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ite id="apcyb"></cite>
  1. <dfn id="apcyb"><rp id="apcyb"></rp></dfn>

  2. <cite id="apcyb"><noscript id="apcyb"><address id="apcyb"></address></noscript></cite>

    <tt id="apcyb"></tt>
    每日經濟新聞
    要聞

    每經網首頁 > 要聞 > 正文

    銀行凈值理財第一劫:上百款產品浮虧,固收類損失慘重,銀行理財該如何買?

    每日經濟新聞 2020-06-26 08:26:19

    每經記者 張壽林  肖樂  張卓青  廖丹    每經編輯 廖丹    

    收益率跌至-4.42%,凈值降到0.9997,近日,招行一款“季季開1號”產品將銀行理財頂上了“熱搜”,成了投資界的標志性事件。與此同時,誰也沒有料到,一直不溫不火的銀行凈值理財產品,會以這樣的姿勢“出圈”。

    銀行理財不保本了?曾經“穩穩的幸福”,如今跌破本金,這一事實沖擊著市場對于銀行理財的剛兌信仰,投資者一邊感嘆“活久見”一邊重新認識所謂的“低風險”。

    銀行理財為何會虧損?除了招行“季季開1號”,還有哪些產品也虧了?剛兌信仰的打破是否會對“凈值化轉型”進程產生影響?銀行要如何調整?投資者要如何應對?這些問題亟待回答。


    08f6059b.jpeg?Expires=1908661147&OSSAccessKey_d_Id=LTAIcYTsN8IjKgNY&Signature=IRXmCMjS4fGrNxENc4TBJTE6KxY%3D

     129款理財產品浮虧,中銀理財最多

    08f6059b.jpeg?Expires=1908661147&OSSAccessKey_d_Id=LTAIcYTsN8IjKgNY&Signature=IRXmCMjS4fGrNxENc4TBJTE6KxY%3D

    “穩賺不賠”的美夢已然蘇醒,投資者“閉眼買理財”的時代也已過去,在凈值理財的浪潮中,出現虧損的又何止招行這一款產品。

    近日,《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從中國理財網和各銀行官網查詢統計發現,截至6月11日,大行和股份行(包括旗下理財子公司)發行的理財產品中,有129款凈值在1以下。

    具體來看,凈值低于1的理財產品中,來自中銀理財的產品數量最多,共有28款;其次是建信理財,共21款;再次是招商銀行(含招銀理財)和中信銀行,兩家均有19款。

    9c2b3607.jpeg?Expires=1908661147&OSSAccessKey_d_Id=LTAIcYTsN8IjKgNY&Signature=JRXS%2F0jUA99tQ6e8QDNZG%2FsnFCA%3D

    從發行時間來看,這些理財產品成立時間集中在今年4月到5月,其中4月成立的有44款,5月有66款。

    95ff431f.jpeg?Expires=1908661147&OSSAccessKey_d_Id=LTAIcYTsN8IjKgNY&Signature=ivxcK9Xj%2BktHi8EelPmjLV%2Bjr7A%3D

    記者注意到,在這幾家銀行凈值低于1的產品中,有不少是同系列但發行期數不同。例如,建信理財“睿鑫”封閉式理財產品同系列6款產品的凈值低于1,8款招商銀行金葵十八月定開理財產品凈值低于1。

    從風險范疇來看,風險等級為三級的理財產品最多,共有67款;其次是二級,共57款;還有2款產品風險等級為四級、3款為五級。根據《商業銀行理財業務監督管理辦法》,商業銀行應當對非機構投資者的風險承受能力進行評估,確定投資者風險承受能力等級,由低到高至少包括一級至五級,并可以根據實際情況進一步細分。也就是說,這些凈值低于1的理財產品大部分為中等風險。

    0e6a3dc7.jpeg?Expires=1908661147&OSSAccessKey_d_Id=LTAIcYTsN8IjKgNY&Signature=C712xrFthkjjMbLWtc%2FqtJ05gOg%3D

    從產品投資性質來看,固定收益類占絕對地位,共有111款,其次是混合類產品。理財產品投資性質的不同源于其底層資產不同的投資比例,固定收益類理財產品較多地投向國債、金融債、地方債、銀行存款、同業存單等債權類資產,小部分投向股票等權益類及金融衍生品類資產。

    08a852f7.jpeg?Expires=1908661147&OSSAccessKey_d_Id=LTAIcYTsN8IjKgNY&Signature=CLiyWKy2X8RSG8%2BLe0euHG3PE6I%3D

     

    08f6059b.jpeg?Expires=1908661147&OSSAccessKey_d_Id=LTAIcYTsN8IjKgNY&Signature=IRXmCMjS4fGrNxENc4TBJTE6KxY%3D

     超8成浮虧產品固收類資產投資比例超80%

    08f6059b.jpeg?Expires=1908661147&OSSAccessKey_d_Id=LTAIcYTsN8IjKgNY&Signature=IRXmCMjS4fGrNxENc4TBJTE6KxY%3D

    再將目光聚焦到理財募集資金底層資產的具體投資比例上,就整體來看,129款凈值破“1”的理財產品中,有6款無法查詢產品說明書,在余下的相對詳細地披露了募集資金投資范圍的123款產品中,固定收益類產品是 “絕對主力”。根據銀行理財產品說明書,固定收益類資產包括但不限于各類存款、債券、貨幣市場基金、債券基金、非標準化債權資產等。

