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0-11-28 22:57:22
每經記者 宋戈 每經實習記者 肖世清 每經編輯 陳旭
11月28日,由中國金融學會主辦的“2020中國金融學會學術年會暨中國金融論壇年會”在北京舉行。
在年會上,央行新任副行長劉桂平圍繞“以金融高水平開放服務新發展格局”的主題發表了演講。
劉桂平表示:“擴大金融業開放將為中國金融業注入新的活力,有助于提高中國金融行業的整體競爭力,實現更高水平、更高層次和更加健康的發展,為構建新發展格局提供巨大動能。”
劉桂平還對繼續推動金融業高水平開放提出了幾點思考:一是推動金融業系統化、制度化開放;二是推進金融市場開放和基礎設施互聯互通;三是穩慎推進人民幣國際化;四是促進共建“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五是完善與全面開放相適應的風險防控體系。
圖片來源:新華社
在劉桂平看來,高水平開放有助于引進更多國內外優質金融資源參與國內大循環。
他分析認為:“我國經濟正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但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仍然突出。從需求側看,要全面促進消費,提高居民收入和保障人民生活是重要的著眼點。從供給側看,我國供給體系對國內需求的適配性有待提升,經濟循環還存在堵點,制造業面臨轉型升級,區域間產業發展不均衡問題仍然存在。”
對此,他認為可通過金融開放,加強國內金融體系、金融市場以及金融制度規則與國際的對接,允許外資深度參與國內資管市場,為增加居民財產性收入提供更為多樣化的渠道。
同時,以金融開放為契機,構建更加完善的金融市場體系、產品體系、機構體系、基礎設施體系,可更好發揮金融的定價功能、風險分散功能和服務功能,利用市場化的激勵約束機制,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引導各類資金有效參與國內大循環。
劉桂平表示,金融開放有助于為經濟主體參與國際循環提供高質量金融服務。
“更高水平的金融開放,提高利用國際資本和國際市場的能力,為企業對外投資提供全球統一的授信、營銷、管理和服務體系,有助于拓寬企業‘走出去’融資渠道,創新對外投資方式,在新發展格局下優化對外投資行業結構,更好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劉桂平說。
劉桂平進一步指出,要通過高水平開放推動金融改革向縱深推進,提升金融體系發展質量和風險應對能力。
他強調,擴大金融開放,有利于引入多元化經營模式、先進技術和管理理念,借鑒吸收科學合理的體制機制性安排,促進合理競爭,提高金融市場資源配置效率和金融機構的服務水平,提升我國金融機構的經營效能;有利于向國際高標準看齊,完善金融監管和市場化激勵約束機制。
此外,通過擴大開放,可以提高金融企業綜合競爭力和抗風險能力,完善外部監管和約束,從根本上維護國家金融安全。
劉桂平表示,我國金融業對外開放取得重要進展,新冠肺炎疫情并未打亂我國金融市場開放節奏。下一步,人民銀行將認真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繼續會同相關部門,遵循國際化、市場化、法治化原則,積極穩妥推進金融業自主開放。
與此同時,他對推進金融業高水平開放提出以下五個方面的思考:
一是推動金融業系統化、制度化開放。
全面落實準入前國民待遇加負面清單管理制度,為外資進入國內市場提供公平、公正的競爭環境,發揮內外資金融機構連接國內國際雙循環的重要作用,為參與內外循環的各類市場主體提供更好的金融服務。
在維護和倡導貿易和投資自由化、便利化的基礎上,通過促進規則變革和優化制度供給安排,形成能夠與經濟高質量發展和新發展格局相適應的金融開放新體制。
二是推進金融市場開放和基礎設施互聯互通。
以實施上海國際金融中心、粵港澳大灣區、海南自貿港等國家發展戰略為突破口,順應國際投資者配置人民幣資產的需求,按照國際化、市場化、法治化原則,擴大金融市場高水平開放,進一步便利境外投資者使用人民幣投資境內債券和股票,優化金融市場互聯互通安排,提升資本市場流動性和定價效率。
三是穩慎推進人民幣國際化。
堅持市場驅動和企業自主選擇,以服務實體經濟為導向,進一步優化人民幣跨境使用支持政策,增強人民幣在對外貿易、投融資、金融市場交易等方面的吸引力,促進貿易投資便利化。
完善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加快外匯市場建設和對外開放。深化貨幣合作,營造以人民幣自由使用為基礎的新型互利合作關系。完善人民幣國際化基礎設施和人民幣清算行安排,提高人民幣清算效率。支持離岸人民幣市場發展,促進人民幣在岸、離岸市場形成良性循環。
四是促進共建“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
以“六廊六路多國多港”為主體框架,大力推動互聯互通和產業合作,拓展金融合作空間。遵循國際慣例和債務可持續原則,健全開放、多元、市場化投融資體系,提高“一帶一路”資金融通水平。
五是完善與全面開放相適應的風險防控體系。
協同推進金融業開放、人民幣可自由使用與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建設更寬領域的金融安全網,夯實風險防控的體制機制基礎。
建立健全跨境資本流動“宏觀審慎+微觀監管”兩位一體管理框架,加強行為監管,防范跨境資本流動系統性風險。加強跨境監管和處置合作,防范跨境監管套利和風險傳遞。廣泛應用高新技術提升監管效率和風險防控的有效性。
封面圖片來源:新華社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