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cronym id="mz9d1"><output id="mz9d1"></output></acronym>

    <sub id="mz9d1"><ol id="mz9d1"><nobr id="mz9d1"></nobr></ol></sub>
        1. <sup id="mz9d1"></sup>
          每日經濟新聞
          要聞

          每經網首頁 > 要聞 > 正文

          A股公司“閑錢”買理財產品:半年花1495億,有公司豪擲30億募集資金

          每日經濟新聞 2020-09-18 08:21:22

          每經記者 彭斐  宋可嘉  湯輝  張海妮    每經編輯 張海妮 湯輝    

          5d39b112.jpeg?Expires=1915920109&OSSAccessKey_d_Id=LTAIcYTsN8IjKgNY&Signature=pfzVUpxe91eECZAissqlPO2xLkU%3D

          當再融資新規于今年2月落地,當新冠疫情突然暴發席卷大部分行業,在復雜多變的2020年上半年里,A股上市公司錄得了一份1495.41億元的理財賬單。

          疫情之下,在A股上市公司理財產品購買金額較去年上半年下降背后,誰仍是“財大氣粗”的理財新力量?誰在用募集資金買銀行理財?誰又因購買理財產品程序問題而被罰?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使用Wind統計發現,2020年上半年,認購了理財產品(僅含銀行理財產品、證券公司理財產品和投資公司理財產品)的A股481家上市公司中,超半數為中小板、創業板公司。

          監管層對上市公司購買理財產品披露有程序性要求,并執行事后監管。記者發現,自2001年以來,A股共有35家上市公司因購買理財產品違規被監管部門處罰,其中8家為國有企業,其余皆為民營企業。此外,被處罰的企業中,有20家為中小板或創業板上市公司。 


          1bbd2ce3.png?Expires=1915920109&OSSAccessKey_d_Id=LTAIcYTsN8IjKgNY&Signature=rq53w%2FhRwTYBvztYhrdCVqeTKA0%3D

          誰熱衷于買理財產品?中小創公司占比過半 

          1bbd2ce3.png?Expires=1915920109&OSSAccessKey_d_Id=LTAIcYTsN8IjKgNY&Signature=rq53w%2FhRwTYBvztYhrdCVqeTKA0%3D

           

          對A股上市公司來說,購買理財產品被認為是一個常規操作,不過也不是所有上市公司都熱衷于投資理財。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梳理發現,今年上半年,A股上市公司中購買過理財產品的公司合計為481家,涉及理財產品共3182只,累計發生金額1495.41億元。

          具體來看,在481家購買理財產品的上市公司中,中小板公司為122家,創業板公司134家;其他購買理財產品的公司包括:上交所主板、科創板公司合計207家,深交所的主板上市公司18家。 

          值得注意的是,相比主板公司,深交所的中小板和創業板公司的理財熱情更高一些。在481家購買理財產品的上市公司中,中小板和創業板的公司合計占比為53.22%

          其中,122家中小板公司購買理財產品737個,認購合同金額為327.33億元;134家創業板公司購買理財產品954個,認購合同金額為323.19億元。

          df2e60b4.jpeg?Expires=1915920109&OSSAccessKey_d_Id=LTAIcYTsN8IjKgNY&Signature=N0MnuS8w7pgB7Dp8XNHAdWdt5yg%3D

          對此,一家中小板上市公司高層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中小板、創業板公司之所以青睞購買理財產品,與證券市場的再融資政策變化有關

          距離公開征求意見逾三個月后,再融資新規于今年“情人節”這天正式落地。2月14日晚間,證監會官網發布了“上市公司再融資制度部分條款調整涉及的相關規則”,與此同時再融資新規也一并發布。

          “取消創業板定增需連續2年盈利,鎖定期限縮短一半,發行價可打8折,延長批文有效期至12個月……”修訂后的再融資規則,全面放寬了主板、中小板、創業板再融資要求,對發行條件、鎖定和定價機制等進行了大松綁。

          在一位不愿具名的地方資本市場行業協會人士看來,從資金來源來說,上市公司購買理財產品的資金,基本上來自于閑置募集資金和自有資金,其中,將部分暫時閑置的資金購買理財產品,也是上市公司的常規做法。