    進一步探究理財產品所募集的資金在各類資產中的投資比例可以發現,有95款產品將募集資金投資于債券等固定收益類資產的比例下限設置在80%,占比達到83.87%;比之更甚的是,還有7款理財產品對固定收益類資產的投資比例達到了90%以上,3款產品對債權類資產的投資比例達到100%。

    01ab7e7f.jpeg?Expires=1908661147&OSSAccessKey_d_Id=LTAIcYTsN8IjKgNY&Signature=oZ8W%2FIa4axK1BWEwqeGoCQUT3sw%3D

    就此可知,有105款凈值破1的理財產品對債權等固定資產投資力度在80%以上,占比為85.36%。

    雖然整體來看凈值破1 的理財產品投向主要集中在固收類資產,但有意思的是,在對這123款理財產品單位凈值從高到低進行排序后,墊底的三款產品分屬混合類、權益類和固定收益類。而值得關注的是,凈值最低的兩款產品均為工商銀行發行,分別為東方之珠代客境外理財產品新興市場投資機會QD1005(以下簡稱“東方之珠新興市場”)、東方之珠富甲天下代客境外理財產品830002(以下簡稱“東方之珠富甲天下”)。

    具體來看,工商銀行發行這兩款產品均不屬于中低風險產品。中國理財網顯示,截至6月11日,東方之珠新興市場凈值最低,為0.8904。根據理財說明書,這款產品成立于2010年11月23日,風險等級為四級,投資性質為混合類,具體來看,投資組合資產總額的0~50%投資于股票或股票型開放式基金(含ETF);20%~80%投資于投資級債券或債券型基金;0~50%投資于境內項目類資產。

    而另一款產品風險等級也為四級,但投資性質則為權益類。據悉,東方之珠富甲天下成立2007年10月23日,截至2020年6月11日的凈值為0.9716。在產品投向上,根據產品說明書,投資組合資產總額的 50%~100%投資于股票、公募基金(含ETF),產品管理人將根據市場情況,0~50%投資于存款等固定收益類投資工具,0~50%投資于境內資產。

    排名倒數第三的是農銀理財“安心·每年開放”第13期人民幣理財產品最新(2020年3月31日)凈值為0.9745。該產品投資于存款、債券等債權類資產的比例不低于 80%。

    此外,此次凈值破1的理財產品還有一款尤為“特殊”,相比于其他投資于存款、債券、股票、金融衍生品的產品,這款理財產品的投向為信托。而該產品截至6月11日的凈值也不高,僅為0.9774,排在倒數第五位。這就是招商銀行發行的“鉆石財富系列之恒睿博薈理財計劃”。

    據悉,該理財計劃募集資金不低于90%的比例投資于“外貿信托•恒睿博薈證券投資單一資金信托”。記者注意到,這款產品在今年3月也出現了較大幅度的凈值回撤,該產品3月31日的凈值為0.8713,而其2月28日的凈值為0.9413。梳理該產品歷史凈值信息可以發現, 2015年6月19日該產品凈值為0.9570,自此之后,單位凈值均未突破1,而這距離產品成立(2015年5月27日)還不到1月。

    若再將排名靠后的理財產品范圍拉大,可發現,在排名后十的10款理財產品中,除了上述農銀理財發行的第13期人民幣理財產品,還有5款產品的投資性質均為固定收益類,且投資于固定資產的比例均不低于80%。排名前十的24款產品中(含凈值并列情況),有17款產品對現金、國債等債權類資產投資比例也不低于80%。

    565f853e.png?Expires=1908661148&OSSAccessKey_d_Id=LTAIcYTsN8IjKgNY&Signature=yOZ%2F1A17waz9YplCrU761CA%2FPsw%3D

    f7ce420e.png?Expires=1908661148&OSSAccessKey_d_Id=LTAIcYTsN8IjKgNY&Signature=SAx7vnT8lyot%2Fse3IHXZetXiVz0%3D

    c0e35c2f.png?Expires=1908661149&OSSAccessKey_d_Id=LTAIcYTsN8IjKgNY&Signature=LDeuM09TJbznVoqrmiNmmhrDQMo%3D

     

    08f6059b.jpeg?Expires=1908661147&OSSAccessKey_d_Id=LTAIcYTsN8IjKgNY&Signature=IRXmCMjS4fGrNxENc4TBJTE6KxY%3D

     浮虧原因:債市調整,期限錯配加劇拋售力度

    08f6059b.jpeg?Expires=1908661147&OSSAccessKey_d_Id=LTAIcYTsN8IjKgNY&Signature=IRXmCMjS4fGrNxENc4TBJTE6KxY%3D

    如此大面積浮虧的背后,對應的底層資產,絕大部分都屬于固定收益類。對此,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財富管理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員唐嘉偉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指出,大部分固定收益類凈值型理財產品近期出現大面積浮虧,原因是債市出現了一個較大幅度的調整,以3年期中債國債收益率為例,從4月26日到5月26日,收益率震蕩上行35BP;5月26日到6月5日,僅8個交易日收益率即上行了62BP,從今年收益率最低點累計上行了約100BP。而凈值下跌幅度較大的均為4月份以來發行的產品,市場波動導致的資本利得減少遠超票息。

