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0-11-04 23:25:01
除了隱私安全這把懸在頭上的“達摩克利斯之劍”外,由于物流業尚存自動化程度低、場景復雜、競爭尚不規范等一系列問題,加之菜鳥、京東物流、蘇寧物流、順豐等巨頭們紛紛大刀闊斧地在科技領域布局,曠視能在這場無限游戲中參與多久,仍需打一個問號。
曠視智慧物流軟硬件產品家族首次集體亮相CeMAT
圖片來源:曠視科技提供
每經記者 李卓 每經實習記者 王郁彪 每經編輯 王麗娜
“隱私風波”后不久,AI獨角獸曠視科技緊鑼密鼓地發布、亮相智慧物流新品。
11月3日,2020年亞洲國際物流技術與運輸系統展覽會(CeMAT ASIA 2020)在上海新國際博覽中心開幕。《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獲悉,曠視科技攜河圖系統、全系列機器人及智能物流裝備首次集中亮相CeMAT,其中包括二維碼導航物料搬運AMR、激光SLAM導航AMR、視覺SLAM導航AMR、人工智能堆垛機等。
記者注意到,就在前不久,曠視于北京召開曠視智慧物流戰略發布會。在發布其智慧物流業務定位及戰略布局的同時,曠視首次對外公布了曠視物流的新團隊,官宣了包括河圖2.0版本、7款AI+智能物流硬件新品以及發起成立人工智能物流產業聯盟等智慧物流業務的全新進展。
一家AI公司為何要“死磕”物流?
資本“退燒”,滿是一地急尋商業落地的AI玩家們。從資本市場以及行業角度來看,風口過后資本市場對于營收低、周期長且風險高的AI產業逐漸趨于理性。技術在不同場景中的落地應用已成為未來人工智能產業大勢所趨,物流作為人工智能重要的落地場景之一自然備受重視。而這也或將成為“IPO之路坎坷”的曠視未來能夠講出更好故事的關鍵。
此外,物流行業的確亟待AI的賦能。站在物流業角度看,物流行業目前面臨的挑戰主要在于設備的海量規模和系統的柔性離散。面對物流業對高可靠規劃、精準化系統、高效能裝備的需求,能夠自我學習、自我修正算法策略的AI技術優勢越發顯著。
底層AI算法正是曠視能夠“死磕”物流的核心。曠視科技CEO印奇曾在招股書的公開信中表示,人工智能創新就是一場無限游戲,這場無限游戲會一直持續下去,在這個過程中,規則與參與者都在不斷改變。
但曠視要走的路還有很遠。除了隱私安全這把懸在頭上的“達摩克利斯之劍”外,由于物流業尚存自動化程度低、場景復雜、競爭尚不規范等一系列問題,加之菜鳥、京東物流、蘇寧物流、順豐等巨頭們紛紛大刀闊斧地在科技領域布局,曠視能在這場無限游戲中參與多久,仍需打一個問號。
當AI賽道愈發擁擠,誰能率先實現產業化規模落地,誰就贏得通向未來的入場券。顯然,物流行業成為了曠視產業化落地戰略的側重。
作為一家AI公司,曠視底層AI算法是其能夠一舉挺進物流行業的核心競爭力。而延伸至物流領域,底層生長的關鍵仍在于AI與產業的更熟度融合。
記者注意到,2019年初,曠視發布了業內首個AIoT機器人及物流設備操作系統曠視河圖1.0版本。而此次河圖2.0延續了1.0架構設計,豐富了業務控制、設備調度、架構高可用等關鍵特性。
軟件上的升級為的是更好地去應對物流業中復雜、多樣的場景生態,特別是具備各種品類、復雜設備的大型無人倉。換言之,更靈活的系統可以支撐曠視為不同客戶提供場景化設備、定制化解決方案。這是軟件上的升級,而此次展會上曠視AI+智慧物流硬件產品家族的首次集中亮相則向外界展示了曠視硬件設備的迭代。
但懂AI的曠視或許仍要下苦功夫“補課”物流。在前不久的發布會上,包含曠視在內的人工智能和智慧物流行業產、學、研、用方面的30余家機構與企業,共同宣布成立人工智能物流產業聯盟。尋專業機構及成熟企業背書,不難看出,曠視做好了持續深耕物流行業的打算。