          政策松綁,直接推漲了A股市場的再融資規模。據東方財富Choice數據統計,截至8月5日,今年上市公司再融資(包括增發、可轉債、配股和優先股)金額合計6228.2億元,其中增發規模已經超過去年同期。與此同時,證監會對增發項目的審核進一步提速,僅7月份就有32家公司增發獲發審委審核通過。

          在上述行業協會人士看來,“募投項目不可能將資金進行一次性投入,進而會造成部分資金閑置,這些錢閑著也是閑著,倒不如買理財產品來達到錢生錢的效果”


          1bbd2ce3.png?Expires=1915920109&OSSAccessKey_d_Id=LTAIcYTsN8IjKgNY&Signature=rq53w%2FhRwTYBvztYhrdCVqeTKA0%3D

          理財本金來自哪?超募資金是個必選項 

          1bbd2ce3.png?Expires=1915920109&OSSAccessKey_d_Id=LTAIcYTsN8IjKgNY&Signature=rq53w%2FhRwTYBvztYhrdCVqeTKA0%3D

           

          作為一種“進可攻退可守”的資金處理方式,除了自有資金,用閑置募集資金購買理財產品,也成為上市公司的一個常規操作。

          山東一家正在用募集資金投資理財的上市公司的人士表示:“我們的募投項目二期還沒投產,這部分錢暫時用不到,所以就買了理財產品。而且相比于銀行存款利息,理財的收益相對高一點。”

          不過,相比將擬用于募投項目的資金進行理財,同樣來源于募集資金的另外一部分——超募資金,也是上市公司理財的另一大資金出處,這也成為一個必選項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研究發現,對于理財目的,上市公司一般會在公告中提到:為提高公司資金使用效率,合理利用閑置資金,在不影響公司正常經營的情況下,公司擬利用超募資金購買短期銀行保本理財產品,以增加公司收益。

          b02c3e74.png?Expires=1915920109&OSSAccessKey_d_Id=LTAIcYTsN8IjKgNY&Signature=D0WDDgV5YxETgC91hm%2F6Yjf%2Fyjg%3D

          前述行業協會人士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新股發行開始“市場化”以后,由于新股定價的不確定性,上市公司募集資金超過投資項目計劃實際所需資金,由此出現“超募”現象,尤其是融資政策寬松的時候,創業板、中小板的上市公司超募現象還是比較普遍的。

          如今,超募也不僅僅出現在中小板、創業板公司中。一年前,對于首批科創板企業的募資情況,安信證券在研報中指出,根據初步詢價結果,科創板首批25家公司擬融資規模為310億元,實際募資規模達370億元,超募60億元,平均每家企業超募2.37億元,平均超募比例達到35%,整體超募比例約20%,發行溢價明顯。超募成為科創板IPO的普遍現象。

          “他們(募投項目)需要得少,但募集得多,這都是政策原因,不是他們的初衷。”在多位資本市場再融資領域的人士看來,除利用超募資金投資主業外,超募資金普遍未能擺脫眾多超募資金的必選項目——投資理財。

          9月11日,朗科科技(300042,SZ)發布《關于使用部分閑置募集資金及超募資金購買銀行理財產品的公告》,公司決定使用部分閑置募集資金1.1億元、部分超募資金6000萬元,共計1.7億元購買光大銀行深圳分行對公結構性存款掛鉤匯率產品。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梳理發現,這已經是朗科科技自進入8月份以來,第三次發布用超募資金購買理財產品的公告。此前,朗科科技在7、8月份分別通過董事會、股東大會審議通過了使用超募資金及閑置募集資金擇機購買銀行短期保本理財產品的議案,決定繼續使用額度不超過5.3億元的公司超募資金及閑置募集資金(含利息和理財收益)擇機購買短期銀行保本理財產品。

          值得注意的是,按照政策要求,為控制風險,額度內資金只能用于購買一年以內的短期商業銀行保本理財產品,不得用于證券投資,不得購買以股票及其衍生品以及無擔保債券為投資標的銀行理財產品。

          47e06a33.jpeg?Expires=1915920109&OSSAccessKey_d_Id=LTAIcYTsN8IjKgNY&Signature=N%2BVXu3EiELO2vwY8CLQo44ZVDMs%3D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1bbd2ce3.png?Expires=1915920109&OSSAccessKey_d_Id=LTAIcYTsN8IjKgNY&Signature=rq53w%2FhRwTYBvztYhrdCVqeTKA0%3D