    民生銀行首席研究員溫彬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指出,第一,從產品本身來看,這也是很正常的一個波動。因為本身是凈值型產品,我們看它的結構,主要還是以固定收益債券為主。從投資者的角度來看,買銀行的凈值型理財產品和買公募基金的債券型或者偏債的基金,實際上是一樣的。因為基礎資產是一樣的,所以變化方向肯定也一致。我們看到,最近債基出現了凈值的下跌,邏輯是一致的。

    溫彬指出,從5月份特別是中下旬以后,債市下跌是比較明顯的。從短期來看,還是央行的貨幣政策有所邊際收緊,收緊的主要原因是三四月份疫情比較嚴重,央行投放貨幣,保持市場總體寬裕,在這個背景下,我們看到隔夜的利率,比如隔夜shibor都一度下跌到了1%以下,超跌。

    他進一步指出,這種情況容易使很多金融機構采取期限錯配的方式加杠桿來盈利。因為隔夜利率非常低,通過拆借隔夜的,然后可以加杠桿來投資一些期限較長的債券資產,獲得一個期限錯配的收益。

    從市場的觀察來看,的確由于短期的利率超低以后,導致了金融機構加杠桿的增加,這個也不利于資金流向實體經濟。溫彬說,所以我們看到,5月份以后,央行總體的貨幣政策邊際上有一些收緊。收緊主要是針對了金融機構加杠桿的行為,實際上是隔夜利率也快速回升,現在也在1.8%~2%這樣一個相對合理的水平。

    所以在利率回升的過程中,一些加杠桿的機構可能就是拋售債券,出現了價格下跌,這也是近期凈值型的以固收為主的或者是理財產品或者是債券型基金下跌的一個主要原因。溫彬如此指出。 


    08f6059b.jpeg?Expires=1908661147&OSSAccessKey_d_Id=LTAIcYTsN8IjKgNY&Signature=IRXmCMjS4fGrNxENc4TBJTE6KxY%3D

     凈值化轉型進程不受影響,但銀行投研能力面臨挑戰

    08f6059b.jpeg?Expires=1908661147&OSSAccessKey_d_Id=LTAIcYTsN8IjKgNY&Signature=IRXmCMjS4fGrNxENc4TBJTE6KxY%3D

    2018年4月,醞釀已久的《資管新規》正式出臺,明確了資管產品不得承諾保本保收益,要求產品實行凈值化管理,凈值及時反映基礎金融資產的收益和風險,讓投資者在明晰風險、盡享收益的基礎上自擔風險,從根本上打破剛性兌付。

    資管新規出臺,隨后與之配套的《理財新規》和《商業銀行理財子公司管理辦法》也先后出爐,這一系列政策讓原有的銀行理財模式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目前,距離《資管新規》落地已經過去兩年時間,那么在兩年的時間內,銀行理財的凈值化轉型進行的如何了呢?

    根據普益標準日前發布的報告,截至今年一季度末,我國商業銀行的非保本理財規模為24.4萬億,凈值型產品存續余額約為12.54萬億,凈值型產品余額占比已由新規前的15%大幅提高到了目前的51.40%,產品結構已發生了重要變化。

    b340ad5d.jpeg?Expires=1908661149&OSSAccessKey_d_Id=LTAIcYTsN8IjKgNY&Signature=4Q4pX6sJ43ZKpUXiZtEgN8FiXRE%3D

    數據來源:普益標準

    另外,從不同類型銀行的凈值化轉型進展來看,全國性銀行、城商行的凈值化轉型略微領先,兩類銀行機構的凈值化轉型比例分別已達到52.45%、50.69%,而農村金融機構的凈值化比例為35.71%,總體而言,較新規前推進速度明顯加快。

    0308551e.jpeg?Expires=1908661149&OSSAccessKey_d_Id=LTAIcYTsN8IjKgNY&Signature=Lwr1UZH5lkpEfWkntU17dpIqd6U%3D

    數據來源:普益標準

    普益標準分析表示,這背后的原因既有資管新規后監管對于各類型銀行合規轉型的壓力,也有隨著各類型銀行,特別是理財子公司產品紛紛發行,市場和客戶對于凈值化產品的接受度逐漸提升的因素。

    雖然凈值化轉型速度較快,但目前銀行凈值型產品的占比依然不高,距離全部實現凈值化運作還尚待時日,因此監管目前也在考慮是否將資管新規進行延期調整。

    在理財產品凈值化轉型的道路上,不僅僅是需要銀行對產品進行凈值化管理那么簡單,轉型過程中,普通投資者對于銀行理財產品“隱性剛兌”和“固定收益”的預期依然存在,如何做好投資者教育才是行業要面臨的難題。

    實際上,業內對理財產品打破剛性兌付,向凈值化轉型的呼聲已久,談論得也頗多,“狼來了”喊久了之后,當真正的“狼”來了的時候,投資人還是有點“懵”。

    凈值化轉型已過半之時,遭遇產品大面積浮虧,恰似迎來當頭一棒, 市場討論認為此次多款理財產品出現浮虧,就是一個很好的投資者教育機會,有助于打破人們對理財產品剛兌的信念。但這是否會對商業銀行的凈值化轉型進程帶來一定的影響,對于銀行而言,在這之中存在著哪些機遇與挑戰呢?

