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0-09-18 12:33:44
每經記者 鄢銀嬋 每經編輯 陳俊杰
在金融領域, 從最初的長江上游地區金融中心(區域金融中心),到國內重要功能性金融中心(全國金融中心),再到去年提出的國際金融中心,重慶的“小目標”不斷升級。9月17日,重慶打造國際金融中心的具體方法論也進一步被細化,未來將形成“解放碑、江北嘴、長嘉匯片區”三足鼎立、協同發展的勢頭。
值得注意的是,格局規劃進一步被明確,實現路徑更加清晰,其中綠色則成為重要的關鍵詞。
2017年底,重慶發布了綠色金融發展行動計劃,提出2020年建成綠色金融發展體系的目標。
綠色金融,是指為支持環境改善、應對氣候變化和資源節約高效利用的經濟活動,即對環保、節能、清潔能源、綠色交通、綠色建筑等領域的項目投融資、項目運營、風險管理等所提供的金融服務。
在2020線上中國國際智能產業博覽會長嘉匯金融論壇上,中國金融學會綠色專業委員會主任馬駿表示,發展綠色金融應圍繞綠色金融界定標準、環境信息披露、激勵機制、產品體系四個方面來推動。
在馬駿看來,綠色金融在實操方面有遇到一些尷尬。“有很多項目環境效益好,但經濟效益不太好,金融機構就不太愿意投,所以我們必須用財政、金融的激勵手段,鼓勵和引導他們參與。”馬駿表示,人民銀行的再貸款機制下,針對綠色信貸項目,融資成本會比市場融資便宜0.5個百分點。
綠色融資需求上的多樣性也在推動市場形成綠色金融產品體系。不同于普通項目,綠色項目具有周期長、風險高的特點,一般銀行都不愿意參與。“比如新能源、地鐵輕軌、污水固廢處理等,需要長期投資,一般都是通過債券、開發行的長期貸款來解決;一些創新性的綠色項目,技術手段不太成熟,風險高,一旦兌現獲利也高,則主要通過基金等模式來解決。”馬駿表示。
多名業內人士認為,我國已經形成了相對完整的綠色金融產品體系。目前有20多家銀行、10多億綠色信貸額;綠色債券啟動4年來,在境內外發行了1.2萬億;還有700多個綠色基金,解決項目股權融資問題、風險融資問題。
此外,業內還在嘗試通過一些算法來規避金融機構所面臨的環境氣候風險。“比如說金融機構給煤電企業的貸款,十年后可能會發現這類企業貸款風險上升了20–30%,這就會警示金融機構減少對污染型高碳企業的融資,增加對綠色企業的融資。”一與會人士說。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在金融政策向綠色項目傾斜的基礎上,越來越多地方政府在產業布局上向綠色靠攏。
在這一過程中,馬駿表示,應從5個方面來下功夫:一是將產業綠色化與綠色金融規劃相結合,比如設定長期的金融排放目標,倒逼產業逐步達到零排放,進而會催生綠色科技項目需求,綠色金融體系的搭建順理成章;二是建立綠色項目和綠色資金的數字化對接平臺,減少因信息不對稱滋生的成本;三是搭建綠色項目激勵機制,比如將銀行對綠色信貸作為抵押物再融資,政府對綠色項目擔保、貼息等;四是加大綠色項目招商引資力度;五是建設零碳示范園區。
封面圖片來源:攝圖網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