          這96家超百億市值公司不差錢?超500億募資買了銀行理財 

          1bbd2ce3.png?Expires=1915920109&OSSAccessKey_d_Id=LTAIcYTsN8IjKgNY&Signature=rq53w%2FhRwTYBvztYhrdCVqeTKA0%3D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梳理A股2020年半年報,發現共有96家市值超百億(市值統計時間為9月9日)的上市公司明確披露,用募集資金購買了理財產品,累計發生金額超過500億元。在這96家上市公司中,還有72家公司同時使用了自有資金購買理財產品。

          超百億市值上市公司購買理財產品時出手更為大方。在96家半年報中披露了使用募集資金購買理財產品的上市公司中,委托理財發生額最大的為維生素龍頭企業新和成。其2020年半年報顯示,新和成在委托理財方面,使用了募集資金購買銀行理財產品,委托理財發生額達38.2億元。

          此外,光啟技術、華數傳媒等市值過百億的上市公司在2020年上半年使用募集資金購買理財產品發生額都超過了30億元。

          不菲的資金投入也帶來了可觀的理財收益。新和成、光啟技術、華數傳媒3家公司在半年報中也披露了,2020年上半年收到的理財及結構性存款收益分別達7349.18萬元、1130.2萬元和6545.8萬元。

          8cfa0036.jpeg?Expires=1915920109&OSSAccessKey_d_Id=LTAIcYTsN8IjKgNY&Signature=obF5fxETZ9ySQ629gvug2zJae%2B8%3D

          不過,當市值超百億的上市公司在今年上半年積極進行理財投資,不乏其中一些公司2020年上半年出現了業績下滑的情況。

          其中,今年上半年委托理財發生額達15億元的美年健康,其同期實現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為虧損7.82億元,較去年同期由盈轉虧。

          對于業績虧損,美年健康表示,受疫情影響,報告期內公司旗下第一家體檢中心于3月底開門營業,隨著國內疫情防控形勢的好轉,5月、6月公司各體檢中心到檢人次、客單價、收入等都已逐步恢復到往年同期水平,部分甚至已超過歷年水平,但上半年度公司總體收入、利潤水平仍受到較大影響。

          而上半年虧損的美年健康也在今年6月降低了未來用于進行現金管理的暫時閑置募集資金金額。公告顯示,同意公司使用不超過6億元的暫時閑置募集資金進行現金管理,投資安全性高、流動性好、有保本約定的投資產品,期限自董事會通過之日起至2021年5月31日止。在此之前,美年健康可滾動使用的資金額度為不超過15億元。


          1bbd2ce3.png?Expires=1915920109&OSSAccessKey_d_Id=LTAIcYTsN8IjKgNY&Signature=rq53w%2FhRwTYBvztYhrdCVqeTKA0%3D

          理財只要賺錢就行?35家上市公司被處罰

          1bbd2ce3.png?Expires=1915920109&OSSAccessKey_d_Id=LTAIcYTsN8IjKgNY&Signature=rq53w%2FhRwTYBvztYhrdCVqeTKA0%3D

           

          從收益上看,理財投資雖比銀行利息要高,但出于“理財有風險,投資需謹慎”的考慮,上市公司在熱衷于理財的同時,也必然要最大限度地降低風險性。

          “時間一般很短,資金可能隨時就得用,我們所選擇的理財產品都屬于短期,一個月、兩個月、三個月的都有。”華東地區一家從事畜禽養殖的上市公司人士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稱。

          不過,除了經過董事會、股東大會審議外,上市公司購買理財產品,除了賺錢,還要遵守監管定下的規矩。

          比如,在《深圳證券交易所股票上市規則》中,包括委托理財在內的對外投資,就被列為應披露的交易,并明確了披露的標準:“交易涉及的資產總額占上市公司最近一期經審計10%以上,該交易涉及的資產總額同時存在賬面值和評估,以較高者作為計算數據。”在發生“提供財務資助”和“委托理財”等事項時,“應當以發生額作為計算標準,并按交易時的類型在連續十二個月內累計計算”。

          事實上,在上市公司的理財投資中,單個短期理財產品的投資期限一般不超過十二個月,運用超募資金投資的品種為短期的銀行保本理財產品。

          一位山東A股公司副總裁分析稱,作為上市公司,審計會進行嚴格把關,理財產品到期后,要通過董事會、股東大會再履行程序,主要是期限,“一般是一年內,到期了必須要回來,這是很嚴肅的一件事情”。