    溫彬向記者指出,這并不會影響凈值化轉型進程,凈值化轉型是方向和趨勢。實際上,銀行凈值化產品現在發售得越來越多,現在可能還有一些保本的理財存在,但這更多還是一些存量的,隨著存量到期,新發放的基本還是凈值型的。

    而在轉型過程中可能出現的一些投資者以及銀行對產品的認識問題,溫彬認為,還需要進一步加強宣傳和投資者教育。

    唐嘉偉則指出,這次大面積浮虧是凈值化轉型的一次挑戰。首先,對于金融機構來說,在投資者方面無疑會有壓力,大部分投資者都會認為固定收益率產品的風險較小,出現虧損是否是金融機構投資決策出現了問題,這一方面需要金融機構的客戶經理能有充分的知識儲備對投資者進行釋疑;另一方面則是更需要考量各個金融機構的投研能力。對于投資者來說,不要過多地著眼于短時的凈值波動,投資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固定收益類產品整體波動仍小于權益類,因此,未來的資產配置更需要根據自身的風險偏好以及經濟周期而定。

    唐嘉偉進一步表示,對于理財市場來說,產品浮虧是凈值化轉型后必然存在的,這也是整個市場走向成熟的階段,投資者的擇時能力和金融機構的投研能力對未來產品收益影響重大。


    08f6059b.jpeg?Expires=1908661147&OSSAccessKey_d_Id=LTAIcYTsN8IjKgNY&Signature=IRXmCMjS4fGrNxENc4TBJTE6KxY%3D

     專家建議:中長期無需恐慌,短期投資宜謹慎

    08f6059b.jpeg?Expires=1908661147&OSSAccessKey_d_Id=LTAIcYTsN8IjKgNY&Signature=IRXmCMjS4fGrNxENc4TBJTE6KxY%3D

    此輪銀行理財產品出現浮虧的“罪魁禍首”來自于債券市場的波動,未來債券市場走勢必然會繼續影響理財的收益,那么今年下半年債市的走向將會如何?投向債券類資產的銀行固收類理財產品是否還有配置的價值?投資人又應該采取怎樣的投資策略呢?是否需要及時贖回?

    對此,溫彬認為,如果是中長期投資者,不用太去考慮短期的波動。溫彬預期,債市應該會重新反彈或者回漲。他認為,貨幣政策還有放松的空間和必要,包括降準和降息,債市應該會有進一步的回升,所以從中長期投資者角度,當下沒有必要出于恐慌情緒去拋售理財產品。

    唐嘉偉在接受采訪時指出,考慮到當前經濟環境仍然需要低利率的支持,貨幣政策也沒有一個較大的調整空間,債市收益率繼續大幅度上行的概率不大,因此投資者需要有長遠的投資眼光應對浮虧。當然,固收類理財作為重要的資產配置對象,仍然具有持續投資價值,但投資者也需要從經濟周期的角度看資產配置選擇,以最大化獲取收益。

    新網銀行首席研究員、中關村互聯網金融研究院首席研究員董希淼則對記者分析:“下半年,債市走勢仍然不容樂觀,投資者對債券型理財產品要保持謹慎態度。”

    他表示,隨著銀行理財子公司發展,理財子公司投資權益類資產的比重將會上升,理財產品價格波動情況可能會更多,幅度可能會更大。

    董希淼建議,投資者應充分考量自身的風險承受能力,平衡好風險與收益,理性選擇適合自己風險偏好、投資能力的理財產品,并對自己的選擇結果負責。

    當然,固收類理財作為重要的資產配置對象,仍然具有持續投資價值,但投資者也需要從經濟周期的角度看資產配置選擇,以最大化獲取收益。

    對于銀行凈值理財產品浮虧可能引發的投訴和糾紛,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數字經濟研究院執行院長盤和林認為,其實有關規定已經明確,銀行理財產品要打破剛性兌付,風險自擔,不能說是保本保息。這個現在銀行是做不到的。無論如何,任何一個等級的產品,都不能進行剛性兌付了,這個是肯定的。投資者也要關注銀行理財產品的風險,不能看著銀行兩個字就認為這個高枕無憂了,或者就認為是沒有風險了,這個是要改變原來的認識。

    當然,銀行的責任就是在于告知,要確保投資者的知情權,因此也可能在滿足客戶知情權上有一定的瑕疵,比如在銷售時,沒有履行風險評估能力和風險提示的義務,虛假承諾等等,相應就需要承擔責任。

    實際上,受到這輪債券市場的回調波及的并不只是銀行理財產品,還有債券類基金,每經記者通過Wind 統計,近一個月以來,債券基金中回撤幅度最大的基本都是混合二級債券基金,所謂的二級債基就是將不低于80%的資產投資于債券,而20%以內的資產投資于股票的債券型基金。

    記者注意到,截至6月11日,財通基金的財通穩健增長C最大回撤幅度達到了15.3%,而寶盈基金旗下兩款寶盈融源可轉債C和寶盈融源可轉債A的最大回撤也超過了15%。 

    bad2f316.jpeg?Expires=1908661149&OSSAccessKey_d_Id=LTAIcYTsN8IjKgNY&Signature=p2emqVcKXF7iydyQmlw6lymTV%2FI%3D

