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0-07-09 18:42:29
本周二,科創板新股天智航曾憑借上市首日以614.29%的漲幅,打破了科創板新股首日的漲幅紀錄。就在投資者為之驚嘆之余,今日,另一只科創板新股國盾量子就憑借一天10倍的漲幅再次刷新了紀錄,這距離天智航上市只過了兩天。
圖片來源:攝圖網
每經記者 王海慜 每經編輯 謝欣
在A股,歷來新股的市場表現在一定程度上可視作市場的“溫度計”。
本周二,科創板新股天智航曾憑借上市首日以614.29%的漲幅,打破了科創板新股首日的漲幅紀錄。就在投資者為之驚嘆之余,今日,另一只科創板新股國盾量子就憑借一天10倍的漲幅再次刷新了紀錄,這距離天智航上市只過了兩天。
上一輪牛市期間,暴風科技上市后曾走出令人咋舌的連續29個漲停板,相比之下,國盾量子今日一天10倍的表現更讓中簽的機構體驗了一回什么是大賺快錢。以今日收盤價計算,參與跟投的國元證券旗下國元創投一天浮盈就高達3.34億元。
本周二,科創板新股天智航曾憑借上市首日漲幅614.29%,打破了科創板新股首日的漲幅紀錄。
然而這一紀錄僅保持了兩天就被今日上市的新股國盾量子"輕松"打破。今日國盾量子開盤即大漲673.9%,之后股價逐漸震蕩走高,到午盤曾一度最高上漲超1000%。
雖然臨近收盤時,股價有所回調,不過國盾量子仍然報收高達923.91%的漲幅,這也意味著中簽的投資者今日就賺了10倍的盈利。
值得注意的是,截至今日收盤,國盾量子首日換手率高達81.56%,說明已經有超80%的中簽新股已經出貨,而這些新股又多數掌握在中簽的機構手中。
據國盾量子此前的公告顯示,公司此次公開發行2000萬股,占發行后總股本的25%。根據發行情況來看,總共有289 家網下投資者管理的 4404個配售對象為有效申購,其中不乏來自一些知名機構的產品。如此次睿遠基金旗下有32個產品合計中簽7.11萬股國盾量子新股,以收盤價計算,今日一天的浮盈為2376.9萬元。“民間股神”林園執掌的深圳林園投資旗下有多達58只產品中簽。
而在各機構中今日最大的贏家還要算跟投券商,以收盤價計算,參與跟投的國元證券旗下國元創投今日一天的浮盈就高達3.34億元。
在A股市場,歷來新股的表現在一定程度上可視作市場的“溫度計”。
讓一些投資者至今仍有印象的是,在上一輪牛市,暴風科技上市后曾走出令人咋舌的連續29個漲停板。
據Wind資訊統計,2014年~2017年,有48只新股上市后連續“一字板”的數量大于等于20個,其中有24只新股在2015年牛市期間上市,有19只在2016年上市,僅有4只在2017年上市,當年雖然白馬股表現突出,但創業板整體走勢不佳。隨后在2018年、2019年上市的新股中沒有一只上市后“連板”的數量超20個。
2014年以來新股上市后“連板”數量排名
截至目前,近年新股上市后“連板”的最高紀錄仍然由2016年11月7日上市的海天精工和2015年4月23日上市的樂凱新材保持,這兩家公司在上市后都曾連續拉出30個漲停板,29“連板”的暴風科技只能排在第三位。
而今年來隨著市場持續回暖,又開始有新股嘗試挑戰幾年前的“連板”紀錄。據Choice數據統計,今年來,有2只新股上市后的連續漲停板數量超20個,分別是曾26“連板”的萬泰生物(4月29日上市)、23“連板”的斯達半導(2月4日上市)。目前尚未開板的新股康華生物、北鼎股份已經分別連續拉出了16個、13個“一字板”。
由于科創板新股上市前5日沒有漲跌幅限制,所以也就不會出現連板的情況。不過本周以來,天智航、國盾量子先后打破科創板新股首日漲幅紀錄,也從一個側面反映了當前市場的升溫程度。
上海金輿資產基金經理趙彤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在市場火熱的時候,科創板新股上市首日出現暴漲其實有一定合理性,“從博弈的角度來看,科創板新股上市首日必須要把未來一段時間的漲幅都透支掉,因為博弈的各方只有出了高價買,才有機會拿到籌碼,參與未來長期投資,或者參與短線投機,出價低的投資者直接被淘汰出局了。”
他認為,科創板創設的目的是為了給科技創新型企業提供資金助力,二級市場一定程度的炒作有助于公司順利融資,有一定的促進作用。
而在武漢科技大學金融證券研究所所長董登新看來,國盾量子今日創紀錄的暴漲可能已經透支了未來幾年業績的成長性,股價呈現出了泡沫化,說不定現在的持股者就已接到了“最后一棒”,“當然只要國盾量子能夠做到信息披露的公開規范,那么投資者的任何投資行為都是買者自負,我想這也是股市的游戲規則,既然敢賭的話,就要有承擔風險的勇氣。對我們股民來講,我覺得還是要有足夠的風險意識,理性地去投資,不能頭腦一熱就盲目追高。”
董登新認為,盡管今日市場對國盾量子的炒作帶有一定的投機色彩,但是在某種程度上也反映了投資者對于高科技、硬科技的一種支持或者包容,這是時下的一種市場風向,“我們的投資者追逐以高科技、硬科技為代表的新經濟企業,至少是勇氣可嘉的,這也反映了我們的市場確實應該順應這種產業升級的需要。”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