          不過,除了時限要求,在購買理財產品的資金規模上,上市公司也經常在算總賬時“犯錯”,并因超出標準未做披露而被“事后監管”。

          f45f532a.jpeg?Expires=1915920110&OSSAccessKey_d_Id=LTAIcYTsN8IjKgNY&Signature=aatHPZGErjIZdCsZ2Gxe2xWHEG4%3D

          圖片來源:攝圖網

          以柘中股份(002346,SZ)為例,該公司2018年度使用自有資金、募集資金購買理財產品累計發生額3.13億元,超過柘中股份2017年經審計凈資產的10%,但柘中股份未按要求披露臨時公告。2019年12月2日,柘中股份被深交所中小板公司管理部出具監管函。

          此外,也有上市公司因為“超標”被警示。2016年1月18日,道森股份(603800,SH)召開股東大會審議通過《關于使用部分閑置募集資金進行現金管理的議案》,同意公司在股東大會審議通過之日起12個月內使用不超過3億元的暫時閑置募集資金進行現金管理。期間,公司兩次購買理財產品總額超過3億元,分別超出授權額度5139萬元和3500萬元,但公司未及時就超額部分履行決策程序和信息披露義務。

          2017年12月21日,道森股份被上交所根據《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管理辦法》第五十九條的規定,采取出具警示函的監管措施。

          曾進行理財投資的一家上市公司的董秘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這是一個常規業務,權限經董事會、股東大會就能通過,然后交易所進行事后監管。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不完全統計發現,自2001年以來,共有35家A股上市公司因購買理財違規被監管部門處罰,其中8家為中央或地方國有企業,其余皆為民營企業。此外,被處罰的企業中,有20家為中小板或創業板上市公司。

           

          1bbd2ce3.png?Expires=1915920109&OSSAccessKey_d_Id=LTAIcYTsN8IjKgNY&Signature=rq53w%2FhRwTYBvztYhrdCVqeTKA0%3D

          也分淡旺季,上市公司理財熱將重新升溫? 

          1bbd2ce3.png?Expires=1915920109&OSSAccessKey_d_Id=LTAIcYTsN8IjKgNY&Signature=rq53w%2FhRwTYBvztYhrdCVqeTKA0%3D

           

          “理財本身的初衷也是為了上市公司的盈利,因為資產閑置也就閑置了,倒不如買理財產品,帶來一定收益。”在前述行業協會人士看來,處罰也基本以書面或口頭警告為主,一者這種超出范圍很輕,二者就是在發現問題后,能夠迅速糾正,情節比較輕。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梳理發現,上市公司因理財被處罰的違規事件,監管部門均是在事后發現,而處罰手段多為書面警示、通報批評、監管談話等。

          “這方面最多就是一個程序違規,上市公司的違規是分類別、分性質,本身錢沒有跑出去,只是一種理財,理財本身的初衷也是為了上市公司的盈利。”一位上市公司高管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

          不過,通過理財盈利,并不是所有上市公司都在做,而從被處罰信息來看,A股公司購買理財產品,也有“淡旺季”。

          事實上,閑置募集資金可買理財產品的限制,直到2012年底才正式放開。2012年12月21日,證監會發布了《上市公司監管指引第2號——上市公司募集資金管理和使用的監管要求》(以下簡稱2號要求),從政策層面放松對上市公司閑置募集資金的限制,允許上市公司使用閑置資金購買安全性高、流動性好的投資產品,包括國債和銀行理財產品等。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梳理發現,在2號要求出臺之前,圣達萊(002473,SZ,現為ST圣萊)、深圳惠程(002168,SZ,現為惠程科技)、閩東電力(000993,SZ)、中農資源(600313,SH,現為農發種業)、金陵藥業(000919,SZ)、華東醫藥(000963,SZ)6家公司曾因“募集資金理財不規范”被通報批評或被行政處罰。

          相比于政策開閘前的謹小慎微,2012年至2019年,有29家A股公司受到處罰,也從另一個角度說明了上市公司對理財的熱衷。

          在多位資本市場人士看來,上市公司購買理財產品的積極性,源自政策的放寬,尤其與資本市場的再融資政策息息相關。值得注意的是,在2012年底“閑置募集資金可買理財產品”新規出臺后,上市公告購買理財產品呈暴發狀態