    記者手記 | 銀行和投資者都需適應轉型“陣痛”

    銀行理財的凈值化之路,走得艱難但卻堅定。

    從資管新規問世,凈值化轉型就成了金融圈的高頻詞匯。要轉型,怎么轉?提升投研能力、成立理財子公司……銀行動作頻頻,但投資者卻感受不深,畢竟這兩年來,鮮有理財產品曝出虧損,以至于對投資者來說,銀行理財凈值化轉型一直都不溫不火。

    但招行此次的季季開產品出現虧損卻猶如“平地一聲雷”,打破了投資者對銀行理財保本保收益的美好想象。

    “銀行理財也能虧損?”投資者對此的質疑和拒絕都是能夠理解的,但市場的浪潮向前推進,凈值化轉型是大勢所趨,而可以預見的是,這一趨勢在之后還會逐步加快。

    既然凈值化轉型的進程并不會因為一些“小插曲”而放緩,那么我們可以嘗試去理解推動凈值化轉型背后的用意。其實對投資者來說,最關心的無非是收益率的問題,以前的“剛兌”表面來看是對投資者的保護,但從另一方面分析,銀行用理財產品募集的資金進行投資操作,這對應的收益率往往是大于理財產品本身宣告的預期收益率,而這其中的溢價部分其實是被銀行所占有。

    通俗來講,以前,投資者拿到的“穩穩的幸福”其實背后是放棄了潛在的高收益。而凈值化轉型就是打破這層壁壘,雖然目前部分產品因為掛鉤的底層資產出現波動而致使產品凈值出現浮虧,但市場的波動也讓投資者有機會拿到超預期的高收益。

    銀行理財凈值化轉型在不遺余力地推進,這個過程中“陣痛”在所難免,但它并不是“洪水猛獸”,而是對銀行投研能力的一次考驗。同時,凈值化轉型對銀行在產品的風險評定、對產品投資信息的披露、對客戶的風險測評方面提出更為嚴格的要求,也更強調銀行要在產品營銷話術、推廣手段等方面守住合法合規的底線。

    其次,凈值化轉型也是投資者“閉眼投資”行為的一次糾偏,它倒逼投資者去關注產品的發行機構、風險級別以及底層資產運作情況,再根據自身風險偏好和流動性需求適配相應的產品。

     

