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1-17 22:28:29
《戰狼2》56.94億元、《哪吒之魔童降世》50.36億元、《流浪地球》46.88億元……這些年,國產影片票房屢破新高。“但到目前為止,中國電影在海外票房最高的依然是李安導演的《臥虎藏龍》(2000年),海外票房超2億美元;其次是張藝謀導演的《英雄》,海外票房近2億美元。”11月12日,在2020年“金熊貓”國際傳播高峰論壇電影分論壇上,中國電影家協會副主席喇培康指出。
論壇現場 圖片來源:主辦方供圖
這不禁引人深思,中國電影如何在創造國內高票房的同時,也能獲得全球觀眾的喜愛?在世界舞臺上,中國電影人又該怎樣講好中國故事?
論壇現場,喇培康與中國電影評論學會會長、著名學者饒曙光,知名編劇、導演、北京電影家協會副主席束煥,北京文化電影事業部總經理、《戰狼2》《流浪地球》《我和我的家鄉》制片人、發行人張苗等人圍繞“講好中國故事贏得價值認同——中國電影國際傳播之道”展開深入探討,解碼中國電影如何“走出去”,并在國際上贏得更多認同。
轉變傳播戰略將東南亞作為重點方向
“目前全球電影市場超80%的份額被美國電影占據,剩下不足20%的份額留給了印度電影、法國電影、意大利電影、日韓電影、中國電影等。”論壇開始,喇培康率先從海外市場現狀進行了數據解讀。他認為,中國電影要想在不到20%的世界市場份額里站穩腳跟,并逐漸擴大屬于自己的份額,就需要中國電影人付出巨大努力。
通過分析《臥虎藏龍》《英雄》《戰狼2》《流浪地球》等在海外市場取得成功的中國電影,喇培康認為均具備以下三個點:“首先,必須要講一個精彩的、讓海外觀眾接受的中國故事;其次,影片必須有足夠數量的商業元素,如壯觀的場面、敘事拍攝技法等;最后則是品牌影響力。”
喇培康 圖片來源:主辦方供圖
“中國電影’走出去’,要變成中國電影國際傳播工程,上升到國家戰略。”對此,饒曙光亦給出了進行戰略性調整等相關建議。“我們不一定要把‘走出去’和國際傳播定義為英語國家或者北美主流市場,因為北美主流市場存在著結構性的矛盾,它對中國市場需求不大,而且美國市場94%的都是英語片,所有非英語片都作為藝術片,包括韓國、日本、意大利等國家的影片僅占6%的份額。”
基于此,饒曙光認為,中國電影要擴大全球市場份額,需“轉變傳播戰略,把東南亞作為國際傳播重點努力的方向,先在華人文化圈取得成功”。
“講好精彩的中國故事,把我們的文化主題隱藏在故事中,尋求國際通約性和更大的文化共同體,同時調整國際傳播的策略和戰略,借助一帶一路的契機來構建國際電影的新世界。”在饒曙光看來,這樣做才有望在國際電影的新秩序中,有效擴大中國電影的話語權和影響力。
尋找方法論文化差異既是阻礙也是機會
得益于短視頻、微信等社交媒體的日新月異,“讓我們清晰地看到,在中國以外很多地區的華語觀眾,對內容的消費與國內觀眾是高度趨同的”。張苗認為,雖然文化求異,但是文明趨同,他希望中國電影人扎扎實實地創作,讓海外高票房影片不再停留在過去。
喇培康表示,中國影片要進入國際市場,最簡單的方法是合拍,同時他還強調:“中國電影’走出去’,歸根到底是中國文化’走出去’。海外觀眾首先是通過電影來了解中國文化、中國思維方的,因此,我們可以充分借助老外的力量幫助中國電影更好地走出去。”
論壇現場 圖片來源:主辦方供圖
為此,喇培康以電影《花木蘭》舉例道:“這是美國人利用中國原材料做的一道西餐,雖然兩頭都不討好,但我認為這很正常。這恰恰說明了東西方文化在互相交流中,互相碰撞、互相激蕩,不過隨著后期越來越多的嘗試,歷經時間的打磨,自然會形成某種程度的融合。從另一個角度來講,美國人拍《花木蘭》對在全球傳播中國傳統文化是有利的。”
束煥亦認可“融合”的重要性,他表示,“融合不僅在合作層面,更微觀的是在創作層面。現階段我們缺失的是方法論,這個方法論在于還沒有形成一個合理、堅定的創作流程”。
在與青年創作者的交流中,束煥發現,很多人看完一部電影后去學橋段、寫皮毛,這導致作品沒有靈魂,而好萊塢編劇除了強調人物塑造外,還非常愿意去探討文化差異。“文化差異有時是阻礙,有時卻是機會,未來一定會涌入更多的融合,成為我們的機會。”
因此,束煥建議中國電影人,“堅持以真實的故事,用世界觀眾能夠領會的語言、主題、情感推出我們的電影”。
封面圖片來源:主辦方供圖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