          自2012年政策開閘,A股上市公司的理財規模連年高漲,并在2018年達到頂峰。在2018年創出峰值后,上市公司的“理財熱”,在2019年出現了降溫。不過,隨著調整后的再融資規則于今年2月份公布實施,A股上市公司的再融資熱情重燃,被用來理財的資金規模可能也會水漲船高。

          在一位券商策略人士看來,“最近上市公司公布的理財計劃較多,可能與兩方面原因有關:一是理財收益高于銀行存款,這樣做能提高資金使用效率;二是今年疫情影響了部分企業的開工率,但貨幣流動性又比較寬松,上市公司干脆將富余現金轉向理財投資”。


          41b4ef18.png?Expires=1915920110&OSSAccessKey_d_Id=LTAIcYTsN8IjKgNY&Signature=KNW8LtEdiEMdtHzUUFeBoXskRmA%3D

          記者手記丨 疫情下熱衷理財的上市公司,更應專注主業

          A股上市公司不缺錢?在疫情肆虐的2020年上半年,大量A股上市公司利用自有資金、閑置募集資金購買理財產品。

          為提高資金使用效率,增加收益,部分上市公司理財熱情高漲,這與今年再融資新規落地、疫情影響企業開工率等情況也有關。

          不過上市公司熱衷于購買理財產品,也存在著對投資者利益損害的可能,證監會曾在2017年時強化上市公司理財的信披要求,就是旨在促進公司專注主業,防范資金“脫實向虛”。當時間來到2020年,也望熱衷購買理財產品的上市公司在積極進行財務投資等運作的同時,做好運營規劃,不要荒廢了主業。