    每經記者:張壽林 肖樂 張卓青 廖丹

    編輯:廖丹

    視覺:劉陽

    排版:廖丹 馬原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收益率跌至-4.42%,凈值降到0.9997,近日,招行一款“季季開1號”產品將銀行理財頂上了“熱搜”,成了投資界的標志性事件。與此同時,誰也沒有料到,一直不溫不火的銀行凈值理財產品,會以這樣的姿勢“出圈”。 銀行理財不保本了?曾經“穩穩的幸?!保缃竦票窘?,這一事實沖擊著市場對于銀行理財的剛兌信仰,投資者一邊感嘆“活久見”一邊重新認識所謂的“低風險”。 銀行理財為何會虧損?除了招行“季季開1號”,還有哪些產品也虧了?剛兌信仰的打破是否會對“凈值化轉型”進程產生影響?銀行要如何調整?投資者要如何應對?這些問題亟待回答。 129款理財產品浮虧,中銀理財最多 “穩賺不賠”的美夢已然蘇醒,投資者“閉眼買理財”的時代也已過去,在凈值理財的浪潮中,出現虧損的又何止招行這一款產品。 近日,《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從中國理財網和各銀行官網查詢統計發現,截至6月11日,大行和股份行(包括旗下理財子公司)發行的理財產品中,有129款凈值在1以下。 具體來看,凈值低于1的理財產品中,來自中銀理財的產品數量最多,共有28款;其次是建信理財,共21款;再次是招商銀行(含招銀理財)和中信銀行,兩家均有19款。 從發行時間來看,這些理財產品成立時間集中在今年4月到5月,其中4月成立的有44款,5月有66款。 記者注意到,在這幾家銀行凈值低于1的產品中,有不少是同系列但發行期數不同。例如,建信理財“睿鑫”封閉式理財產品同系列6款產品的凈值低于1,8款招商銀行金葵十八月定開理財產品凈值低于1。 從風險范疇來看,風險等級為三級的理財產品最多,共有67款;其次是二級,共57款;還有2款產品風險等級為四級、3款為五級。根據《商業銀行理財業務監督管理辦法》,商業銀行應當對非機構投資者的風險承受能力進行評估,確定投資者風險承受能力等級,由低到高至少包括一級至五級,并可以根據實際情況進一步細分。也就是說,這些凈值低于1的理財產品大部分為中等風險。 從產品投資性質來看,固定收益類占絕對地位,共有111款,其次是混合類產品。理財產品投資性質的不同源于其底層資產不同的投資比例,固定收益類理財產品較多地投向國債、金融債、地方債、銀行存款、同業存單等債權類資產,小部分投向股票等權益類及金融衍生品類資產。 超8成浮虧產品固收類資產投資比例超80% 再將目光聚焦到理財募集資金底層資產的具體投資比例上,就整體來看,129款凈值破“1”的理財產品中,有6款無法查詢產品說明書,在余下的相對詳細地披露了募集資金投資范圍的123款產品中,固定收益類產品是“絕對主力”。根據銀行理財產品說明書,固定收益類資產包括但不限于各類存款、債券、貨幣市場基金、債券基金、非標準化債權資產等。 進一步探究理財產品所募集的資金在各類資產中的投資比例可以發現,有95款產品將募集資金投資于債券等固定收益類資產的比例下限設置在80%,占比達到83.87%;比之更甚的是,還有7款理財產品對固定收益類資產的投資比例達到了90%以上,3款產品對債權類資產的投資比例達到100%。 就此可知,有105款凈值破1的理財產品對債權等固定資產投資力度在80%以上,占比為85.36%。 雖然整體來看凈值破1的理財產品投向主要集中在固收類資產,但有意思的是,在對這123款理財產品單位凈值從高到低進行排序后,墊底的三款產品分屬混合類、權益類和固定收益類。而值得關注的是,凈值最低的兩款產品均為工商銀行發行,分別為東方之珠代客境外理財產品新興市場投資機會QD1005(以下簡稱“東方之珠新興市場”)、東方之珠富甲天下代客境外理財產品830002(以下簡稱“東方之珠富甲天下”)。 具體來看,工商銀行發行這兩款產品均不屬于中低風險產品。中國理財網顯示,截至6月11日,東方之珠新興市場凈值最低,為0.8904。根據理財說明書,這款產品成立于2010年11月23日,風險等級為四級,投資性質為混合類,具體來看,投資組合資產總額的0~50%投資于股票或股票型開放式基金(含ETF);20%~80%投資于投資級債券或債券型基金;0~50%投資于境內項目類資產。 而另一款產品風險等級也為四級,但投資性質則為權益類。據悉,東方之珠富甲天下成立2007年10月23日,截至2020年6月11日的凈值為0.9716。在產品投向上,根據產品說明書,投資組合資產總額的50%~100%投資于股票、公募基金(含ETF),產品管理人將根據市場情況,0~50%投資于存款等固定收益類投資工具,0~50%投資于境內資產。 排名倒數第三的是農銀理財“安心·每年開放”第13期人民幣理財產品最新(2020年3月31日)凈值為0.9745。該產品投資于存款、債券等債權類資產的比例不低于80%。 此外,此次凈值破1的理財產品還有一款尤為“特殊”,相比于其他投資于存款、債券、股票、金融衍生品的產品,這款理財產品的投向為信托。而該產品截至6月11日的凈值也不高,僅為0.9774,排在倒數第五位。這就是招商銀行發行的“鉆石財富系列之恒睿博薈理財計劃”。 據悉,該理財計劃募集資金不低于90%的比例投資于“外貿信托?恒睿博薈證券投資單一資金信托”。記者注意到,這款產品在今年3月也出現了較大幅度的凈值回撤,該產品3月31日的凈值為0.8713,而其2月28日的凈值為0.9413。梳理該產品歷史凈值信息可以發現,2015年6月19日該產品凈值為0.9570,自此之后,單位凈值均未突破1,而這距離產品成立(2015年5月27日)還不到1月。 若再將排名靠后的理財產品范圍拉大,可發現,在排名后十的10款理財產品中,除了上述農銀理財發行的第13期人民幣理財產品,還有5款產品的投資性質均為固定收益類,且投資于固定資產的比例均不低于80%。排名前十的24款產品中(含凈值并列情況),有17款產品對現金、國債等債權類資產投資比例也不低于80%。 