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0-11-27 08:58:31
在停擺180天后,7月20日中國電影院再次打開大門,中國電影亦從這天起身!令人欣喜的是,僅用了100天時間,中國電影就交出了一份優異的復工答卷:從經典重映片到《八佰》帶熱大盤,再到國慶檔角逐,10月26日中國電影憑借129.5億元的總票房沖上世界第一,首次成為全球第一大票倉。
每經記者 杜蔚 畢媛媛 溫夢華 每經編輯 宋紅 董興生
距離2021年,只有34天。回溯2020年,這是一個對所有人都不尋常的一年:這個曾被無數科幻小說提及的年份,成了全球人砥礪前行,集體抗疫的一年。
各行各業均受疫情波及,這當中第三產業受到的影響最大,而影視行業正是其中重要一員。中國電影經歷了《囧媽》《姜子牙》《唐人街探案3》等春節檔大片撤檔、1月24日起全國電影院關門的危機,中國電影人彷徨過、掙扎過,上萬家影視企業倒下,數千“橫漂”在橫店等待復工……也錯失了春節檔、五一檔這幾個對票房至關重要的大檔期。
在停擺180天后,7月20日中國電影院再次打開大門,中國電影亦從這天起身!令人欣喜的是,僅用了100天時間,中國電影就交出了一份優異的復工答卷:從經典重映片到《八佰》帶熱大盤,再到國慶檔角逐,10月26日中國電影憑借129.5億元的總票房沖上世界第一,首次成為全球第一大票倉。
中國電影業以最快的速度復蘇,率先走出陰霾。正如騰訊集團副總裁、閱文集團CEO、騰訊影業CEO、騰訊動漫董事長程武所說:“疫情帶給了我們至暗的時刻,但同時也像是一面鏡子,照出了影視行業的艱難,也折射出了它超乎想象的堅韌。”
為給特殊時期里中國電影打下鮮活注腳,《2020強影之路》白皮書重磅來襲。此番,《每日經濟新聞》聯手貓眼娛樂發布,從財經媒體視角出發,并邀請貓眼娛樂CEO鄭志昊、華誼兄弟副董事長兼CEO王中磊,以及資深發行人高軍、天風證券副所長文浩等眾多行業大咖分享觀點,通過市場論、實證論、方法論和資本論四個維度的大數據,立體呈現“中國電影復工100天答卷”,高度凝練出行業新趨勢、新勢力、新消費、新變化等10大觀點。
《強影之路》在第33屆金雞獎上獲好評
11月26日晚,在第33屆中國電影金雞獎的重要活動中國電影投資大會·金雞之夜上,《2020強影之路》隆重亮相,這也是“強影之路”IP首次亮相金雞獎。中國電影基金會理事長張丕民,中國電影家協會黨組書記、駐會副主席張宏,中國電影集團副董事長、中國電影副董事長、總經理傅若清,上海電影(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上海電影董事長王健兒,愛奇藝會員及海外業務群總裁楊向華,奇樹有魚創始人&CEO董冠杰,貓眼娛樂總裁顧思斌,著名導演尹力、李少紅……諸多行業專業人士共同見證。
圖片來源:金雞獎組委會
《強影之路》從財經視角觀察、解讀中國電影產業未來,會場專業人士均給予高度肯定。正如王中磊所說:“《每日經濟新聞》作為一家有使命感、有文化擔當的媒體,已經連續四年編撰《強影之路》白皮書,記錄和分析中國電影市場發展的軌跡與趨勢,為行業提供了有效的借鑒。未來,也希望有更多專業人士參與進來,各獻己力,助推中國電影向著更高的起點、更大的格局、更新的征途奮勇前行。”
四年的《強影之路》,毎日經濟新聞分別攜手上影集團、萬達電影、華誼兄弟、貓眼娛樂等行業龍頭企業,這些企業既是產業發展的見證者、參與者,又是產業改革的有力推動者。
中國電影總票房前十門檻已超過31億元
《八佰》是中國影院復工后第一部定檔上映的國產大片,點燃了大眾的觀影期待,該片連續21天穩居日票房第一寶座。截至11月5日,《八佰》票房達31億元,暫為2020年票房冠軍,也是截至目前今年的世界電影票房冠軍,并沖進中國電影票房總榜第九名。
值得一提的是,中國電影票房總榜TOP10的影片,均超31億元。這意味著,后來者想要撼動當前排序,挑戰很大。
二線城市扛起復工觀影票房大旗
中國電影復工100天,觀影人群“下沉”特點明顯。
一線城市票房占比僅為17.1%,票房復蘇的大旗主要由二線城市“扛起”:累計觀影票房為50.73億元,遙遙領先于一線城市,且票房占比高達44.9%;其次為四線城市,票房占比20.1%,累計貢獻22.69 億元。
龍頭公司紛紛加碼國漫 但產業尚處初級階段
中國電影復工100天之初,主要為復映片。在分析眾多復映片后,我們發現《哪吒之魔童降世》《尋夢環游記》《白蛇:緣起》和《大魚海棠》這4部動畫電影均沖進票房TOP10 。
這些影片背后,除了光線傳媒外,華誼兄弟、萬達電影、中國電影等行業龍頭公司均加碼動漫電影,融創文娛也于近期并購了動漫公司,可見資本看好國漫產業。但從2015年至今,僅兩部國產動畫電影票房超過10億元,也說明國漫產業尚處于上升的初級階段。
主旋律影片成大檔期主力
