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0-05-22 23:51:18
2020財年阿里巴巴集團收入為5097.11億元,同比增長35%,實現了財年初公布的5000億元指引。其中第四財季營收為1143.1億元,市場預期為1070.4億元,高于去年同期的935億元。
每經記者 王星平 每經編輯 王麗娜
圖片來源:每經記者 王星平 攝
北京時間5月22日晚,阿里巴巴集團(NYSE:BABA)發布了截至2020年3月31日的2020財年四季報及2020財年數據。
財報顯示,該財年阿里巴巴集團收入為5097.11億元,同比增長35%,實現了財年初公布的5000億元指引。其中第四財季營收為1143.1億元,市場預期為1070.4億元,高于去年同期的935億元。
盡管如此,《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相較于上一財年50%的收入增速,本財年還是有所下滑。
在利潤方面,該財年阿里巴巴歸屬于普通股股東的凈利潤同比增長70%至1492.63億元,市場預期為1452.2億元,2019財年為876億元。
同時,更為外界關注的是,此次財報還指出,截至2020年3月31日止的12個月里,阿里巴巴數字經濟體的消費型商業業務GMV達7.053萬億元,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平臺銷售過1萬億美元的公司。
不出意外,作為以電商起家的零售巨頭,本財年的收入大頭依然是來自于其核心電商業務。財報顯示,本財年,阿里巴巴核心商業業務收入同比增長35%至4361.04億元;其中,中國零售商業收入同比上升34%至3327.50億元。
在核心的用戶數據上,該財年內,阿里巴巴數字經濟體全球年度活躍消費者達9.60億。其中7.80億消費者來自中國,1.80億消費者來自海外。截至2020年3月31日止的12個月,中國零售市場年度活躍消費者達7.26億,較截至2019年3月31日止的12個月期間增加7,200萬。2020年3月,中國零售市場移動月活躍用戶達8.46億,較2019年3月增加1.25億。
更為外界所關注的是,截至2020年3月31日止的12個月里,阿里巴巴數字經濟體的消費型商業業務GMV達7.053萬億元,突破1萬億美元。這也讓阿里巴巴成為世界第一個平臺銷售突破1萬億美元的公司。
此前,馬云曾在內部信中寫道:“我相信,阿里集團會在五年內,也就是2019年(阿里巴巴成立20周年),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平臺銷售過一萬億美元的公司。”
阿里巴巴集團董事會主席兼首席執行官張勇表示:“本財年,阿里巴巴數字經濟體實現了1萬億美元GMV,這是歷史性的里程碑。”
在電商業務之外,財報還公布了阿里其他業務的表現。財報顯示,菜鳥網絡主要由于集團快速發展的跨境及全球零售商業業務已履約的訂單量增加,于本財年收入同比增長49%至222.33億元;在本地生活服務方面,主要受到送達訂單量及單均價值上升,2020財年收入同比增長41%至254.40億元;在新零售方面,截至2020年3月31日,阿里在中國有207間自營的盒馬門店,主要位于一二線城市;在數字媒體及娛樂業務方面,本財年收入同比增長12%至269.48億元。
顯然,核心商業業務一直都是阿里巴巴增長業績的重頭戲。可值得一提的是,記者注意到,在此次的財報中,阿里多次提到“科技”對其業績增長的重要性。其中,阿里云便是核心商業業務外的另一“主角”。
財報顯示,該財年阿里云年收入破400億元,比上一年度的247億收入躍升62%,強勁業績推動阿里云估值上漲至770億美元。其中,2020財年第四季度內,阿里云營收達122億元,環比大幅增長,單季度收入連續第二個季度突破百億大關。
而對比歷史數據,2015財年阿里巴巴首次披露云計算營收,當年阿里云收入為12.71億元,到現在年度營收400億元,六年間增長31倍。
之所以云計算業務增長迅速,還是因為市場份額的擴大。Gartner數據顯示,阿里云在亞太市場排名第一,2019年份額上漲至28%,逼近亞馬遜和微軟總和。另據調研機構Canalys報告,阿里云在中國市場排名第一,市場份額達46.4%。在細分行業中,阿里云排名零售、政務、金融等行業市場第一,其中零售和金融行業市占率超50%。
而作為當前阿里巴巴營收的第二大增長點,阿里表示未來還將加大對該領域的投入。財報中表示,投技術、投新基建是阿里云的戰略重點,通過核心基礎技術和云基礎設施投入,持續擴大市場領先優勢。不久前,阿里云宣布3年再投2000億,加碼重大核心技術研發攻堅和面向未來的數據中心建設,沖刺全球最大云基礎設施。
此外,阿里巴巴也在財報發布后公布2021財年的收入指引。阿里巴巴集團首席財務官武衛表示:“基于我們目前我們對當前國內消費及企業數字化的看法,我們預計2021財政年度的總收入將會超過6500億元。”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