浮虧原因:債市調整,期限錯配加劇拋售力度 如此大面積浮虧的背后,對應的底層資產,絕大部分都屬于固定收益類。對此,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財富管理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員唐嘉偉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指出,大部分固定收益類凈值型理財產品近期出現大面積浮虧,原因是債市出現了一個較大幅度的調整,以3年期中債國債收益率為例,從4月26日到5月26日,收益率震蕩上行35BP;5月26日到6月5日,僅8個交易日收益率即上行了62BP,從今年收益率最低點累計上行了約100BP。而凈值下跌幅度較大的均為4月份以來發行的產品,市場波動導致的資本利得減少遠超票息。 民生銀行首席研究員溫彬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指出,第一,從產品本身來看,這也是很正常的一個波動。因為本身是凈值型產品,我們看它的結構,主要還是以固定收益債券為主。從投資者的角度來看,買銀行的凈值型理財產品和買公募基金的債券型或者偏債的基金,實際上是一樣的。因為基礎資產是一樣的,所以變化方向肯定也一致。我們看到,最近債基出現了凈值的下跌,邏輯是一致的。 溫彬指出,從5月份特別是中下旬以后,債市下跌是比較明顯的。從短期來看,還是央行的貨幣政策有所邊際收緊,收緊的主要原因是三四月份疫情比較嚴重,央行投放貨幣,保持市場總體寬裕,在這個背景下,我們看到隔夜的利率,比如隔夜shibor都一度下跌到了1%以下,超跌。 他進一步指出,這種情況容易使很多金融機構采取期限錯配的方式加杠桿來盈利。因為隔夜利率非常低,通過拆借隔夜的,然后可以加杠桿來投資一些期限較長的債券資產,獲得一個期限錯配的收益。 從市場的觀察來看,的確由于短期的利率超低以后,導致了金融機構加杠桿的增加,這個也不利于資金流向實體經濟。溫彬說,所以我們看到,5月份以后,央行總體的貨幣政策邊際上有一些收緊。收緊主要是針對了金融機構加杠桿的行為,實際上是隔夜利率也快速回升,現在也在1.8%~2%這樣一個相對合理的水平。 所以在利率回升的過程中,一些加杠桿的機構可能就是拋售債券,出現了價格下跌,這也是近期凈值型的以固收為主的或者是理財產品或者是債券型基金下跌的一個主要原因。溫彬如此指出。 凈值化轉型進程不受影響,但銀行投研能力面臨挑戰 2018年4月,醞釀已久的《資管新規》正式出臺,明確了資管產品不得承諾保本保收益,要求產品實行凈值化管理,凈值及時反映基礎金融資產的收益和風險,讓投資者在明晰風險、盡享收益的基礎上自擔風險,從根本上打破剛性兌付。 資管新規出臺,隨后與之配套的《理財新規》和《商業銀行理財子公司管理辦法》也先后出爐,這一系列政策讓原有的銀行理財模式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目前,距離《資管新規》落地已經過去兩年時間,那么在兩年的時間內,銀行理財的凈值化轉型進行的如何了呢? 根據普益標準日前發布的報告,截至今年一季度末,我國商業銀行的非保本理財規模為24.4萬億,凈值型產品存續余額約為12.54萬億,凈值型產品余額占比已由新規前的15%大幅提高到了目前的51.40%,產品結構已發生了重要變化。 數據來源:普益標準 另外,從不同類型銀行的凈值化轉型進展來看,全國性銀行、城商行的凈值化轉型略微領先,兩類銀行機構的凈值化轉型比例分別已達到52.45%、50.69%,而農村金融機構的凈值化比例為35.71%,總體而言,較新規前推進速度明顯加快。 數據來源:普益標準 普益標準分析表示,這背后的原因既有資管新規后監管對于各類型銀行合規轉型的壓力,也有隨著各類型銀行,特別是理財子公司產品紛紛發行,市場和客戶對于凈值化產品的接受度逐漸提升的因素。 雖然凈值化轉型速度較快,但目前銀行凈值型產品的占比依然不高,距離全部實現凈值化運作還尚待時日,因此監管目前也在考慮是否將資管新規進行延期調整。 在理財產品凈值化轉型的道路上,不僅僅是需要銀行對產品進行凈值化管理那么簡單,轉型過程中,普通投資者對于銀行理財產品“隱性剛兌”和“固定收益”的預期依然存在,如何做好投資者教育才是行業要面臨的難題。 實際上,業內對理財產品打破剛性兌付,向凈值化轉型的呼聲已久,談論得也頗多,“狼來了”喊久了之后,當真正的“狼”來了的時候,投資人還是有點“懵”。 凈值化轉型已過半之時,遭遇產品大面積浮虧,恰似迎來當頭一棒,市場討論認為此次多款理財產品出現浮虧,就是一個很好的投資者教育機會,有助于打破人們對理財產品剛兌的信念。但這是否會對商業銀行的凈值化轉型進程帶來一定的影響,對于銀行而言,在這之中存在著哪些機遇與挑戰呢? 溫彬向記者指出,這并不會影響凈值化轉型進程,凈值化轉型是方向和趨勢。實際上,銀行凈值化產品現在發售得越來越多,現在可能還有一些保本的理財存在,但這更多還是一些存量的,隨著存量到期,新發放的基本還是凈值型的。 而在轉型過程中可能出現的一些投資者以及銀行對產品的認識問題,溫彬認為,還需要進一步加強宣傳和投資者教育。 唐嘉偉則指出,這次大面積浮虧是凈值化轉型的一次挑戰。首先,對于金融機構來說,在投資者方面無疑會有壓力,大部分投資者都會認為固定收益率產品的風險較小,出現虧損是否是金融機構投資決策出現了問題,這一方面需要金融機構的客戶經理能有充分的知識儲備對投資者進行釋疑;另一方面則是更需要考量各個金融機構的投研能力。對于投資者來說,不要過多地著眼于短時的凈值波動,投資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固定收益類產品整體波動仍小于權益類,因此,未來的資產配置更需要根據自身的風險偏好以及經濟周期而定。 