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0-08-03 19:02:34
過去十年,移動互聯網改變了消費習慣和物流效率,但是大部分物流領域的基礎產業的運營還相當原始,物聯網的服務能力將深入改變這一現狀,物聯網與交易及交付的深度集成將成為未來5年產業升級的主旋律。
每經記者 趙雯琪 每經編輯 王麗娜
圖片來源:攝圖網
隨著5G與“新基建”時代的來臨,傳統行業加速進入數字化升級的黃金時代,這對于一家在物流領域默默耕耘十年的物聯網科技公司來說,更是迎來了前所未有的機遇和挑戰。
8月3日,在公司創業十周年之際,G7創始人兼CEO翟學魂對外發布公開信,在信中,翟學魂以“2010年底,G7第一個產品出爐時,同名的G7高速公路還沒動工。今天,這條從京城一路到美麗的新疆、2500公里長的高速公路已經貫通,但G7的物聯網之路好像才鋪了一小段。”作為對過去十年的回顧和總結。
值得一提的是,在最新發布的《2019年中國獨角獸企業研究報告》中,G7以10億美元市值排在第172名,與此同時,菜鳥網絡、京東物流、滿幫等20家上榜的物流企業均與物流與數字化的結合有密切關系。經歷了前期跑馬圈地和快速發展之后,物流行業開始急于撕掉勞動密集、科技含量低的標簽,當智慧物聯浪潮洶涌而至,整個產業正在發生深刻的變化。
而在翟學魂看來,過去十年,移動互聯網改變了消費習慣和物流效率,但是大部分物流領域的基礎產業的運營還相當原始,物聯網的服務能力將深入改變這一現狀,物聯網與交易及交付的深度集成將成為未來5年產業升級的主旋律。
從2010年年底創業至今,翟學魂將G7的成長經歷比喻為“物聯網十年鋪路”。在翟學魂看來,G7這十年鋪設的物聯網公路,每一寸都不多余。
“有了這樣的路,讓我們看到:一家快遞公司分散全國的所有車輛,可以在一個系統里調度;一家牛奶廠的酸奶從工廠到用戶手中,全程溫度實時監控,確保酸奶的溫度時刻保持在4度;一家化工廠的車隊,360度安全感知全年零事故;一個物流公司的幾百個駕駛員,用發動機數據改善駕駛行為,油耗降低10%;一個長途司機,即便開到遠在國境線偏僻縣道的無人值守加油站,也可以不用現金,用二維碼記賬就能加滿質量可靠的油品。”翟學魂在公開信中寫道。
而這也是G7在過去十年里一直在做的事,即依托物聯網技術,提升了物流的效率和安全。而在這個過程中,需要把硬件、軟件、算法、數據、服務、運營整合在一起來突破現狀。
在公開信中,翟學魂透露,過去的十年,G7先后找到7萬個客戶,2017年以來,G7開始加速發展,平臺流水從億飆升到了百億的數量級。
值得一提的是,在過去的十年里,在獲得客戶之余,G7還獲得資本的青睞,曾獲得9輪融資,投資方不乏普洛斯、騰訊投資、鐘鼎創投等明星資本,其中2018年的最新一輪融資也創下了全球物聯網領域的融資紀錄。
翟學魂表示,G7一直堅持“物聯網創造生產力”的理念。為了克服物聯網技術鏈條長、迭代反射弧漫長的獨特困難,G7對服務模式做了徹底的升級——從“按使用付費”升級到“按結果付費”。用兩三年時間創造安全管家、網絡貨運及智能裝備三大核心業務。這種技術與價值結果直接閉環的服務方式,極大提升了G7方案、數據及算法的迭代速度。
實際上,G7快速發展的背后,同樣也是中國物流領域急速發展的十年。
如果說電商的繁榮帶動了中國快遞公司發展的黃金十年,那么在新興產業互聯網的背景下,平臺型物流公司則迎來了新的發展契機。
不過對于G7而言,即便經過了10年的探索,G7的物聯網公路才剛起步。
正如翟學魂在公開信中舉例:在廢品回收站的一噸廢鐵,要晃晃悠悠走上至少40天才能運到鋼鐵廠;盡管許多礦井的自動化已經武裝到牙齒,但煤礦老板至今仍要拿起桌上的望遠鏡,觀察遠處坑口排隊的貨車長龍是一公里短還是五公里長,以此來決定明天該限產還是漲價;盡管政府安全監管不斷加碼,貨車通過密集的國道仍然是當地老人孩子最大的安全威脅,重卡司機依然是中國危險程度最高的職業之一......
不過他也表示,過去十年經歷了物聯網為產業服務的孕育過程,而如今,物聯網的服務能力已經成長到開始加速改變這一切。
在翟學魂看來,隨著物聯網能力的進一步開發,未來五年,供應鏈將與物聯網深度集成。產業伙伴間復雜的交易確認、貨物交付、支付結算的全過程都可以被實時數字化,供應鏈的資金周轉效率將會從按月計變成按小時計,物流交付效率會從大量依賴人重復簡單勞動到以AI自驅動為主。
同時,物聯網將滲透到各種物流中的工具資產,車輛、箱體、托盤等都將逐漸轉化為擁有聯網、計算、學習能力的智能裝備,直接與企業的運營管理系統連接在一起,為企業提供平臺化的即插即用的智能資產服務,大大改善資產效率。
此外,未來五年,物聯網數據及算法的不斷積累,運輸安全的決定性因素將逐漸從司機轉移到AI上。每年數萬人的龐大傷亡數字將降低一個數量級。
“未來五年,產業升級的主旋律就是物聯網與交易及交付的深度集成。”翟學魂表示。而這些都將帶給以G7為代表的新智慧物聯網平臺新的機遇和發展方向。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