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0-05-15 20:58:15
每經記者 李可愚 每經編輯 陳星
今年一季度中國經濟受到疫情明顯沖擊。進入4月,我國經濟復蘇情況如何?哪些指標率先“翻紅”?
5月15日,國家統計局公布4月份國民經濟運行情況。
在當天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國家統計局國民經濟綜合統計司司長、新聞發言人劉愛華介紹:4月份經濟運行主要特點可以從四個方面總結——復工復產扎實推進、生產需求逐步好轉、轉型升級態勢持續、就業物價總體平穩。從這四個方面來看,4月份國民經濟運行延續了3月份恢復改善的勢頭。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也注意到,從此次公布的各項數據看,反映國民經濟的投資、消費、生產三大指標繼續向好。其中,4月工業增加值已率先轉正,社零總量近2.82萬億元,達到疫情暴發以來最高水平。
在各項數據中,表現最為亮眼的是規上工業增加值。4月份,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實際增長3.9%。
工業增加值當月同比
各行業工業生產全面恢復。3月數據顯示,17個工業主要行業中,有10個處于同比負增長狀態。進入4月,除了電力、熱力生產和供應業外,其他16個行業工業增加值全部正增長。
其中,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專用設備制造業這兩個行業更是實現兩位數增長。
發電量數據也佐證生產走強的趨勢。4月份,發電量5543億千瓦時,同比增長0.3%,上月為下降4.6%,日均發電量184.8億千瓦時,環比增加6.6億千瓦時。這是我國規上工業發電量開年以來首次重回同比正增長狀態。
我國發電量情況
劉愛華也在發布會上指出,當前復工復產扎實推進。國家統計局4月下旬的快速調查顯示,截至4月25日左右,規上工業達到正常生產水平一半以上的企業接近85%。
交通銀行金融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劉學智分析稱,在國內穩增長、擴需求政策支持下,工業增加值有望保持小幅增長。不過他也指出,受需求減弱壓力,特別是外需減弱風險較大的影響,未來工業增加值回升幅度有限。
除工業明顯走強外,4月全社會消費明顯修復。
4月份,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8178億元,同比下降7.5%,降幅比上月收窄8.3個百分點。按消費類型分,4月份,商品零售25871億元,下降4.6%,降幅比上月收窄7.4個百分點;餐飲收入2307億元,同比下降31.1%,降幅比上月收窄15.7個百分點。
社零總額當月同比
從分項數據看,去年以來對社零數據產生明顯拖累的汽車消費,在4月份并未對整體消費表現起到負作用。一個比較明顯跡象是,國家統計局公布的除汽車以外消費品零售額降幅為8.3%,大于整體社零降幅。這是2019年7月有該項數據來,首次出現整體社零增速表現強于無汽車消費品零售額增速。
社零增速和除汽車外消費品零售額增速比較
數據來源:國家統計局
此前公布的數據也顯示出汽車消費明顯回暖的態勢。中國汽車工業協會發布的產銷數據顯示,4月我國汽車產銷分別達到210.2萬輛和207萬輛,比上月分別增長46.6%和43.5%,比上年同期分別增長2.3%和4.4%。其中銷量更是結束了連續21個月的下降態勢。
興業銀行首席經濟學家魯政委分析稱,商品零售方面,乘聯會數據顯示,4月中旬乘用車零售同比轉正,反映汽車消費恢復較快。同時,4月中上旬30個大中城市商品房成交面積同比降幅有所收窄,有望帶動建材、家具零售增速回升;餐飲方面,根據4月16日發布的數據,餐飲企業復工復產率在50%以上,反映出餐飲消費恢復速度仍然較慢。
投資方面,1-4月份,全國固定資產投資(不含農戶)136824億元,同比下降10.3%,降幅比1-3月份收窄5.8個百分點。
全國固定資產投資同比
中泰證券政策組負責人楊暢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分析稱,投資三大組成中,1-4月基建投資同比下降11.8%,降幅較1-3月份大幅收窄7.9個百分點;從高頻數據觀察,鋼鐵社會庫存去化明顯,盡管總量去化速度與去年持平,但由于疫情防控,仍有部分省市復工復產受阻,因此總量持平背景下表明區域分化加劇,已復工復產省市提速或更加明顯。水泥價格走勢也印證基建發力的判斷。
4月經濟數據相比3月有小幅改善,那么經濟數據的全面改善何時到來?
對此,劉愛華在新聞發布會上指出,目前從月度的情況看,工業生產當月出現轉正,增長3.9%,但與往年正常的水平和長期趨勢相比仍然有一定差距。其他指標,如投資、零售、出口和服務業等都處于下降狀態。雖然月度之間有降幅收窄或者個別指標轉正的恢復改善勢頭,但要消除前期嚴重的疫情沖擊帶來的影響仍然是有挑戰的,不但取決于國內復工復產推進進度,可能一定程度上也要受到外部疫情的影響,以及外部經濟變化的影響。目前來看,經濟發展的走勢還需要觀察,從推進復工復產政策取得的一定成效來看,我們有信心、有能力、有基礎把恢復改善的勢頭持續下去。
封面圖片來源:新華社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