唐嘉偉進一步表示,對于理財市場來說,產品浮虧是凈值化轉型后必然存在的,這也是整個市場走向成熟的階段,投資者的擇時能力和金融機構的投研能力對未來產品收益影響重大。 專家建議:中長期無需恐慌,短期投資宜謹慎 此輪銀行理財產品出現浮虧的“罪魁禍首”來自于債券市場的波動,未來債券市場走勢必然會繼續影響理財的收益,那么今年下半年債市的走向將會如何?投向債券類資產的銀行固收類理財產品是否還有配置的價值?投資人又應該采取怎樣的投資策略呢?是否需要及時贖回? 對此,溫彬認為,如果是中長期投資者,不用太去考慮短期的波動。溫彬預期,債市應該會重新反彈或者回漲。他認為,貨幣政策還有放松的空間和必要,包括降準和降息,債市應該會有進一步的回升,所以從中長期投資者角度,當下沒有必要出于恐慌情緒去拋售理財產品。 唐嘉偉在接受采訪時指出,考慮到當前經濟環境仍然需要低利率的支持,貨幣政策也沒有一個較大的調整空間,債市收益率繼續大幅度上行的概率不大,因此投資者需要有長遠的投資眼光應對浮虧。當然,固收類理財作為重要的資產配置對象,仍然具有持續投資價值,但投資者也需要從經濟周期的角度看資產配置選擇,以最大化獲取收益。 新網銀行首席研究員、中關村互聯網金融研究院首席研究員董希淼則對記者分析:“下半年,債市走勢仍然不容樂觀,投資者對債券型理財產品要保持謹慎態度?!?他表示,隨著銀行理財子公司發展,理財子公司投資權益類資產的比重將會上升,理財產品價格波動情況可能會更多,幅度可能會更大。 董希淼建議,投資者應充分考量自身的風險承受能力,平衡好風險與收益,理性選擇適合自己風險偏好、投資能力的理財產品,并對自己的選擇結果負責。 當然,固收類理財作為重要的資產配置對象,仍然具有持續投資價值,但投資者也需要從經濟周期的角度看資產配置選擇,以最大化獲取收益。 對于銀行凈值理財產品浮虧可能引發的投訴和糾紛,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數字經濟研究院執行院長盤和林認為,其實有關規定已經明確,銀行理財產品要打破剛性兌付,風險自擔,不能說是保本保息。這個現在銀行是做不到的。無論如何,任何一個等級的產品,都不能進行剛性兌付了,這個是肯定的。投資者也要關注銀行理財產品的風險,不能看著銀行兩個字就認為這個高枕無憂了,或者就認為是沒有風險了,這個是要改變原來的認識。 當然,銀行的責任就是在于告知,要確保投資者的知情權,因此也可能在滿足客戶知情權上有一定的瑕疵,比如在銷售時,沒有履行風險評估能力和風險提示的義務,虛假承諾等等,相應就需要承擔責任。 實際上,受到這輪債券市場的回調波及的并不只是銀行理財產品,還有債券類基金,每經記者通過Wind統計,近一個月以來,債券基金中回撤幅度最大的基本都是混合二級債券基金,所謂的二級債基就是將不低于80%的資產投資于債券,而20%以內的資產投資于股票的債券型基金。 記者注意到,截至6月11日,財通基金的財通穩健增長C最大回撤幅度達到了15.3%,而寶盈基金旗下兩款寶盈融源可轉債C和寶盈融源可轉債A的最大回撤也超過了15%。 記者手記|銀行和投資者都需適應轉型“陣痛” 銀行理財的凈值化之路,走得艱難但卻堅定。 從資管新規問世,凈值化轉型就成了金融圈的高頻詞匯。要轉型,怎么轉?提升投研能力、成立理財子公司……銀行動作頻頻,但投資者卻感受不深,畢竟這兩年來,鮮有理財產品曝出虧損,以至于對投資者來說,銀行理財凈值化轉型一直都不溫不火。 但招行此次的季季開產品出現虧損卻猶如“平地一聲雷”,打破了投資者對銀行理財保本保收益的美好想象。 “銀行理財也能虧損?”投資者對此的質疑和拒絕都是能夠理解的,但市場的浪潮向前推進,凈值化轉型是大勢所趨,而可以預見的是,這一趨勢在之后還會逐步加快。 既然凈值化轉型的進程并不會因為一些“小插曲”而放緩,那么我們可以嘗試去理解推動凈值化轉型背后的用意。其實對投資者來說,最關心的無非是收益率的問題,以前的“剛兌”表面來看是對投資者的保護,但從另一方面分析,銀行用理財產品募集的資金進行投資操作,這對應的收益率往往是大于理財產品本身宣告的預期收益率,而這其中的溢價部分其實是被銀行所占有。 通俗來講,以前,投資者拿到的“穩穩的幸?!逼鋵嵄澈笫欠艞壛藵撛诘母呤找?。而凈值化轉型就是打破這層壁壘,雖然目前部分產品因為掛鉤的底層資產出現波動而致使產品凈值出現浮虧,但市場的波動也讓投資者有機會拿到超預期的高收益。 銀行理財凈值化轉型在不遺余力地推進,這個過程中“陣痛”在所難免,但它并不是“洪水猛獸”,而是對銀行投研能力的一次考驗。同時,凈值化轉型對銀行在產品的風險評定、對產品投資信息的披露、對客戶的風險測評方面提出更為嚴格的要求,也更強調銀行要在產品營銷話術、推廣手段等方面守住合法合規的底線。 其次,凈值化轉型也是投資者“閉眼投資”行為的一次糾偏,它倒逼投資者去關注產品的發行機構、風險級別以及底層資產運作情況,再根據自身風險偏好和流動性需求適配相應的產品。 每經記者:張壽林肖樂張卓青廖丹 編輯:廖丹 視覺:劉陽 排版:廖丹馬原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

    每經經濟新聞官方APP

    5

    0

    国产日本精品在线观看_欧美日韩综合精品一区二区三区_97国产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四区_国产中文字幕六九九九
    <cite id="apcyb"></cite>
    1. <dfn id="apcyb"><rp id="apcyb"></rp></dfn>

    2. <cite id="apcyb"><noscript id="apcyb"><address id="apcyb"></address></noscript></cite>

      <tt id="apcyb"></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