針對整體物流上的戰略,曠視方面認為,AI賦能物流是曠視獨有的,因此在這個層面,相較于對手而言曠視可以形成差異化打法。
而一位業內人士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表示,“CV四小龍”(曠視、商湯、依圖、云從)業務布局上多有重合,只是各家側重的領域有所不同,但殊途同歸,大家都是處在加速自身產業化規模落地的進程中。基于“AI+IoT”系列形成軟硬件一體化的物流解決方案,舉起這一鮮明旗幟的的確是曠視,但說是獨有可能不太準確。
“急切的情緒”在人工智能賽道上逐漸蔓延,資本“退燒”后,滿是一地急尋商業落地的AI玩家們。
絕大多數AI公司在資本加持之下成長為獨角獸企業,有的甚至走到了IPO門前。《蘇州高新區•2020胡潤全球獨角獸榜》顯示,人工智能行業有63家獨角獸上榜,去年只有24家。總部位于中國的則有商湯科技(500億人民幣)和曠視科技(300億人民幣)。
“AI的影子無處不在,能夠形成大規模商業化落地的技術以及背后支撐的企業,一只手就能數得過來。”該業內人士補充道。
“研究性質大于商業性質”亦直接反映到“卷面”上。
曠視遞交的招股書顯示,2016-2018年,曠視分別虧損3.428億元、7.59億元及33.51億元。截至2018年及2019年6月30日止年度,曠視分別虧損7.29億元及52億元。
而反觀同為“CV四小龍”之一的商湯科技,其在2017年的融資官宣中透露,公司已實現全面盈利,業務營收連續三年保持400%的同比增長。近幾年,商湯科技的凈利潤也有同比數倍的增長。
但無論是虧損的曠視,還是已經盈利的商湯,對于商業化大家都是一樣的“急”。
曠視方面表示,未來將長期依托核心AI技術,在位于蘇州、寧波等地的研發制造基地內,持續打造智能物流裝備。目前,已經有多款AI+物流裝備處于測試階段,并將于今年下半年陸續上市。
從戰略方向及亮相的新品不難看出,曠視終會與極智嘉、快倉等AGV頭部企業在智慧物流細分賽道上相逢。
據三方機構中國移動機器人(AGV)產業聯盟2019年數據,曠視在機器人領域已躋身于行業中上游,正在向頭部梯隊沖刺。
但AGV賽道頭部企業市占率相對較高,因此一定規模的商業化落地與更廣的行業覆蓋仍是進軍頭部梯隊的關鍵。
以極智嘉為例,根據Interact Analysis報告,極智嘉目前在全球AMR市場的占有率已高達10%,業務已實現全球覆蓋,機器人總出貨量逾10,000臺,覆蓋電商、零售、快遞、醫藥、鞋服、制造和3PL等行業。
針對此,機智嘉CEO鄭勇此前在接受采訪時也表示,“我們在商業化落地層面也是在全球做到了比較領先的水平。這一點是基于出貨量、運營過的項目、客戶在各自領域的位置等綜合指標后得出的結論,這也是極智嘉能夠走向更大的世界舞臺的關鍵所在。”
事實上,在倉儲這個場景,移動機器人技術的應用度已經相對成熟,菜鳥、蘇寧物流、京東物流等巨頭在此方面更是重金加碼。其或是與快倉、極智嘉這樣成熟的企業深度綁定,或是自主研發落地。此外,還有背靠海康集團這棵大樹的海康機器人等玩家。
這個本就不大的賽道上,各類巨頭以及相互之間錯綜復雜的關系該有的都有了。但致力于手眼協調模塊化應用生態的XYZ Robotics CEO周佳驥曾告訴記者,“無論是大到物流自動化市場,還是小到AGV市場,均還未迎來一個爆發期。”市場還未迎來爆發期,因此后入局者難言毫無機會。
可以想見,未來市場爆發期的到來,同樣意味著行業會面臨一次洗牌。在這個微妙的時間節點,或許將爆發新老玩家切實劃分領土的關鍵一戰。曠視能不能占得一席之地,遠未可知。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