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0-04-25 14:33:28
《每日經濟新聞》每周為您梳理本周內值得關注的創投動態與熱點,分享來自一線創業者、投資機構的行業洞察與人氣觀點,同時挖掘極具潛力的創新項目。本周的一周創投市場我們將目光聚焦于曠視被曝尋求科創板上市,或將采用“A+H”模式;騰訊再推獨立在線教育產品“騰訊作業君”;軟銀愿景基金中國團隊迎來新合伙人。
每經記者 姚亞楠 每經編輯 肖芮冬
在本周的創投市場中,“AI第一股”曠視科技IPO進展傳來新消息,或將籌備在科創板上市,成為首家同時在A股和H股申請上市的公司。另外,本周值得關注的還有,在線教育的紅利巨頭們顯然不愿意錯過,騰訊再推獨立產品“騰訊作業君”;投資機構中,正面臨史上巨大虧損的軟銀愿景基金中國團隊繼續擴張,迎來新任合伙人;中關村日前開啟“創投戰疫”,300億元助力企業“造血”。
本周我們分享來自金沙江創投主管合伙人朱嘯虎的人氣觀點——其以“做最壞的打算,持最好的期望,后疫情時代創業投資策略”為主題進行的分享。
人工智能“獨角獸”曠視科技IPO傳來新消息。本周,據《南華早報》報道,曠視科技或將籌備在科創板上市,若消息屬實,曠視或將成為第一家同時在A股和H股申請上市的公司,而對此曠視科技表示不予置評。
作為“CV四小龍”中首個登陸資本市場的企業,曠視科技的IPO進程備受關注。其曾于2019年8月向港交所遞交招股書,但今年2月25日進程狀態顯示為“失效”。彼時曠視科技回應稱,上市進程仍在正常推進中,正在更新材料。本月初,有媒體報道稱,曠視科技在正式進行IPO之前,還需要面臨港交所的額外詢問。
曠視科技招股書顯示,2019上半年營收9.49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210.3%,經調整凈利潤為3270萬元,實現了扭虧為盈。據此前彭博社報道,曠視科技2019下半年營收漲幅僅為2.7%,知情人士稱2019年曠視科技未能完成29億元人民幣(約合4.09億美元)的銷售額目標。
背靠“清華姚班”豪華創始團隊,曠視科技自成立起就受到資本的強勢關注,8年的時間內完成約百億元融資,螞蟻金服、創新工場、啟明創投等此前均為其注資,上市將為其股東提供退出的機會。
在線教育的火熱仍在持續。近日,騰訊又推出一款獨立在線教育產品“騰訊作業君”App,同時上線的還有該產品的微信小程序,以方便用戶在微信端使用。
據官方介紹,這款在線教育產品可提供在線組題、發布作業、在線提交作業、批改作業、作業結果統計等一站式作業服務,其使用需要聯系用戶所在學?;驒C構管理員開通賬號。老師基于班級組織將作業發給學生,支持在線打分和涂抹批閱等功能,客觀題可自動批改,主觀題其提供智能識別、輔助批改等AI服務;此外,該產品還能提供作業分數、匯總統計等服務,幫助老師精確掌握班級作業完成情況。
騰訊對于在線教育的看好與布局由來已久,旗下教育業務更是涵蓋了從學前教育到成人教育全流程的技術、服務和內容支持,面向C端用戶,企鵝輔導、騰訊課堂等在線產品已為大眾所熟知,面向B端的產品有騰訊智慧校園、騰訊智慧高校等。據悉,疫情結束后騰訊教育應用平臺中的部分產品將出臺相應的商務條款,探索商業變現。