          記者:彭斐 宋可嘉 湯輝 張海妮

          實習生楊煜對本文亦有貢獻

          編輯:張海妮 湯輝

          視覺:鄒利

          排版:張海妮 湯輝 陳彥希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當再融資新規于今年2月落地,當新冠疫情突然暴發席卷大部分行業,在復雜多變的2020年上半年里,A股上市公司錄得了一份1495.41億元的理財賬單。 疫情之下,在A股上市公司理財產品購買金額較去年上半年下降背后,誰仍是“財大氣粗”的理財新力量?誰在用募集資金買銀行理財?誰又因購買理財產品程序問題而被罰?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使用Wind統計發現,2020年上半年,認購了理財產品(僅含銀行理財產品、證券公司理財產品和投資公司理財產品)的A股481家上市公司中,超半數為中小板、創業板公司。 監管層對上市公司購買理財產品披露有程序性要求,并執行事后監管。記者發現,自2001年以來,A股共有35家上市公司因購買理財產品違規被監管部門處罰,其中8家為國有企業,其余皆為民營企業。此外,被處罰的企業中,有20家為中小板或創業板上市公司。 誰熱衷于買理財產品?中小創公司占比過半 對A股上市公司來說,購買理財產品被認為是一個常規操作,不過也不是所有上市公司都熱衷于投資理財。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梳理發現,今年上半年,A股上市公司中購買過理財產品的公司合計為481家,涉及理財產品共3182只,累計發生金額1495.41億元。 具體來看,在481家購買理財產品的上市公司中,中小板公司為122家,創業板公司134家;其他購買理財產品的公司包括:上交所主板、科創板公司合計207家,深交所的主板上市公司18家。 值得注意的是,相比主板公司,深交所的中小板和創業板公司的理財熱情更高一些。在481家購買理財產品的上市公司中,中小板和創業板的公司合計占比為53.22%。 其中,122家中小板公司購買理財產品737個,認購合同金額為327.33億元;134家創業板公司購買理財產品954個,認購合同金額為323.19億元。 對此,一家中小板上市公司高層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中小板、創業板公司之所以青睞購買理財產品,與證券市場的再融資政策變化有關。 距離公開征求意見逾三個月后,再融資新規于今年“情人節”這天正式落地。2月14日晚間,證監會官網發布了“上市公司再融資制度部分條款調整涉及的相關規則”,與此同時再融資新規也一并發布。 “取消創業板定增需連續2年盈利,鎖定期限縮短一半,發行價可打8折,延長批文有效期至12個月……”修訂后的再融資規則,全面放寬了主板、中小板、創業板再融資要求,對發行條件、鎖定和定價機制等進行了大松綁。 在一位不愿具名的地方資本市場行業協會人士看來,從資金來源來說,上市公司購買理財產品的資金,基本上來自于閑置募集資金和自有資金,其中,將部分暫時閑置的資金購買理財產品,也是上市公司的常規做法。 政策松綁,直接推漲了A股市場的再融資規模。據東方財富Choice數據統計,截至8月5日,今年上市公司再融資(包括增發、可轉債、配股和優先股)金額合計6228.2億元,其中增發規模已經超過去年同期。與此同時,證監會對增發項目的審核進一步提速,僅7月份就有32家公司增發獲發審委審核通過。 在上述行業協會人士看來,“募投項目不可能將資金進行一次性投入,進而會造成部分資金閑置,這些錢閑著也是閑著,倒不如買理財產品來達到錢生錢的效果”。 理財本金來自哪?超募資金是個必選項 作為一種“進可攻退可守”的資金處理方式,除了自有資金,用閑置募集資金購買理財產品,也成為上市公司的一個常規操作。 山東一家正在用募集資金投資理財的上市公司的人士表示:“我們的募投項目二期還沒投產,這部分錢暫時用不到,所以就買了理財產品。而且相比于銀行存款利息,理財的收益相對高一點。” 不過,相比將擬用于募投項目的資金進行理財,同樣來源于募集資金的另外一部分——超募資金,也是上市公司理財的另一大資金出處,這也成為一個必選項。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研究發現,對于理財目的,上市公司一般會在公告中提到:為提高公司資金使用效率,合理利用閑置資金,在不影響公司正常經營的情況下,公司擬利用超募資金購買短期銀行保本理財產品,以增加公司收益。 前述行業協會人士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新股發行開始“市場化”以后,由于新股定價的不確定性,上市公司募集資金超過投資項目計劃實際所需資金,由此出現“超募”現象,尤其是融資政策寬松的時候,創業板、中小板的上市公司超募現象還是比較普遍的。 如今,超募也不僅僅出現在中小板、創業板公司中。一年前,對于首批科創板企業的募資情況,安信證券在研報中指出,根據初步詢價結果,科創板首批25家公司擬融資規模為310億元,實際募資規模達370億元,超募60億元,平均每家企業超募2.37億元,平均超募比例達到35%,整體超募比例約20%,發行溢價明顯。超募成為科創板IPO的普遍現象。 “他們(募投項目)需要得少,但募集得多,這都是政策原因,不是他們的初衷。”在多位資本市場再融資領域的人士看來,除利用超募資金投資主業外,超募資金普遍未能擺脫眾多超募資金的必選項目——投資理財。 