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0-02-20 17:37:31
記者注意到,事實上近年來華創證券研究所引發的各類非議還不在少數。對此,有業內人士認為,這暴露出了華創證券研究所在合規等環節上存在的問題。
每經記者 王海慜 每經編輯 何劍嶺
圖片來源:攝圖網
今日華創證券的“電話會門”事件引發了市場熱議。據《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了解,對于水準參差不齊的各類“專家”,券商往往會在事前進行把關,而這也反映了華創證券研究所對此把關不嚴。
記者注意到,事實上近年來華創證券研究所引發的各類非議還不在少數。對此,有業內人士認為,這暴露出了華創證券研究所在合規等環節上存在的問題。
另有行業人士指出,之所以“假高管”“假專家”會有可趁之機,這與一些券商研究所為博取影響力的心態有關,這也從側面反應了目前券商賣方研究行業競爭的激烈程度。據統計,在后來者不斷居上的背景下,近年來華創證券基金分倉傭金收入增長顯得有些乏力。
據媒體報道,針對此次“電話會門”事件,華創證券在今日發布的聲明中表示:電話會議中的“假高管”為遙望網絡離職員工,而華創證券相關責任人員并未掌握和核實其已從遙望網絡離職的情況。
在接下來的采訪中,記者注意到,一些機構人士此前也曾遇到過“假專家”“假高管”。上海金輿資產基金經理趙彤今日向記者表示,這類專家是通過第三方中介機構邀請的,但第三方專家庫也可能提供了不真實的公司高管,“據了解,第三方專家庫的收費是在每小時1000~4000元左右。我們公司也購買了這種服務,目的是通過上市公司的經營管理人員了解上市公司業務層面的信息,不涉及內幕消息。”
“但從邏輯上來講,真正大公司的高管不會為了賺取每小時500~2000元(中介分成50%)而頻繁出現在電話會議中”,趙彤判斷:“中介機構應該也沒有動力去核實這些專家的身份,所以有很多從上市公司離職的員工以及一些無關人員會為了賺錢而去冒充專家。這個現象在國內非常普遍。”
據了解,對于水平參差不齊的各類第三方“專家”,各券商的內控程度不一。業內一些券商會在事前進行把關,或者干脆不使用第三方專家庫。
某券商研究所高級分析師今日向記者表示,通過第三方渠道請的“專家”里面可能有“假貨”,這在業內不是什么秘密,“一般來說,需要找專家首先是考慮自己的資源,這樣既安全、又便宜。有些情況也會找第三方專家庫,這要看客戶需求。”
他表示,券商研究所找第三方專家要自身把關,“首先,你不知道專家庫的專家水平,有的很‘水’,而且價格較貴,畢竟第三方要賺錢。去年,有個大機構讓我們幫他找一個分析油價的專家,我們自己的專家資源正好那個時間不太合適。然后,我們就找了第三方專家庫,我們挑了兩個專家,其中一個我先跟他聊了十分鐘,發現水平不行;另外一個,我覺得水平還可以,后來就是用了另外一個。”
“第三方專家庫里的專家其實可以自己選的。我們找第三方的專家,都會先讓相應的分析師跟他聊一聊,看看水平到底怎么樣。如果水平不行的話,就會更換。”該分析師指出。
而北京某頭部券商非銀分析師則向記者表示:“我們一般都是通過正規上市公司渠道請專家,不怎么使用第三方專家庫。”
上述高級分析師認為,此次華創證券出現“電話會門”也反應了華創證券研究所在相關合規等問題上的把關不嚴。
對此,記者今日采訪了《中國證券分析師薦股行為監管與投資者保護研究》一書的作者——復旦大學金融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張宗新。
他表示,昨晚已關注到了華創證券電話會事件,并聽過電話錄音。他認為,對國內證券分析師的信息來源與信息發布,缺乏科學、有效的監管;應通過監管壓力與投資者訴訟壓力(針對傳遞虛假信息與誤導投資者的行為),倒逼分析師行為的嚴謹與規范。
另據了解,在華創證券“電話會門”發生后,一些券商研究所已經開始打起了“預防針”。北京某大型券商的非銀行業分析師向記者表示:“昨晚我們研究所所長就提及此事,要求大家引以為戒,首席分析師必須對所請的專家身份負責。”