面對如今在線教育的紅利,巨頭們顯然都不愿意錯過,除了騰訊,疫情期間各大互聯網巨頭在在線教育領域都不斷推出新產品:發力教育領域的字節跳動推出“瓜瓜龍”系列產品對標猿輔導“斑馬”品牌;一向僅在教育領域做投資布局的阿里曾推出付費問答產“幫幫答”;甚至百億補貼不停歇的拼多多也入場,推出“數學公式應用寶典”等兩款獨立產品。
雖然正面臨史上最艱難時刻,軟銀愿景基金仍在繼續擴張。本周有媒體報道稱,高成資本原創始合伙人蔡薇已加入愿景基金中國團隊,出任合伙人。
高成資本由原高瓴資本合伙人洪婧創辦,上個月剛傳出首只美元基金募資2.351億美元的消息,其投資主要聚焦技術創新和企業服務領域。據知情人士透露,從去年下半年起,蔡薇就逐漸淡出高成資本的日常運營。
作為一名投資人,蔡薇經驗頗豐,在高成資本這段職業經歷前,她曾就職于德意志銀行和美國高盛,2017年加入百度風投擔任合伙人,此前還曾擔任私募股權基金TA Associates的中國區董事,負責投資國內企業,其投資的代表項目有寶尊電商、達內教育等。
雖然愿景基金在中國已經有滴滴、字節跳動等多個投資項目,但其團隊一直較為神秘。2018年底,愿景基金傳出在中國招聘投資團隊并設立辦公室的消息。此前據外媒報道,愿景基金挖來Eric Chen來主掌其即將成立的中國團隊,他曾在私募股權公司Silver Lake擔任駐香港主管,之后自己成立創投公司,Eric Chen在3月以合伙人身份加入負責監督愿景基金的軟銀投資顧問團,上海是愿景中國辦公室的首選地,報道稱后續將設立北京、香港辦公室。
在全球一級市場一直以瘋狂買買買著稱的軟銀愿景基金,目前正面臨最艱難的時刻。本月軟銀集團發布消息稱,預計截至2020年3月的財年營業虧損1.35萬億日元,這一數字創下了軟銀史上最差財年業績,其巨虧的主要原因是愿景基金巨虧1.8萬億日元。隨著大手筆投資連環“踩雷”,此前據日經新聞報道,愿景基金二期對外投資已經凍結。
本周,中關村科技園區管理委員會聯合首批30家創投機構發起了“中關村創投戰疫投資行動”,將提供總規模約300億元人民幣的投資額度,重點投向初創期、成長期的優質科技型中小微企業,以調動民間投資積極性,助力優質科技企業渡過難關。
據悉,首批30家創投機構包括行業頭部機構、政府引導基金合作機構、產業背景及專業領域投資機構等,紅杉中國、高瓴創投、君聯資本等均在其列,共提供約250億元人民幣、7億美元的意向投資規模,總規模約300億元人民幣,投資將聚焦生命健康、數字經濟、協同辦公等產業領域,重點投資初創期、成長期的優質科技型中小微企業,對已獲得投資(天使輪、A輪)且具有較大發展潛力的優質企業以及孵化器在孵企業,將給予優先支持,此次行動實施周期將持續至6月底。
根據中關村管委會抽樣調查,疫情對投資早期項目為主的創投機構造成的沖擊較大,主要表現在募資受阻或停滯、投后管理要求更高、項目退出困難、退出回報受影響、投資方向策略面臨調整、自身運營管理壓力加大等,被投企業也面臨較大的資金壓力和生產運營壓力等問題。
此前,中關村管委會聯合8家金融服務機構推出了200億元規模的“中關村企業抗疫發展貸”,截至4月9日,已發放貸款412筆,累計發放貸款金額56.3億元。
在本周舉辦的中國首屆投融資云峰會上,金沙江創投主管合伙人朱嘯虎以“做最壞的打算,持最好的期望,后疫情時代創業投資策略”為主題進行了分享,每經記者對其演講內容進行了摘錄:
1、創業公司要迅速堅決地優化調整成本結構
怎么活下去?我們的建議,對很多中小企業、創業者來說,忘掉過去的業績,假設今天重新開始,一切從零開始,假設你只有目前手上的資金和資源,怎么熬過這個冬天,怎么活下去?
