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0-04-15 18:57:06
每經記者 王朋 每經編輯 師安鵬
日前發布的《關于做好陜西省義務教育學校招生入學管理工作的通知》,傳遞出諸多信息。
特別是新政提及的“公、民同招”,為實現義務教育協調優質均衡發展,明令禁止民辦義務教育學校提前、跨市域掐尖招生,同時民辦學校報名人數超過招生計劃時實施電腦隨機錄取等,直指當下“公弱民強”的畸形現狀。
聊及新政,家住西安高新區的張先生已積極響應:“之前想辦法讓孩子進某高校附中是首選,按照新政策,一旦參加該校的搖號而未中,再回公辦可能要被調劑,權衡之下,還不如直接考慮公辦……”
更深層次的效應則在于,該新規以均衡義務教育資源為導向,后續在提升塑造教育、減輕學生負擔、凈化教育生態方面,頗具想象空間。
如此,西安基礎教育真的要“大洗牌”了?
近一年來,西安教育的現狀正以雷霆之勢發生著改觀。
比如義務教育學校的提升。
去年7月底,高新區拋出重磅消息——將斥資134億元,一次性新建50所學校,同時改擴建學校87所。緊隨其后,其他各區亦拿出了相應的提升計劃。
據西安市教育局消息,至2022年秋季入學前,將完成新建、改擴建中小學幼兒園430所,增加學位38.95萬個,預計總投資約500億元。
再比如,此番教育新政所帶來的改革。
特別是“公、民同招”的規定,出乎一些人的意料,但更多是意料之中。
圖片來源〡陜西省教育廳官網截圖
其中有四個方面最值一提:
——關于保障適齡兒童入學上,明確規定了像“國學班”“讀經班”“私塾”等形式的辦學行為皆為非法,并不能代替義務教育;
——關于學區范圍的劃分上,再次強調要堅持“免試、就近”的入學原則,特別是片區和學區一旦確定,要在一段時期內保持相對穩定;
——關于特殊群體的入學上,尤其是牽涉的教育優待政策,將范圍確定至烈士子女、符合條件的現役軍人子女、綜合性消防救援隊伍人員子女、公安英模和因公犧牲傷殘警察子女、引進高層次人才子女及其他各類優撫對象之內。
——關于招生入學管理上,明確了公辦、民辦義務教育學校同步報名、同步招生,并且民辦學校招生納入審批地統一管理。
其中最為引人關注的便是“公、民同招”。
也就是之前民辦義務教育學校提前組織招生、變相“掐尖”選生源的現象,將成為歷史。
這次教育新政為何能受到如此廣泛關注?
因為上述四個方面的規定,可以說直指基礎教育問題的病灶。
先來看看西安的基礎教育的問題。
公辦學校“想招的招不來,想留的留不住,不想招的硬塞進來”;民辦學校雖說有著優質的教師及生源,但為了保持其高升學率,自入學考試開始便充斥著濃濃的應試意味,學生只能一頭扎在題海里。這與多年來提倡的推廣全面素質教育初衷顯然背離。
公辦愈弱、民辦愈強,以及滋生的諸多蠅營狗茍之下,教育均衡發展和教育和諧生態更是無從談起。
再來說下何謂“公、民同招”。
最為直白的理解可以分為四個層面——
——公辦民辦站在了同一起跑線,皆納入審批地統一管理,在審批地招生;
——民辦學校提前組織招生、變相“掐尖”選生源的現象將成歷史;
——民辦此前的幼升小、小升初考試沒有了;
——電腦隨機錄取只是針對民辦學校,但也只有在報名人數超出招生計劃時才實施。
圖片來源〡視覺中國
病因知道了,藥方也開好了,其間的道理是很好理解的。
此次改革,首先是機制的理順。
新政策對民辦學校自主招生范圍及權限做了明確規定,此前跨縣域、市域掐尖招生造成的混亂,從源頭上得到了扼制。
陜西省政協委員、陜西學前師范學院區域教育發展研究院院長王越群認為,此舉對實現縣域內義務教育資源特別是優質資源的均衡,是種極為重要的促進與鞏固。
再者是倒逼學校自身的轉變。
“公、民同招”打消了一些家長在選擇學校報名時的僥幸心理,也給民辦學校后續發展提出了新的挑戰。
王越群解釋:“民辦學校提前‘掐尖’路封了,只能抓好教學質量,公辦也可以有更好的生源,從而實現義務教育協調優質均衡發展。”
還有一點就是促進教育本質的回歸。
新規對可能存在的操作空間進行了最大程度抹殺,比如各類考試、競賽、培訓等成績或者證書,不得作為招生依據,再比如嚴禁以面試、面談或者評測等名義選拔學生等細則,可以說是對教育生態的一次強力“回血”。
粉巷財經(ID:nbdfxcj)此前文章曾反復提及,要解決基礎教育問題,必須“傷筋動骨、觸及靈魂”。
事實上,此番教育大局改革,并非西安一市或者陜西一省獨行。
就在去年年中,國務院發布《關于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全面提高義務教育質量的意見》明確提到,“民辦義務教育學校招生納入審批地統一管理,與公辦學校同步招生;對報名人數超過招生計劃的,實行電腦隨機錄取。”
陜西(西安)之外,其他不少省市也相繼出臺了相似的招生制度,可以說是全國一盤棋。
至于說一些人對此還有怨言,無非是此前畸形教育體系下的受益者,或者還包括一些為此付出諸多“努力”尚未收獲的人……
而為確保新規順利執行,還有很多嚴苛的制度保駕護航。
諸如,市、縣教育行政部門要建立相關公示制度,暢通舉報和申訴受理渠道,主動接受社會監督。
這個很好理解,是為了確保招生等工作陽光操作、公開透明、公平公正。
圖片來源〡攝圖網
再有一點,則更為給力。
如果哪所學校在招生過程中,出現變相考試、掐尖選生源、無計劃超計劃招生,或者不正當手段招攬生源、收取與入學掛鉤的各種費用、跨區域招收等現象,都將視情節給予約談、通報批評、追求相關人員責任等處罰。
如果是民辦學校,還將面臨減少下一年度招生計劃、停止當年招生直至吊銷辦學許可等處罰。
如此一套組合拳下,如果有誰想鉆空子搞投機,不妨衡量下相應的風險。
陜西緊隨全國一盤棋出臺的“公、民同招”相關規定,讓人看到教育改革的決心。
改革必然陣痛,關鍵是,痛過之后的改變,是我們所有人都愿意看到的。
近期,關于特殊群體入學方面的規定,像消防救援隊伍人員、防疫一線醫護人員子女的入學上,不少地方都出臺了相應的優待政策。對此,網絡上出現一些不同聲音。
其實,有些賬很好算,比如次戰疫醫護人員的子女,有多少剛好參加今年的幼升小、小升初?
有些賬不好算,比如此次戰疫犧牲的醫護人員中,誰家子女愿意擁有這份“優待”?
投稿、爆料請發送至郵箱:mjxafxcj@nbd.com.cn
加入粉巷社群請掃碼粉巷財經公總號文末二維碼
封面圖片來源:視覺中國-miljko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