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0-11-07 10:33:18
每經記者 李星 每經編輯 孫磊
李星:每日經濟新聞汽車頻道記者
白駒過隙,轉眼來到《每日經濟新聞》已快三年。在這三年里,有“苦”,不過收獲更多的是“甜”。俗話說得好,“不經歷風雨,怎能見彩虹”。
在《每日經濟新聞》,我經歷了從一名汽車行業報記者向財經記者轉型的“陣痛”,而過程可以說是非常“酸爽”。無論是寫稿思路的搭建、消息真實性的嚴格把控、采訪突破能力的增強,亦或是稿件內容的嚴謹度,皆是我來《每日經濟新聞》前所欠缺的,且需在短期時間快速轉變的方面。
在這里,我學會了作為一名財經記者的責任和堅持,收獲了成功的喜與樂。值此記者節來臨之際,就來賣個“老”,談談我對做好一名財經類汽車產業記者的理解。
以汽車財經記者為例,不僅要了解行業政策發展動向,還要具備把握汽車全產業鏈新聞發生的敏感度。一名好的記者,要有隨時隨地迎戰的心理素質,以及在關鍵時刻能“頂得住、上得去”的覺悟。
“頂得住、上得去”,首先考驗的是記者手頭資源的積累,沒有豐富的采訪資源積累,新聞突發后將會不知所措,無所適從。當然,資源積累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也不是輕而易舉就能得到的,需要的是長久的堅持和不懈的努力。
一些剛入行的記者經常問我,如何才能跟企業和專家建立聯系?我的回答永遠只有一句話:“不要臉!”。碰壁是必然,但不能因為一兩次碰壁就退縮,要豁得出去,不怕丟臉往上沖。有時候,不怕丟臉的精神,贏得的會是更多人的尊重。
當然,還有一個關鍵是我們要有堅持“突破”的決心。這個過程很痛苦,但當成功突破后,那時你將收獲一份難以言說,且源自內心的感動和喜悅,為自己的努力而自豪。
風雨過后,必是彩虹!永遠懷揣著記者夢,堅定不移的朝著心中的新聞理想去努力,我們收獲的將是更好的自己。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