第一,要做非常審慎的選擇,所有的現金支出都必須審批,所有的部門都要進行檢查到底這些工作、這些人員是不是完全必需的,只有必需的工作才能做下去,不必需的工作都先暫停,等到是必需的時候才有這個支出和預算。
第二,所有的合同都要重新談,尤其是支付的節奏,最重要的是現金流,而不是成本,最起碼要爭取到所有的支出暫緩或者推遲到三到六個月后去。
第三,暫緩投品牌廣告,假設現金流比較充裕,現在是投品牌廣告最好的時機,但如果現金流不是那么充裕,必須首先支撐公司繼續活下去。
比較難的一些決策:新產品研發要不要繼續?新項目要不要繼續?以前公司有一些標桿客戶,他們是不賺錢的,甚至是負現金流的客戶,這些要非常謹慎,在今天的大環境下,負現金流可能會形成壞賬,所以對負現金流的客戶要尤其謹慎。
如果公司在沒有任何現金流進賬的話還能支撐6~12個月,一切可以繼續,假設不能支撐6個月,任何產品、任何新項目都毫無意義,只有保證公司活下去,才有機會考慮新的發展。這是每個創業者都需要認真思考的問題。
優化調整組織成本結構,從今天開始,從現在開始,拖得越晚,對企業越不負責任,對員工也越不負責任。
在這個過程中,要充分做好和員工的溝通工作,這個非常重要,一定要表達出創業者和企業管理者的誠意,確實是在這種特殊情況下的一個被迫的選擇。同時,可以在企業內部火線提拔一批有能力、有潛力,愿意與企業共擔風險、共同成長的員工,擔當重任。
另外,還可以去市場上招聘一些高級人才,而且是性價比較高的價格來招聘人才,招聘一些以前初創公司根本找不到的高級人才,從這幾個方面來做組織的優化升級,熬過這個冬天,企業就更有機會抓住下一波的市場機遇。
2、投資企業服務將獲大回報
我們相信這次疫情可能對中國的企業服務、在線協同工作有非常好的促進作用,疫情在慢慢過去,企業服務確實在中國迎來爆發期。企業服務在中國發展比美國晚了10年左右,總市值只有美國市值的1%,今天美國有超過100家企業服務獨角獸,都是在過去十年間發展起來的,我們相信中國十年以后同樣有超過一百家企業服務賽道的獨角獸,這是非常有機會的,在中國未來五到十年投資這類公司會有很大的回報。
很多人說企業服務公司沒有那么大的名氣,他們到底能不能賺錢?我們看到過去十年是遠遠超過互聯網的,消費互聯網公司很燒錢,企業服務是不燒錢的。ZOOM上市之前才融資1億美金。去年年底差不多有100多倍的資本效益,這是非常驚人的,給投資人創造的回報是遠遠超過消費互聯網公司的,這也是為什么美國投資人過去十年從企業服務中賺的錢遠遠超過消費互聯網。
3、未來十年從“一個中心點”轉變為“兩手抓,兩手都要硬”
未來五到十年,中國投資人從企業服務市場賺的錢至少可以賺到消費互聯網的二分之一,甚至和消費互聯網平起平坐。過去十年基本上都是來自消費互聯網,都是以消費為中心點,未來五到十年,我們相信是兩手都要抓兩手都要硬。
中國具備抓住技術紅利的條件和實力,過去十年,中國的消費互聯網為什么取得這么快的發展?主要是人口紅利,但是今天這個人口紅利基本上已經殆盡,我們看到更多的機會點來自于技術紅利,未來十年技術紅利是非常巨大的。
雖然有人說目前我們基礎技術不行,但也不要妄自菲薄,中國在很多方面確實有抓住技術紅利的條件,同時還有一個數據比較有含金量,中國的科技文章被引用數也是世界第一,所以我覺得中國抓住技術紅利還是有條件的,中國“互聯網+”促千行百業轉型升級,“互聯網+醫療”、“互聯網+教育”、“互聯網+制造”等,還有很多的機會。
封面圖片來源:攝圖網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