9月11日,朗科科技(300042,SZ)發布《關于使用部分閑置募集資金及超募資金購買銀行理財產品的公告》,公司決定使用部分閑置募集資金1.1億元、部分超募資金6000萬元,共計1.7億元購買光大銀行深圳分行對公結構性存款掛鉤匯率產品。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梳理發現,這已經是朗科科技自進入8月份以來,第三次發布用超募資金購買理財產品的公告。此前,朗科科技在7、8月份分別通過董事會、股東大會審議通過了使用超募資金及閑置募集資金擇機購買銀行短期保本理財產品的議案,決定繼續使用額度不超過5.3億元的公司超募資金及閑置募集資金(含利息和理財收益)擇機購買短期銀行保本理財產品。 值得注意的是,按照政策要求,為控制風險,額度內資金只能用于購買一年以內的短期商業銀行保本理財產品,不得用于證券投資,不得購買以股票及其衍生品以及無擔保債券為投資標的銀行理財產品。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這96家超百億市值公司不差錢?超500億募資買了銀行理財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梳理A股2020年半年報,發現共有96家市值超百億(市值統計時間為9月9日)的上市公司明確披露,用募集資金購買了理財產品,累計發生金額超過500億元。在這96家上市公司中,還有72家公司同時使用了自有資金購買理財產品。 超百億市值上市公司購買理財產品時出手更為大方。在96家半年報中披露了使用募集資金購買理財產品的上市公司中,委托理財發生額最大的為維生素龍頭企業新和成。其2020年半年報顯示,新和成在委托理財方面,使用了募集資金購買銀行理財產品,委托理財發生額達38.2億元。 此外,光啟技術、華數傳媒等市值過百億的上市公司在2020年上半年使用募集資金購買理財產品發生額都超過了30億元。 不菲的資金投入也帶來了可觀的理財收益。新和成、光啟技術、華數傳媒3家公司在半年報中也披露了,2020年上半年收到的理財及結構性存款收益分別達7349.18萬元、1130.2萬元和6545.8萬元。 不過,當市值超百億的上市公司在今年上半年積極進行理財投資,不乏其中一些公司2020年上半年出現了業績下滑的情況。 其中,今年上半年委托理財發生額達15億元的美年健康,其同期實現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為虧損7.82億元,較去年同期由盈轉虧。 對于業績虧損,美年健康表示,受疫情影響,報告期內公司旗下第一家體檢中心于3月底開門營業,隨著國內疫情防控形勢的好轉,5月、6月公司各體檢中心到檢人次、客單價、收入等都已逐步恢復到往年同期水平,部分甚至已超過歷年水平,但上半年度公司總體收入、利潤水平仍受到較大影響。 而上半年虧損的美年健康也在今年6月降低了未來用于進行現金管理的暫時閑置募集資金金額。公告顯示,同意公司使用不超過6億元的暫時閑置募集資金進行現金管理,投資安全性高、流動性好、有保本約定的投資產品,期限自董事會通過之日起至2021年5月31日止。在此之前,美年健康可滾動使用的資金額度為不超過15億元。 理財只要賺錢就行?35家上市公司被處罰 從收益上看,理財投資雖比銀行利息要高,但出于“理財有風險,投資需謹慎”的考慮,上市公司在熱衷于理財的同時,也必然要最大限度地降低風險性。 “時間一般很短,資金可能隨時就得用,我們所選擇的理財產品都屬于短期,一個月、兩個月、三個月的都有。”華東地區一家從事畜禽養殖的上市公司人士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稱。 不過,除了經過董事會、股東大會審議外,上市公司購買理財產品,除了賺錢,還要遵守監管定下的規矩。 比如,在《深圳證券交易所股票上市規則》中,包括委托理財在內的對外投資,就被列為應披露的交易,并明確了披露的標準:“交易涉及的資產總額占上市公司最近一期經審計10%以上,該交易涉及的資產總額同時存在賬面值和評估,以較高者作為計算數據。”在發生“提供財務資助”和“委托理財”等事項時,“應當以發生額作為計算標準,并按交易時的類型在連續十二個月內累計計算”。 事實上,在上市公司的理財投資中,單個短期理財產品的投資期限一般不超過十二個月,運用超募資金投資的品種為短期的銀行保本理財產品。 一位山東A股公司副總裁分析稱,作為上市公司,審計會進行嚴格把關,理財產品到期后,要通過董事會、股東大會再履行程序,主要是期限,“一般是一年內,到期了必須要回來,這是很嚴肅的一件事情”。 不過,除了時限要求,在購買理財產品的資金規模上,上市公司也經常在算總賬時“犯錯”,并因超出標準未做披露而被“事后監管”。 圖片來源:攝圖網 以柘中股份(002346,SZ)為例,該公司2018年度使用自有資金、募集資金購買理財產品累計發生額3.13億元,超過柘中股份2017年經審計凈資產的10%,但柘中股份未按要求披露臨時公告。2019年12月2日,柘中股份被深交所中小板公司管理部出具監管函。 此外,也有上市公司因為“超標”被警示。2016年1月18日,道森股份(603800,SH)召開股東大會審議通過《關于使用部分閑置募集資金進行現金管理的議案》,同意公司在股東大會審議通過之日起12個月內使用不超過3億元的暫時閑置募集資金進行現金管理。期間,公司兩次購買理財產品總額超過3億元,分別超出授權額度5139萬元和3500萬元,但公司未及時就超額部分履行決策程序和信息披露義務。 