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0-05-20 22:00:06
每經記者 周程程 每經編輯 陳星
5月20日下午3時,全國政協十三屆三次會議新聞發布會召開。大會新聞發言人郭衛民向中外媒體介紹本次大會有關情況并回答記者提問。為有效防控疫情,共同維護公共衛生與健康,發布會采用網絡視頻形式進行。
郭衛民在主會場介紹本次大會有關情況 圖片來源:新華社記者 邢廣利 攝
郭衛民介紹,全國政協十三屆三次會議將于5月21日下午3時在人民大會堂開幕,5月27日下午閉幕,較原來計劃縮短4天半。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在答記者問環節,很多問題都與新冠肺炎疫情相關,廣泛覆蓋中國經濟形勢、醫療物資出口、反全球化浪潮等方面。
這些大家非常關心的問題得到了哪些回應?現在就請跟隨《每日經濟新聞》,一文讀懂全國兩會首場新聞發布會的“干貨”。
GDP同比增速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2020年一季度,中國GDP同比下降6.8%。
談到中國經濟形勢時,郭衛民表示,經濟問題是社會普遍高度關注的問題。全國政協對如何統籌疫情防控、促進經濟社會發展也非常重視。在抗擊疫情的同時,深入研究疫情對經濟發展的影響,并多次召開專題座談會,并且通過移動履職平臺等形式展開討論,分析經濟形勢,研究對策。目前,疫情防控形勢持續向好,復工復產穩步推進,關系國計民生的基礎行業加快恢復,基本民生得到較好保障。應對疫情催生的許多新產業、新業態得到快速發展。
他同時表示,今年一季度宏觀經濟指標出現明顯下滑,經濟下行壓力增大,當前國際疫情持續蔓延,不確定不穩定因素在增大,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面臨新的困難和挑戰。
郭衛民強調,在前所未有的沖擊面前,黨中央、國務院及時出臺了一系列對沖性政策措施,有針對性地加大逆周期調節力度,切實幫助中小微企業渡過難關。總體而言,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大局保持穩定,這充分表明我國經濟在面對復雜嚴峻局面時展現出超大規模經濟的整體優勢,強大的經濟發展韌性、巨大的潛力和回旋余地。
這次新冠肺炎疫情是新中國成立以來在我國傳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圍最廣、防控難度最大的一次公共衛生事件。經過艱苦努力,全國疫情防控阻擊戰取得重大戰略成果。
但同時,郭衛民表示,應對新冠病毒這一人類未知的全新病毒,也暴露出我國在重大疫情防控體系和公共衛生應急管理體系建設方面存在的短板和不足。
對此,全國政協委員也提出了很多意見建議。郭衛民介紹,有委員提出要加快完善公共衛生法律法規體系,建立公共衛生應急預案定期修訂及演練機制,要提高疫情監測系統快速反應能力。還有委員圍繞建立重大疫情防治的中西醫協作機制,加強傳染病專科醫院的建設,完善公共衛生人才隊伍的建設等提出很多好的建議,對于推動有關工作的改進發揮積極重要的作用。
郭衛民指出,今年大會期間,委員們將圍繞相關問題開展討論。同時,今年還將組織調研考察、舉辦雙周協商會等協商議政活動,就相關問題建言資政。委員們認為要增強責任感、緊迫感,推動我國公共衛生應急管理體系不斷完善,推進我國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不斷向前推進,邁上新臺階。
記者在分會場參加發布會 圖片來源:新華社記者 呂帥 攝
前一段時間,中國出口醫療物資質量問題備受關注。郭衛民表示,關于這一問題,中國有關部門已經進行了調查、澄清,也采取相關措施。對出口醫療物資的質量出現一些質疑,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有些是因為中外產品質量標準不同,有些是使用習慣上存在差異,有些是操作不當等。
郭衛民指出,中國出口大量醫療物資,存在問題的只是極少數,中國政府對此零容忍,有關部門已采取了嚴格措施,以確保醫療物資質量,規范出口秩序。
值得注意的是,中國一方面設法滿足國際社會對防疫物資持續增加的需求,另一方面不斷強化質量監控,規范出口市場秩序,把合格的防疫物資提供給國際市場。
據海關總署統計,3月1日到4月25日,全國共驗放出口主要防疫物資價值550億元,包括口罩211億個、防護服1.09億件、護目鏡3294萬副、病人監護儀11萬臺、紅外測溫儀929萬件、外科手套7.63億雙。
為嚴把出口質量關,商務部會同有關部門先后發布《關于有序開展醫療物資出口的公告》和《關于進一步加強防疫物資出口質量監管的公告》,持續加強出口物資質量監管。
進出口金額當月同比
郭衛民表示,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的大流行,的確對于全球的產業鏈、供應鏈造成很大沖擊。在國際上也出現了一些“逆全球化”思潮,有人提出要把在國外的企業搬回去,也有人聲稱要鼓動本國經濟和中國“脫鉤”。但與此同時也看到,多數國家的領導人和國際主流輿論呼吁各國加強團結,保持全球產業鏈、供應鏈暢通。
他指出,近期一些專業機構的調查顯示,很多跨國企業并不愿意從其他國家撤回去,包括從中國撤回,而且還有新的企業不斷來投資,期待繼續開展國際經貿合作。
郭衛民表示,經濟全球化是一個歷史性進程,為世界經濟的增長、商品和資本的流動、科技和文明的進步提供必要條件,經濟全球化在發展過程中可能會出現一些問題,這是正常的。新冠肺炎疫情的發生,可能加劇了一些人的質疑和擔心,也有人提出要增加本國公共衛生應急物資的生產和保障能力。
“但我們認為,‘脫鉤’主張不是一張好藥方,我們應該看到,全球產業鏈布局和供應鏈結構是多年來形成的,具有相對穩定性和依賴性,面對疫情沖擊,各國應該加強團結、加強合作,協調政策立場,維護全球產業鏈、供應鏈穩定,防止世界經濟陷入衰退,而不應以鄰為壑、分裂孤立,更不能把疫情問題政治化,抹黑、指責、鼓動搞對立。”他說。
郭衛民表示,在這次抗擊疫情過程中,大數據、人工智能、5G等這些新技術發揮了重要作用。利用大數據可以對疫情發展、人員流動開展實時監測,有效提高防控的針對性和效率。智能機器人走進醫院、走進隔離區,送物送藥、導醫導診,發揮了很好的作用。
此外,通過5G技術對火神山、雷神山醫院的建造過程進行直播,億萬網民成為見證中國奇跡的“云監工”。
郭衛民還指出,5G+遠程的會診系統為醫療救治匯聚起最精銳的專業力量,遠程教育實現“停課不停學”,遠程辦公為復工復產提供有力支撐。
經過多年的持續積累,我國在新技術領域取得重要進展,一批龍頭骨干企業在加速成長。
郭衛民表示,為推動新技術的發展,我國不斷完善頂層設計,陸續出臺一系列政策措施,引導廣大企業積極創新,持續擴大開放合作,取得顯著成效。近期,中央提出要加快“新基建”建設進度,這將推動大數據、人工智能、5G等新技術步入更快發展階段。
郭衛民強調,大數據、人工智能、5G等新技術是引領未來發展的戰略性技術,是經濟增長的新引擎,也為社會發展帶來新的歷史機遇。全國政協將持續關注、助力推動,使新技術更好地服務社會,更好地服務大眾。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