作為復工后第一部定檔上映的主旋律大片,《八佰》交出了超31億元的票房成績,這對低迷許久的影視行業和華誼兄弟來說,都是一個巨大驚喜。而縱觀近三年國慶檔,主旋律影片愈多深入參與,并在2019年國慶檔迎來爆發:《我和我的祖國》《中國機長》《攀登者》三部影片共拿下43.08億元票房。
其實自2008年起,主旋律電影就嘗試運用商業化包裝,向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雙贏探索。每日經濟新聞統計發現,《八佰》之后,有《拆彈專家2》《戰疫英雄》《1921》等近30部主旋律商業電影將在今明兩年與觀眾見面。
短視頻購票轉化率高,直播正代替路演
背靠大數據,以短視頻、直播形式為主的線上宣發愈發貼近用戶,最終將流量和數據轉化成票房成績。并且,在影視項目營銷預算相對有限的當下,線上營銷可以明顯提高預算回報率。
值得注意的是,短視頻、直播兩種宣發方式有明顯不同。短視頻引導購票從預售期就已經開始,大多直接掛載購票鏈接;直播宣發則選擇預售或上映的某一場進行,比如張藝謀執導的《一秒鐘》上映前夕,羅永浩在貓眼娛樂直播帶貨。
流媒體破局 未來網絡電影可在平臺定制
疫情刺激下,《囧媽》率先尋求流媒體破局,隨后《肥龍過江》等13部電影也選擇線上播出。一時間,線上與線下內容之爭不絕于耳。
我們分析認為,未來會形成院線電影和平臺電影之分,其中網絡電影會像如今的網劇所經歷的發展階段一樣:形成平臺定制、適用于線上的電影,而不是拿著大投入的院線電影去線上播。兩者將呈互生狀態,共同促進影視行業發展。
搶做民營電影公司龍頭 吹響排位戰號角
往年你追我趕的幾大民營電影公司,今年主控院線作品的僅有華誼兄弟、光線傳媒,上述公司的《八佰》、《姜子牙》合計斬獲46.43億元票房,撐起2020年民營主控“半邊天”。而博納影業主控的《肥龍過江》則在疫情期間選擇了轉網,萬達電影以及樂創文娛在2020年均無主控影片。
11月5日,歷時1140天,博納影業IPO成功過會,加之樂創文娛被融創文化并購,幾大民營公司排序正在更新。
新內容公司崛起 “一戰成名”者居多
隨著一眾演員轉型導演,近年來,影視行業崛起了寧浩的壞猴子影業、吳京的登峰國際等一批新內容公司,相比傳統影視上市公司,這些新內容公司正通過一部部高票房作品被市場認可。其中,《我不是藥神》背后的壞猴子,《囧媽》《港囧》背后的真樂道,“唐人街探案”系列背后的壹同影視、騁亞影視,均是“一戰成名”的新內容公司。
截至目前,寧浩、徐崢、吳京、陳思誠背后的5家公司,累計參與出品《我不是藥神》《瘋狂外星人》《我和我的家鄉》等近30部影片,合計票房近500億元。這些新內容公司的行業參與度、影響力正在不斷提升。
抖音等互聯網公司入局 重塑影視新階段
今年疫情催化下,互聯網公司對影視行業的影響和重塑進一步加深。不止BAT等互聯網巨頭,新興互聯網科技公司——抖音、快手、B 站等也紛紛加碼影視行業,布局產業鏈。
B站和字節跳動旗下的抖音文化均參與了國慶檔《我和我的家鄉》,快手、抖音分別成立了各自的影視公司。此外,今年9月初,B站還和歡喜傳媒達成戰略合作,B站將獲得歡喜傳媒旗下既有影視作品及新作的獨家外部播放權。新時代的影視行業,將因互聯網公司的入局而被重塑。
50家公司11部大片待映 背后有這些投資大佬
據不完全統計,今年下半年至2021年,待上映的定檔大片有《除暴》《一秒鐘》《唐人街探案3》等11部,背后參與投資、出品的公司合計超50家,包括中國電影、萬達影視、華誼兄弟、華策影業、英皇影業、阿里影業、貓眼娛樂等。
記者手記|“新老”攜手,滴水藏海
電影產業,可謂是受疫情沖擊最大的一個行業,如何振興復蘇,找不到任何經驗借鑒。不過,讓我們驚嘆的是,當中國電影復工后,幾乎瞬間就實現了前所未有的V型反彈:涌現出了優秀作品《八佰》,還一舉超越北美,成為今年全球最大的電影市場,這離不開中國電影人薪火相傳的堅持和初心。
在實體“停擺”的日子里,線上迎來高速發展,中國電影也積極開拓“新模式”?!秶鍕尅返?3部院線電影轉網,雖然引發諸多爭議,但不失為一種全新嘗試,打開了平臺電影朝定制發展的可能性,它將與院線電影一起,共同促進影視行業發展。
與此同時,抖音、快手等短視頻、直播平臺,亦通過線上營銷等提高了電影的回報率,這些“新興互聯網平臺”的介入,將在電影的制作、宣發、售票等多個環節碰撞出更多火花。而壞猴子、真樂道等崛起的“新內容公司”,亦將提升行業參與度,打造出更多“藥神”。
這些新模式、新平臺、新公司,將與光線、萬達、華誼兄弟、博納等老牌影視企業一起,深度交融,把握時代賦予的新機遇,用一部部精品力作,推動中國電影高質量發展。在“新”、“老”緊密合作下,夯實影視產業,為中國電影開創全新篇章。
(圖片來源:除標注外,其余來自《2020強影之路》白皮書)
記者:杜蔚 畢媛媛 溫夢華
編輯:宋紅 董興生
視覺:劉陽
排版:董興生 馬原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