據媒體報道,遙望網絡董秘在電話會中表示,這已經不是涉事的華創證券傳媒團隊第一次發生類似的“事故”了。
事實上,近年來,華創證券研究所引發的各種非議也不在少數。
去年8月,華創證券研究所相關分析師涉嫌“抄襲門”曾引發業內熱議。當時愛分析曾發布了原創報告被華創證券研究所抄襲的聲明。愛分析在該聲明中指出:“經愛分析核實,華創證券研究所的這份研報(《SaaS讓Adobe重回偉大——“云”時代系列研究之二》)與愛分析此前發布的原創報告對比,標題高度相似,核心觀點和分析思路雷同,部分段落甚至直接抄襲原文。除了在一處數據引用部分標注了數據來源于愛分析以外,沒有其他關于內容出處的說明。”
公開信息顯示,華創證券研究所這份研報的兩位作者為華創證券分析師陳寶健、鄧芳程,而據證券業協會網站顯示,鄧芳程已于今年1月從華創證券離職。
另據公開資料顯示,2015年4月1日,華創證券傳媒團隊曾發布報告《電子競技深度報告之1:從小眾娛樂到千億產業》,其中首推的標的為金亞科技,報告給予金亞科技300億元的目標市值。
此后的2015年4月下旬,華創證券傳媒團隊再度發布報告《金亞科技:WCA流量起飛,市值空間打開》。研報中指出:“前期影響公司股價的負面謠言得到澄清,公司股價將得到修復”,并將金亞科技目標市值從300億元上調至350億元。
不過自這幾份后來被一些買方人士非議的報告發布后沒多久,金亞科技便走上了“不歸路”。從2018年8月8日起,金亞科技停牌至今,而截至2018年8月7日收盤,金亞科技的股價只有0.77元/股,距離2015年5月創出的歷史最高點已經縮水98.5%,期間持有的投資者可能損失巨大。根據今年2月3日金亞科技發布的公告,公司存在重大違法強制退市風險。
據證券業協會網站顯示,撰寫該報告的華創證券前傳媒行業分析師謝晨已于2018年從華創證券離職。
最近受疫情因素影響,各券商研究所紛紛通過舉辦電話會的方式服務投資者,使得最近每天券商電話會的數量要遠多于往常。
今日,行業人士韋有新向記者表示,之所以“假高管”“假專家”會有可趁之機,這與一些券商研究所博取影響力的心態有關,這也從側面反應了目前券商賣方研究行業競爭的激烈程度。據統計,在后來者不斷居上的背景下,近年來,華創證券基金分倉傭金收入增長顯得有些乏力。
近年來,多家中小券商都效仿“天風模式”,爭相引進大牌分析師擴充研究所實力。2018年3月,前招商證券食品飲料團隊首席董廣陽離開招商證券,加盟華創證券,并擔任研究所所長,此后華創證券研究所還引進了多位分析師。
證券業協會的數據顯示,目前華創證券的56名分析師中,有30余位取得執業證書的時間在2018年之后。而Choice數據顯示,2018年以來,華創證券的基金分倉傭金增速卻明顯低于同樣大量引進分析師的國盛證券等券商。
數據來源:Choice數據
例如,去年上半年國盛證券基金分倉傭金同比增長668%,而同期華創證券基金分倉傭金僅同比增長3.34%。而2018年全年,華創證券基金分倉傭金同比增速為6.66%。
據Choice數據統計,2016年全年、2017年全年、2018年全年、2019年上半年,華創證券在業內的分倉傭金收入排名分別為第20位、第22位、第21位、第19位。與此同時,近年來研究所上升勢頭較快的國盛證券、東吳證券2019年上半年的分倉傭金收入排名已經超過或接近華創證券。
有分析認為,雖然華創證券研究所近年來引進人員的動作較大,但其人才流失也同樣較多。
早在2014年華創證券研究所就曾出現過“離職潮”,涉及多位研究所核心管理者。據了解,近年來,從華創證券研究所離職的重要分析師包括前首席策略分析師王君,以及通信、電新、汽車、傳媒等行業的相關核心分析師等。此外,曾擔任華創證券固收團隊負責人的屈慶已于去年從華創證券離職。而在這些核心分析師離職后,目前華創證券研究所的“星光”已不如當年。
可以預期的是,未來中小券商研究所面臨的競爭激烈程度或將有增無減。去年以來,華西證券研究所的大手筆引援令業界矚目,而今年以來,浙商證券、長城證券研究所也都有大規模引援動作。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