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0-02-18 09:34:38
當前是一個特殊時期的社會生活狀態,是一個深蹲。深蹲起來之后,受挫行業逐步恢復,新生行業會快速發展。——紅杉資本中國基金合伙人周逵
每經記者 李蕾 每經編輯 肖芮冬
2020年1月,一場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短期內對整個中國社會和經濟都造成了巨大的影響。面對武漢醫療機構防護裝備和醫療物資短缺的緊張局面,投資機構迅速反應,頭部機構紅杉資本中國基金(以下簡稱紅杉資本中國)第一時間分批向武漢抗疫一線捐贈了醫用口罩、醫用手套、專業消毒用品等共計37萬多件醫療物資,同時設立1000萬元人民幣新型肺炎疫情防控專項基金。
公開資料顯示,紅杉資本中國成立于2005年9月,管理基金規模已經超過2000億元,主要專注于科技/傳媒、醫療健康、消費品/服務、工業科技四個方向的投資機遇。在該公司投資的企業中,不少總部位于武漢的公司一直奮戰在此次抗擊疫情的第一線,例如作為全市發熱門診醫療機構和定點救治醫療機構的武漢亞洲心臟病醫院、籌措前線急需醫療物資的互聯網醫療企業“小藥藥”、堅持營業的Today便利店、第一時間捐出1000萬用于肺炎防控的斗魚等。
除此之外,醫療健康領域一向是紅杉資本中國布局的重要板塊。這些被投企業均用自己的方式為這場戰斗貢獻著力量,而作為投資機構的紅杉資本中國也在多個維度對這些企業予以支持。對此,紅杉資本中國基金合伙人周逵與《每日經濟新聞》分享了他的觀點。
周逵表示,每年股權投資行業都會出現各種機會,但“這次疫情,包括去年下半年發生的一連串的醫療行業事情,令大家更關注健康、關注醫生、關注醫療”。在他看來,當前是一個特殊時期的社會生活狀態,是一個深蹲。深蹲起來之后,受挫行業逐步恢復,新生行業會快速發展。
“對我們來說,產業投資機遇和投資企業的經營結果,都是社會經濟運行的一個縮影。我相信中國社會和產業會在克服壓力和渡過逆境后更加健壯。”
每日經濟新聞(以下簡稱NBD):在此次疫情中,紅杉被投企業受到的影響和沖擊情況如何?對于受影響的被投公司會采取哪些幫扶措施?
周逵:我們自己的投資節奏沒有明顯的變化,節前在進行的幾家企業投資都在最后的文件簽署階段。紅杉的被投企業有幾百家,基本就是上面談的各行業影響的晴雨表。我們團隊在疫情期間全員線上工作,還將專門為近30家早期成員企業舉辦兩場Demo Day,幫助他們對接50多個創投機構。
當然,我們在武漢的一些企業受到了較大影響。我們正在針對性地研究短期支持方案,以及引進多家銀行機構和部分企業洽談疫情期間的貸款合作,和上百家企業完成遠程辦公協作工具的培訓,準備電話遠程營銷培訓、組織招聘和勞動法規培訓等。
這幾天,我們的CEO群里,各個企業都把自己能做的事情貢獻出來了。此外,我們消費/現代服務組的同事也幫忙介紹我們投的連鎖餐飲的幾百名員工去被投的本地電商企業幫忙。當然,我們更多的工作是和創始人們、CEO們討論今年的業務策略和工作計劃。畢竟疫情總是要過去的。
對于受疫情沖擊較大的餐飲等線下消費行業,也建議從政府政策和行業幫扶的角度幫助這些企業渡過難關,比如銀行加大金融支持的力度、政府主動減免稅費負擔等。
NBD:紅杉在醫療健康領域的成員被投企業此次表現如何?受疫情影響,大健康這個投資領域會不會成為投資機構關注的熱點?
