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0-06-26 17:29:41
每經編輯 畢陸名
據中國青年報26日消息,“新冠肺炎疫苗不一定能成為人類的‘免疫通行癥’,疫苗今年底應用應該問題不大。”中國疾控中心流行病學首席專家吳尊友,在接受記者專訪時說。“新冠肺炎病毒可能從此改變了人類的工作、生活方式。”吳尊友表示,除非人類能找到有效的疫苗。
但他指出,并非有了疫苗,就可以一勞永逸地解決問題。“實際上,疫苗的問題還是非常復雜。隨著對新冠病毒的認識加深,我越發感覺到情況不像最早那樣樂觀。”
他解釋,這源于幾個方面的因素:一是,引起人類患病的冠狀病毒不只新冠病毒,還有非典、中東呼吸綜合癥以及其他的冠狀病毒。但到目前為止,還沒有哪一種冠狀病毒引起的疾病,可以用疫苗預防。
第二是,感染新冠肺炎病毒后,人體產生的免疫力持續時間尚不明確,其他冠狀病毒的抗體通常持續在半年至一年,而新冠病毒的抗體可以持續多久還有待研究。“最新的研究發現,以前感染過新冠病毒的人,幾個月后抗體就會下降,甚至下降到檢測不到。”
吳尊友介紹,人類用疫苗預防疾病的基本原理是,當人體感染病毒后,人體的免疫系統能自然地產生保護。研制疫苗就是模仿這個自然感染、自然免疫的過程。“如果自然感染后,人體都不能形成免疫力,我們研制的疫苗也就沒辦法來保護人。”
他將新冠肺炎類比艾滋病,人類自然感染艾滋病后,不能形成免疫力,到目前為止,沒能研制出來有效預防艾滋病的疫苗。新冠肺炎病毒可能不像艾滋病毒那么極端,但也可能不像麻疹和其他傳染病那樣,通過疫苗可以產生長時間的保護。根據現有的發現綜合來看,感染新冠病毒后,人體產生的免疫力是有時間段的,也就是說,疫苗也只能保護一段時間,這就構成了很大的挑戰——要求國家生產大量疫苗,同時要求人一直接種。
基于目前研究得出的結論,疫苗不一定是人類面對病毒的“免疫通行癥”。但吳尊友表示,應該說,目前疫苗還是當下最有希望的防控措施,無論是從世界或是從中國的研制情況來看,進展都非常順利。
他表示,當下有幾種疫苗的研制工作都在有效推進,這些疫苗在今年年底或明年年初應用,“應該問題不大”。
而振奮人心的是,中國科研團隊發現高效中和抗體,可作為新冠藥物研發新靶標。據新華社消息,中國科研團隊日前在美國《科學》雜志在線發表論文說,發現了首個靶向刺突蛋白N端結構域的高效中和單克隆抗體,這為新冠藥物研發提供了新的有效靶標。
中國軍事科學院軍事醫學研究院陳薇院士為論文通訊作者之一。論文說,研究人員從10名康復期新冠患者身上分離和識別出單克隆抗體,發現有3種抗體顯示出針對新冠病毒的中和活性,其中一種被命名為4A8的單克隆抗體表現出高中和能力。
中和抗體是機體應對抗原刺激而產生的具有保護作用的一類抗體。目前,全世界多個科研團隊針對新冠病毒的藥物設計和機理研究,聚焦在新冠病毒刺突蛋白的受體結合域。中國團隊此項研究則是通過識別刺突蛋白N端結構域的高效中和單克隆抗體,發現了N端結構域是新冠病毒刺突蛋白新的脆弱表位,這為治療性抗體和其他藥物設計提供了新的有效靶標。
每日經濟新聞綜合中國青年報、新華社
封面圖片來源:新華社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