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0-06-16 19:30:29
每經評論員 李蕾
最近“理財產品凈值跌破本金”登上熱搜,其中有兩家股份制大行還遭到投資者的集體控訴,原因就在于投資人購買的銀行理財產品出現了大面積虧損。
在大家的刻板印象中,理財產品是不可能虧錢的,一旦有,那肯定是出了問題。那么這些產品是不是出現了問題呢?以上面兩家銀行的產品為例,它們近期出現凈值下跌的原因主要在于債券市場大幅震蕩引起凈值回撤,由此引來了投資者的“聲討”。有意思的是,債券市場震蕩,受影響的資管產品可遠遠不止銀行理財產品。比如老百姓比較熟悉的債券基金,Wind數據顯示,5月以來中長期純債型基金指數、債券型基金指數最大漲跌幅都在1.3%左右,混合債券型一級基金指數、二級基金指數也有不同程度下跌。
雖然債券基金的凈值回撤也是由債市波動造成的,但債基投資人似乎“淡定”許多。相比之下,理財產品的投資人卻往往不太能接受虧損這件事情,在出現波動的時候,其“捍衛(wèi)”本金的意識也更加強烈。那么這些理財產品的業(yè)績表現究竟如何呢?
還是以上面兩家銀行的產品為例。其中一只成立于今年3月的理財產品,其近一個月年化收益率為-0.39%,近3個月的則為2.47%。另一只產品成立于2018年,近一個月以來的回撤比前者要大,為0.6%,但成立以來的凈值漲幅超過了9.3%。從這個角度來看,理財產品近期的確出現了凈值下跌,但跌幅并沒有想象中的那么大,更不是有些投資者所說的“虧到睡不著覺”。
歸根到底,不是產品出了問題,更多的還是觀念沒有跟上。
比如債券基金,雖然被稱為“固定收益類產品”,大家也都約定俗成地認為它就是一種穩(wěn)健的、低風險的產品。但投資者也存在著共識,即債券基金凈值會隨市場行情波動,甚至在一些極端情況下會出現大幅震蕩。當然了,這是公募基金行業(yè)一直以來都在進行投資者教育、反復宣揚正確投資理念的結果。
事實上,近年來銀行等資管機構也開始反復告訴廣大投資者,理財產品將“打破剛兌”,很多人對此并不以為然。但隨著理財產品逐步從預期收益率型向凈值化轉型、產品運作模式也從原來的封閉型轉變?yōu)榭呻S時申贖的開放式或定期開放產品、凈值波動甚至虧損的情況普遍出現,越來越多的人意識到,“打破剛兌”已經不再是一句口號,而是會真實發(fā)生的事情。
而這一輪由債券市場震蕩引發(fā)的凈值回撤,完美暴露了資管新規(guī)下銀行理財凈值化轉型的難題。如何在投資端、銷售端真正實現“代客理財”是銀行需要深入探討的問題;與此同時,投資者教育依舊任重道遠。
一方面,對銀行來說要走出保本保收益的怪圈。長久以來,銀行理財產品給人的刻板印象就是低風險甚至無風險,同時保本保收益,甚至連一些理財經理也會向客戶傳遞類似的暗示。這導致很長一段時間內,凈值型的理財產品都是“叫好不叫座”,甚至還有一些銀行推出“假凈值”產品,以此滿足對固定收益仍有需求的偏保守型投資者。無論是從產品端還是渠道端,銀行等機構都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另一方面,投資者也是時候轉變一下觀念了。去年10月,最后一只保本基金宣布轉型,標志著這類在國內公募行業(yè)走過了16年歷程的產品正式退出歷史舞臺。在資管新規(guī)打破剛兌和反擔保的行業(yè)風險下,資管產品“保本保收益”的時代已經一去不復返,投資者過往形成的預期也應該被打破。大家在選擇購買理財產品時不僅要關注產品的投資范圍、投資標的、風險等級等,機構的主動管理能力也將成為一個重要的參考標準。而對于銀行等機構來說,“保本保收益”的形象也將逐漸褪去,要在資管市場通過業(yè)績去競爭客戶了。
當然了,雖然打破剛性兌付是一個必然的趨勢,但這并不是說凈值型產品就一定會虧損,投資者應該正確、理性地看待這件事情,并且積極去適應它。首先,市場行情有波動,理財產品凈值當然也會隨之變化,這將成為今后的常態(tài)。其次,從實際來說,打破剛兌其實是擺脫了銀行等金融機構賺客戶差價的情況,機構只收取一定的管理費,投資者則可以分享更多的產品超額收益。另外,通過長期投資來平滑凈值波動,才能讓投資者真正收獲經濟發(fā)展和企業(yè)成長的紅利。
封面圖片來源:攝圖網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lián)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lián)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lián)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