從過去的表現來看,因為受疫情影響比較小,醫藥和科技具有一定的獨立性。從全年來看的話,如果一季度宏觀數據不好,后面肯定會有政策出來刺激。比如說今年的施工項目完不成的話,到時候肯定會出刺激政策,基建類上半年機會不太明顯,下半年反而可能會有機會。從投資來看,剛開始適合保守型,也就是以疫情獨立相關為主,但是后半段可能會出現板塊切換。從長期角度來看,只要能控制住疫情,股市在短期波動之后并不會阻礙長期發展,投資者不必太悲觀。
另外,銘環資產執行事務合伙人夏天表示,疫情毫無疑問對一季度的宏觀經濟造成不小的負面影響,市場調整不可避免。不過也不用過于悲觀,節前技術上已出現明顯的超買和背離,疫情只是加速了調整速度、擴大了調整空間。A股整體向好趨勢不變,節后的調整給場外資金低吸良機,今年堅定看好5G和新能源汽車產業鏈的機會,不懼疫情,大膽低吸。
天和投資投資總監吳小富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疫情“黑天鵝”在節假日不斷發酵引發節后情緒性殺跌,對于當下而言反而是一個抄底良機,但需要注意在疫情出現拐點前,市場更多只是短期修復而整體仍將偏弱,真正扭轉仍需等待疫情拐點的出現。科技行業仍將是中長期資金關注的焦點,此外,疫情帶來的各類遠程辦公、在線教育和醫療等在后續也將引發重視和發展,期間不乏機遇。疫情出現只會短暫影響經濟,進而波及股市,而疫情后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大概率將會更加積極,市場的修復和政策的預期將推動指數走出修復,國內資金入市和外部資金的持續流入等趨勢并未改變,因而疫情整體不會改變趨勢。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