周逵:這次疫情,我們投資的幾十家醫療醫藥企業,都直接投入到這場全社會的生命救助行動當中去了。他們工作覆蓋藥物研發、CT圖像診斷、疫情防護教育、防護服口罩生產、醫藥配送、醫院建設等各個環節,看到有媒體公開報道我們投資的研發企業拿出服務疫情的突破性成果,我們這些投資人都在心里為他們點贊。紅杉中國投資醫療健康行業已超過十年,我們希望我們的資金和專業努力,能在這個百姓最看重的行業,為社會做出一些貢獻。
每年股權投資行業都會出現各種機會。但這次疫情,包括去年下半年發生的一連串的醫療行業事情,令大家更關注健康、關注醫生、關注醫療。
一是更明白生命和健康是自己的事,需自己珍惜和節制;二是疫情之下,更看到原來我的健康和他人的健康如此息息相關;三是整個社會,應當尊重那些把救死扶傷作為自己職業的醫護人員。這道理好簡單,但現狀不盡如人意。
希望疫情過后,整個社會對此的反思深度和產業進步速度都會快一些。
NBD:疫情之下,哪些行業會受到消極影響,又有哪些行業明顯受益?
周逵:從行業影響來看,大部分線下服務型企業都會遇到很大挑戰,到店業務如餐飲、旅游、商場、影院游樂場、學校等很多行業都受到影響。
尤其是人多貨多的公司,比如快消店、餐飲、線下零售、家政以及需要眾多線下銷售人員約見推廣的行業。這些本來備足糧草準備春節大干一場的,但因為疫情,這些企業的銷售收入必將受到嚴重影響,同時人員工資、房租、存貨、貸款償還等開支壓力還在,不少企業現金流安全面臨較大風險。
但是到家配送業務需求明顯,電商包裹、生鮮日雜通通送到小區門口;足不出戶使網絡游戲、網絡教育、網絡問診的線上服務需求突然爆發,家庭服務新場景爆炸涌現,亦讓這類企業全體“倉促”響應;再看看另一頭,春節后有近2億人開工,但街上沒幾個人、寫字樓也沒幾個人,他們都能在電話會議和視頻會議上協作工作,這樣的場景之前無法想象。這一下把遠程協作和企業軟件的需求推到了極限。
此外,對地產、城市交通運輸這類泛空間領域的經營者來說,既給他們的現狀帶來深深隱憂,同時也蘊含著巨大的創新機遇。
NBD:從更宏觀的視角來看,疫情會對國內經濟產生怎樣的影響?接下來的走勢將是什么樣的?
周逵:這次疫情,幾乎所有人的年終計劃都被打亂了。全國醫務人員奔赴湖北奮勇救助,交通和聚會受限,工廠無法按時開工交貨,幾乎所有人的節日行為都被改變了。我們也非常關注和焦急,延續這么長的時間,社會損失會是巨大的。
曾經我們校園時的生活是宿舍、教室、食堂三點一線,后來我們工作了,生活是家和辦公室兩點一線,快遞盒飯替代了食堂。這一個多月,線收縮成了家一個點。那么多人在家生活,在家開工賺錢,這幅景象是今天的現實又像是遠景的極端演繹。
當然這是特殊時期的社會生活狀態,是一個深蹲。深蹲起來之后,受挫行業逐步恢復,新生行業會快速發展。
NBD:站在投資機構的角度,您是否有對整個行業,或是代表行業所進行的呼吁及倡議?
周逵:今天的疫情,牽動了全社會的每一根神經。疫情對公共衛生應急和救治、醫療和科研體制、社會各職能協作等是一個高強度的實戰考驗,疫情之后,我相信至少這些方面也會有較積極的改革和提效。
不用擔心我們這群投資人。雖然疫情還沒過去,我們總是會樂觀積極、面向未來,持續尋找解決問題的創新力量的。
對我們來說,產業投資機遇和投資企業的經營結果,都是社會經濟運行的一個縮影。在不斷談論各種理念和投資領域的背后,我們都知道:國運才是我們下的最大的注。
希望疫情越短越好,病毒快快滾開,街上又是人來人往,車水馬龍。我相信中國社會和產業會在克服壓力和渡過逆境后更加健壯。期待我們的國家,國泰民安、蒸蒸日上。
封面圖片來源:受訪者供圖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