2017年12月21日,道森股份被上交所根據《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管理辦法》第五十九條的規定,采取出具警示函的監管措施。 曾進行理財投資的一家上市公司的董秘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這是一個常規業務,權限經董事會、股東大會就能通過,然后交易所進行事后監管。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不完全統計發現,自2001年以來,共有35家A股上市公司因購買理財違規被監管部門處罰,其中8家為中央或地方國有企業,其余皆為民營企業。此外,被處罰的企業中,有20家為中小板或創業板上市公司。 也分淡旺季,上市公司理財熱將重新升溫? “理財本身的初衷也是為了上市公司的盈利,因為資產閑置也就閑置了,倒不如買理財產品,帶來一定收益。”在前述行業協會人士看來,處罰也基本以書面或口頭警告為主,一者這種超出范圍很輕,二者就是在發現問題后,能夠迅速糾正,情節比較輕。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梳理發現,上市公司因理財被處罰的違規事件,監管部門均是在事后發現,而處罰手段多為書面警示、通報批評、監管談話等。 “這方面最多就是一個程序違規,上市公司的違規是分類別、分性質,本身錢沒有跑出去,只是一種理財,理財本身的初衷也是為了上市公司的盈利。”一位上市公司高管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 不過,通過理財盈利,并不是所有上市公司都在做,而從被處罰信息來看,A股公司購買理財產品,也有“淡旺季”。 事實上,閑置募集資金可買理財產品的限制,直到2012年底才正式放開。2012年12月21日,證監會發布了《上市公司監管指引第2號——上市公司募集資金管理和使用的監管要求》(以下簡稱2號要求),從政策層面放松對上市公司閑置募集資金的限制,允許上市公司使用閑置資金購買安全性高、流動性好的投資產品,包括國債和銀行理財產品等。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梳理發現,在2號要求出臺之前,圣達萊(002473,SZ,現為ST圣萊)、深圳惠程(002168,SZ,現為惠程科技)、閩東電力(000993,SZ)、中農資源(600313,SH,現為農發種業)、金陵藥業(000919,SZ)、華東醫藥(000963,SZ)6家公司曾因“募集資金理財不規范”被通報批評或被行政處罰。 相比于政策開閘前的謹小慎微,2012年至2019年,有29家A股公司受到處罰,也從另一個角度說明了上市公司對理財的熱衷。 在多位資本市場人士看來,上市公司購買理財產品的積極性,源自政策的放寬,尤其與資本市場的再融資政策息息相關。值得注意的是,在2012年底“閑置募集資金可買理財產品”新規出臺后,上市公告購買理財產品呈暴發狀態。 自2012年政策開閘,A股上市公司的理財規模連年高漲,并在2018年達到頂峰。在2018年創出峰值后,上市公司的“理財熱”,在2019年出現了降溫。不過,隨著調整后的再融資規則于今年2月份公布實施,A股上市公司的再融資熱情重燃,被用來理財的資金規模可能也會水漲船高。 在一位券商策略人士看來,“最近上市公司公布的理財計劃較多,可能與兩方面原因有關:一是理財收益高于銀行存款,這樣做能提高資金使用效率;二是今年疫情影響了部分企業的開工率,但貨幣流動性又比較寬松,上市公司干脆將富余現金轉向理財投資”。 記者手記丨疫情下熱衷理財的上市公司,更應專注主業 A股上市公司不缺錢?在疫情肆虐的2020年上半年,大量A股上市公司利用自有資金、閑置募集資金購買理財產品。 為提高資金使用效率,增加收益,部分上市公司理財熱情高漲,這與今年再融資新規落地、疫情影響企業開工率等情況也有關。 不過上市公司熱衷于購買理財產品,也存在著對投資者利益損害的可能,證監會曾在2017年時強化上市公司理財的信披要求,就是旨在促進公司專注主業,防范資金“脫實向虛”。當時間來到2020年,也望熱衷購買理財產品的上市公司在積極進行財務投資等運作的同時,做好運營規劃,不要荒廢了主業。 記者:彭斐宋可嘉湯輝張海妮 實習生楊煜對本文亦有貢獻 編輯:張海妮湯輝 視覺:鄒利 排版:張海妮湯輝陳彥希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

          每經經濟新聞官方APP

          0

          0

          国产日本精品在线观看_欧美日韩综合精品一区二区三区_97国产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四区_国产中文字幕六九九九
        2. <acronym id="mz9d1"><output id="mz9d1"></output></acronym>

          <sub id="mz9d1"><ol id="mz9d1"><nobr id="mz9d1"></nobr></ol></sub>
              1. <sup id="mz9d1"></sup>
                亚洲日韩一区二区三区 | 久久亚洲精品永久网站 | 一区二区三区AV免费 | 永久免费在线观看全网站 | 亚洲国产精品五区 | 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