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0-03-11 18:32:57
每經記者 任鋼 每經編輯 畢華章
圖片來源:每經記者 任鋼 攝
8個優秀,6個良好,8個警告,13個淘汰。
這是前幾天官方公布的西安首批創建類特色小鎮考核結果——總共35個,逾1/3被淘汰。
數據很扎眼,看起來也很實在。因為,官方考核嚴格,沒有讓一些拿著政策、指標的假特色小鎮項目蒙混過關。
但也需要反思,西安創建類特色小鎮運行兩年,逾1/3就已宣告淘汰,是先天不足還是后天畸形?
2014年,“特色小鎮”概念在浙江提出,之后被各地瘋狂復制,虛火漸盛。的確有部分項目為當地帶來產業和稅收,同時也不乏“政績風”“假小鎮真地產”“重開發輕管理”等突出問題。
西安的創建類特色小鎮,如果不進一步找準自身特色和優勢,后續難保不會繼續被市場淘汰?
考核結果公布,最吸引眼球的,當然是這13個被淘汰的。
比如,秦匠旅游商品創意小鎮、碑林環大學數據智能小鎮、創智小鎮、洪慶山森林康養小鎮……
很多小鎮只聽過名字,甚至有的連名字都沒聽過。
怎么西安一下冒出來這么不為人熟知的小鎮,又為什么突然來了一次“下狠手”的考核?
這得從2017年4月說起,當時西安市委市政府下發《西安市加快推進特色小鎮建設指導意見》等三份文件,要求各區縣貫徹落實。
其中提到“盡快在我市建設一批具有可持續發展力的特色小鎮”,并進一步解釋了特色小鎮的概念。
當時“小鎮熱”火遍全國,住建部等三部委力推,各地派人到浙江學習。新型城鎮化背景下,特色小鎮也成為新經濟“增長極”。
既有產業優勢,又有旅游資源優勢的西安當然不會錯過。經過申報審核,2017年9月,西安市第一批35個創建類特色小鎮名單出爐。
但當時文件有規定,創建期3-5年,每年要考核,最終驗收合格,才能命名為西安市特色小鎮。
所以,除了考核時間有點晚,這次考核名單和考核過程都不意外。
粉巷君(ID:nbdfxcj)從參與這次考核的內部人士獲悉,因處創建初期,原定的年度考核便有延后。
“部分小鎮創建期也才三年,我們選取兩年的創建節點,其實也是想看一下,這兩年小鎮作出了哪些成績,還存在哪些問題,如果下一步做,要怎樣去改進,就是這樣的初衷。”
名單和過程都不意外,但這樣的結果,多少還是有些意外。
畢竟,首批就有超過1/3被淘汰,不是個小數字。
上述業內人士說出了原因。“沒有達到標準。比如我們規定‘三生融合(生產、生活、生態)’‘四位一體(產、城、人、文)’、投資額、投資進度,都有標準。離標準差距大,就評分低,離標準接近,就評分高。”
根據當年的文件要求,每個特色小鎮原則上3年內(部分區縣或類型可放寬到5年),要完成固定資產投資30億元以上(商業住宅項目和商業綜合體項目除外),其中特色產業投資占比不低于70%;改造提升類特色小鎮項目,原則上3年內投資額應達到10億元以上(商業住宅項目和商業綜合體項目除外)。
很多小鎮過不了投資額這一關。“一些小鎮確實因為現實問題無法再推,甚至連投資主體都沒有了,這種小鎮如果還放著,不就是浪費資源嘛!”
考核辦法還規定幾類不同程度的扣分情形,如:
對年度任務未作安排部署的;
對因主觀原因工作推動不力的;
受到市委、市政府或市級以上媒體通報批評,造成不良影響的;
對全市擂臺賽中排名后三的。
此外,淘汰,還意味著之前享受的政策指標將被收回。
此前的文件中,對于創建期和驗收通過的小鎮有豐厚的政策鼓勵。
比如用地。新增建設用地計劃要按照特色小鎮的層次,予以不同程度的傾斜,并執行動態監測和動態供地計劃。
比如財政。市級特色小鎮在創建期間及驗收命名后,其規劃空間范圍內的新增稅收收入中,市、區縣(開發區)兩級留成部分,前3年100%、后2年50%用于支持特色小鎮建設。
如今,淘汰的小鎮均與這些紅利無緣。
不過上述人士稱,創建本身就是動態過程,并非現在被淘汰就永遠進不了名單。區縣可視情況繼續培育,待到存在的問題被解決,還可繼續申報。
粉巷君倒不認為西安這次特色小鎮考核,逾1/3不合格,是一件壞事。
首先,請第三方專家評審,過程持續一個月,說明了考核的嚴肅和嚴格,不達標理應被淘汰,不能為了數量,丟了質量。
其次,大量不合格小鎮,占用著政策、土地、資金等公共資源,既無法帶來收益,又無法持續運營,倒不如早早淘汰,另謀他路。
就像上述人士所言,“既然建了,前期資金都已經投入,可以用新的內涵去打造它,把它做成單體的項目。如果單體項目做好,依然能夠改善周圍民居環境,帶動經濟活性。”
第三,及時糾正不足,敢拿問題小鎮開刀,既是對小鎮投資主體負責,也是對所在區縣負責,更可為眾多的問題小鎮把脈問診,值得鼓勵。
當然了,對于尚未被淘汰的小鎮,也可引以為戒,做得好的繼續發揚,有問題的積極改進。
需要注意的是,特色小鎮的概念,自從2014年在杭州云棲小鎮首次被提及后,一直廣受追捧。
2016年,經過住建部等三部委力推,這種在塊狀經濟和縣域經濟基礎上發展而來的創新經濟模式,更是成為地方供給側改革的新實踐。
既然是新生事物,部分地方大干快上,必然暴露出諸多問題。從2017年開始,一些反思的聲音開始出現,最典型的是2019年,央視網連發5篇評論,直指當下特色小鎮的發展痛點——
不少特色小鎮變成“政績小鎮”,重地產輕產業、重開發輕管理、重商業輕文化的現象比較普遍。
其中一篇評論提到,“急于求成,運動式地搞特色小鎮,結局是‘虎頭蛇尾’。”
對于西安的特色小鎮建設,不妨多吸取這些經驗教訓,順勢引導、因地制宜。重點圍繞現有產業基礎與區縣未來規劃,量體裁衣、謀定后動,認真細致打造一批真正有產業、有環境、有生活的特色小鎮。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